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现代汉语词其》的解释,"观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也"专指政治观点。"从这个定义来看,一个人只要思维正常,对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观点"的。而"观点新闻"则不同。所谓"观点新闻",一般是指对专家学者,也包括一些党政官员在各类论坛、研讨会、报告会、学术讲座上提出的新观点所作的一种报道。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
正成书于乾隆年间的《红楼梦》是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创作的代表、巅峰。作者曹雪芹以艺术家的敏锐,真切感受到了"康乾盛世"末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领域逐渐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末世气息,承继《诗经》《楚辞》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以纵横跳脱而又草蛇灰线的严密结构,充满隐喻而又无限接近生活真实的细腻表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用"诗家笔法史家言",借贵族世家贾府的兴衰,  相似文献   

3.
王丹 《声屏世界》2013,(1):68-69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庄子·逍遥游》古代六艺中的"御",是指驾驭的技能。驾驭之道,贵在如《荀子》所谓"善假于物",才能: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者彰;时乘六龙,而御天下。2012年齐鲁台创领"1+X混媒传播"的营销模式,在强化对9600万山东人民强大影响的同时,构建起超联、  相似文献   

4.
《大学》原为《礼记》篇章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列为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入门教材,流传极广。但旧注中始终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颇有争议。例如"格物致知",致知即大知,《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大戴礼记·主言》云:"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又如"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情为忠诚之义,《周易·乾·文言》云:"修辞立其诚。"又如"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命当读为冥,昏庸之义。  相似文献   

5.
四 仕与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两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关于入仕问题,这里不准备多说。因为,在社会分工不细、以官为本位的封建社会中,出仕几乎是知识分子唯一可走的道路。 隐士在中国起源很早。最初,大抵带有不满现实而避世的性质。《庄子·缮性》云:“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  相似文献   

6.
<正>"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从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两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新规范。"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规范的效应在执行,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就是要  相似文献   

7.
正"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  相似文献   

8.
道家作为一个学派,通常老庄并称,正如儒家之有孔孟.但庄子对老子不仅有承传而且有明显的变异.故司马迁谓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而《庄子·天下》则言与老聃不同道.因为,老子法"自然"而倡"无为",却又把"无为"解释作"无为而无不为",且多言权谋、政治,这后来被黄老学派吸收发展成"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承袭老子的自然主义,而把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修正为纯粹的"无为",并设计出"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固应上溯老子,却应以庄子为主.  相似文献   

9.
正说到"文人政治",托克维尔的那本《旧制度与大革命》,可能马上会被人想起,自前年该书因一位政治要人的点赞而声名炬赫以来,书中描述的"作家干政"现象,也引来无数关注。这位法国哲人描述了在大革命发生之际,深刻影响当时法国社会的一群精英群体,他们对日常具体事务一无所知,只关心制定抽象原则,宣扬普遍法则,而从不考虑用何手段加以实耀。法国人在接受了这些"启蒙作家"的教育后,逐渐染上了他们的本能和性情,一起沉湎于虚构社会,以至全部文学习惯都被搬到政治中去。  相似文献   

10.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2,(17):10+12+14
焦点《人民日报》谈政治体制改革:尊重充实公民权利5月14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推出整版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报道。专版头条是题为《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近十年来,"权力"的被"监督制约"和"权利"的"充分保障",勾勒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脉络。而"制约权力"是指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11.
刘辉 《编辑之友》2011,(2):109-111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促进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本土化的重要尝试,199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包括了十四章和十六章。在编排顺序上,"乡土中国"在前,"生育制度"在后;而按照写作与出版时间则是"生育制度"在前,"乡土中国"在后。因此,依照人们惯常的阅读顺序(也是我初次阅读时的顺序),对于作者主旨的把握可能存在形式上的影响。作为学术著作,笔者以为先读"生育制度",再读"乡土中国",在"生育制度"部分先读潘光旦先生所作的"代序",在"乡土中国"部分先读"后记",可能更能从宏观上,而不是具体描写上把握费先生的主旨与用意。  相似文献   

