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太阳底下没有新事,但有新词。Citywalk这个词火了。它源自西方,意为城市行走、城市漫步。2023年上半年,国内某社交平台上Citywalk的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超30倍。有人说,这个词的流行就是“年轻人不花钱找乐子”;有人说,这是对“附近”“人与人连接”的回归;也有人说,这只是门流量生意,毕竟,社交媒体上晒出的Citywalk帖子,总要加上“很出片”三个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王寅先生在《认知语法概论》中分析的四个句子为例,探讨了“小王晒太阳”这一结构,得出“晒太阳”这一组合由于人们的认知经验及其自身的特点,已经成为一个固定表达,而且其主语一般是有生命的个体。“晒+0(除‘太阳’)”中的“晒”是“晒”基本义的发展,是通过隐喻使“晒”又获得了一个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3.
“share”被译借进汉语后即迅速语素化,短期内便以“晒”为“词语模”的“模标”滋生出了近百个新词语,在结构类型、语义特征、滋生来源、衍生机制及流行原因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网络流行词语十分不同的特征。“晒”族新词语的快速衍生和流行彰显出了“典型范畴”、“转喻”等语言认知心理及当代社会独特的文化思想对词汇变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历七月七日是早期的“晒节”,它与人们传说中关于牛女的“七夕节”不是同一回事情,且各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由于两个节日长期绞缠在一起,故人们将“晒节”改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现今,关于“晒节”的时间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5.
网络新词“晒”是依赖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产生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以共享交流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方式.同时,“晒”的语义演化又遵循着语言学的规律,首先由英语“share”谐音转用,意义是“分享”,接着和原有语素“晒1”产生相似性联想引申出“公开”、“展示”之义.语言符号是传播的必备载体,但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演化,“晒”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符号与传播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有人晒太阳,晒的是幸福;有人晒富,晒的是资本;有人晒工作,晒的是饭碗;有人晒生活,晒的是品味.而今开放的社会要的就是时尚,晒.总是有它的道理无可厚非.孔子说过:"每日三省乎己",省是还没有升华,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旦内化为自身的行动,自然而然就会达到师德水准高境界的升华,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教育创造性的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因此在这三尺讲台之上或人生当中,教师也要大胆说"晒",那么晒什么?愚以为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晒一晒.  相似文献   

7.
“晒”是一个常用汉字,指把东西放在太阳光下吸收光和热。生活中,能用来“晒”的都是具体之物,如“晒衣服”“晒棉花“晒粮食”等。但如果你现在还认为只有具体之物才能拿来“晒”,那就错了。如今“晒”字很活跃,先前一些无法“晒”的东西,都可以拿来“晒”了。请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绒花     
小小鸭子“嘎嘎嘎”水里钻上又钻下爬上岸来晒一晒变成朵朵小“绒花”雨来了地上长出朵朵彩蘑菇真美啊指导老师:郭学军绒花$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学伟小学@林花  相似文献   

9.
名人与书     
《辅导员》2009,(13):12-14
朱彝尊“晒书” 清代学者朱彝尊,有一天躺在荷花池旁,袒胸露肚地晒太阳,恰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碰见,问其原委。朱叹道:“我一肚皮书派不上用场,都发霉了,晒晒太阳,免得霉烂。”康熙回京后,招其面试,见他满腹经纶,便当场封了官。后来,人们在当年的荷花池旁筑了一个“晒字亭”,朱彝尊晒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了。  相似文献   

10.
“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寸步难走。”“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日”对“曰”说:“该减肥了。”  相似文献   

11.
死身不死根     
盛夏时节,一位菜农把菜地里的葱拔掉,扎成把,挂在绳子上在烈日下暴晒。有人问他:“这样做,不怕把葱晒死了?”菜农说:“三伏天,地面温度高,如果不把葱从地上拔起来,葱就会被烤死了。”把葱拔了挂在绳子上晒,葱叶被晒死了,可葱白还活着,被晒上一段时间后,再栽到泥土里,葱很快就能活过来。就像一个饿极了的人,不出两三天,它吸收了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就会重新焕发生机,延续生命。  相似文献   

12.
<正>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人们会逐渐感觉到凉爽。晒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秋不仅仅是秋天,更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老百姓会利用房前屋后的平台、房顶等空地,  相似文献   

13.
汉字在字形上有许多相近、相似的地方,有人就根据这个特点,经过自己的“创造”和“发明”,以对话的形成编撰出一些有趣的“情节”来。“比”对“北”说:同学一场,何必背对背,谁都不理谁?“巾”对“币”说:儿呀,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尺”对“尽”说: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胞胎。“臣”对“巨”说:和你同样的建筑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搞装修?“吕”对“昌”说:和你相比,我是家徒四壁。“自”对“目”说:你们单位裁员啦?“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没…  相似文献   

14.
<正>“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我妈妈就是我的知音。我与妈妈品奶茶的那个下午是我记忆里最美好的时刻!一个周末的下午,我看到朋友圈有人晒出两杯奶茶,突发奇想:和妈妈一起喝奶茶。我冲进书房:“妈妈,您能给我做奶茶吗?我好想喝!”妈妈放下手里的书,笑着说:“可以呀,给你做。”我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  相似文献   

15.
说说“晒”     
王秀芳 《现代语文》2007,(3):111-111
“晒客”可谓是眼下网络中最新潮时尚的“身份”了。2006年12月1日,“晒客中国”诞生了,这将是继博客、播客、换客、彩客后又一新兴部落。“晒客”,译自英文share,“晒”古有晒书,现在引申为“显摆”,现在意指在网络上与网友分享自己的资源,包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方式等等,这群人被成为晒客。  相似文献   

16.
一、暴露(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有人认为这个“暴露”是“指冬天在风雪中生活”。(《古代文选讲》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年版一四二页)其实“暴露”并不专指“在风雪中生活”。成语有“日晒夜露”,《劝学》有“虽有搞暴不复挺”,“暴”即日晒。“露”这里用为动词,即沾露,指夜晚被露沾湿。合起来就是日夜在露天之下的意思。这和上文“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的“不暴露”形成对照。  相似文献   

17.
同一篇作品,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认识,对于鲁迅《故乡》的主题,有人认为“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的贫困生活,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愿望”;有人认为“反映了纯真的人性被扭曲”;有人认为“表达了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我认为做乡》的主题是多元的,鲁迅的思想是复杂的,彷徨的。他既对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制度强烈不满,主张改革,又对辛亥革命的不成功给人民带来困苦表现出无奈。  相似文献   

18.
人间如此光明而美好,只因为有了太阳。倘若没有太阳,便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有“六月(初)六晒龙袍”的习俗。一般年份,公历的6月中旬,较强的夏季风将雨带从南向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绵细雨在这里停留达一月之久。恰逢梅子正黄,便谓之为梅雨。箱柜里的衣物早因湿气过重而已生霉。梅雨季节过后的“六月六”,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谓是骄阳满人间了。将“龙袍“之类的物品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便可保持其品质。同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经常要经历“梅雨季节”,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品质易变阶段,需要不断地过“六月六”,让太阳多晒一晒,才能稳保其品质的优良。请看晒太阳者之一——  相似文献   

19.
汉字游乐场     
《红领巾》2007,(1)
汉字们也常说悄悄话,特别是长得像的汉字之间。“茜”对“晒”说:出太阳了,你咋不戴顶草帽?“臣”对“巨”说:和你同样的建筑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我没根手杖  相似文献   

20.
有人在微博晒出一本儿童读物,其中一篇题为《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的故事让网友直呼“接受不了”。故事讲述的是一只丑小鸭在听完鸭博士讲述的“丑小鸭”的故事后,也坚信自己会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在遭到妈妈的否定后,固执的丑小鸭选择了离家出走。不过,它却并没有像童话中的丑小鸭那样如愿变成白天鹅,而是被一名家庭主妇宰杀,烹成了_一道佳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