12.
晚清文坛根植于中国封建王朝分崩瓦解的土壤,时列强环伺蚕食,传统痼疾频发,社会积弊甚重,"谴责小说"即兴起于此时,且超越了当时同样兴盛的"政治小说",是这一历史时期最具代表的文学样式,《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谓其中的"弄潮儿",这些小说表现出鲜明的历史转型特征,为中国近现代新小说的发展框定了雏形.  相似文献   

13.
甄西 《出版参考》2012,(28):42+45
在韩国人自己看来,"韩流"似乎即将变成"过去时";而在近邻的日本人看来,"韩流"依然处在"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特别是在文学领域。2012年前后,《日本经济新闻》晚刊连续几期分别以《"韩流"也在文学领域点燃星星之火?》《翻译的主题:从社会政治走向日常生活》《日本读者关注"韩流"中的韩国小说》等专题文章,报道了韩国文学中涌动的"韩流"现象,认为"过去被‘韩流’冷落的韩国文学,从2011年前后开始火暴起来,韩国当代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巨大变化,被翻译成日文的越来越多,受到日本文学界的关  相似文献   

14.
释“坳堂”     
"坳堂"见于《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王先谦集解引支遁云:"谓堂有坳垤形也。"垤是小土堆,则支遁所谓"坳堂",当是云堂之地面高低不平。此说不妥之处在于水不会止于高处,且"坳"、"垤"词义相反,"坳"无"垤"义,故成玄英疏解不取此说,而谓"坳,污陷也。谓堂庭坳陷之地也。"今人释"坳堂",基本都据于成玄英疏。陈鼓应翻译为"堂前窿地",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如王力《古代汉语》、《先秦文学史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政治传播研究对娱乐要素或娱乐因子的关注极少,很大的原因在于,政治被理所当然认为是"严肃的"、"理性的",而娱乐和游戏被认为是"消遣的"、"感性的"。从媒介的角度出发,《哈利波特与千禧一代》引导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思考,媒介中的娱乐要素如何转化为政治要素;媒介、政治、娱乐三者如何互动;以及媒介如何塑造"一代人"的政治观念,媒介在代际差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凡丁 《现代出版》2005,(1):31-31
2004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本自成 体系、独具特色,又简明实用的大学通选课教材--《文化 学教程》。本书由三大板块构成,即上编"文化",中编"文化 学",下编"文化学简史"。从文化到文化学,再到文化学史, 由浅入深,纵横结合,内容完整而丰富。 在上编"文化"中,首先讨论了"人与文化"的问题,进 而介绍文化学的兴起。中编"文化学"有五章,具体纲目为: 文化的起源;文化类型;文化模式;文化传统;文化变迁。而  相似文献   

17.
卢颖 《兰台世界》2006,(15):68-69
1.引言。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中国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最初的农业思想是伴随着祖先们从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生产的转变应运而生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农家也是其中之一,并且出现了许行、陈相等代表人物,他们提出的农业思想大多数被后代学者收集在《神农》二十篇中。《神农》二十篇类似于《论语》,均为简短的语录体形式,诸如“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君臣并耕而食”等等。这些农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否认…  相似文献   

18.
在韩国人自己看来,"韩流"似乎即将变成"过去时";而在近邻的日本人看来,"韩流"依然处在"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特别是在文学领域. 2012年前后,《[日本经济新闻》晚刊连续几期分别以《"韩流"也在文学领域点燃星星之火?》《翻译的主题:从社会政治走向日常生活》《日本读者关注"韩流"中的韩国小说》等专题文章,报道了韩国文学中涌动的"韩流"现象,认为"过去被‘韩流’冷落的韩国文学,从2011年前后开始火暴起来,韩国当代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巨大变化,被翻译成日文的越来越多,受到日本文学界的关注,在日本赢得了许多读者."  相似文献   

19.
在近现代报纸批评观念的萌发过程中,据笔者目前爬梳的书报史料,"报纸批评"一词最早见于1920年5月1日上海《新闻报》,而蔡和森在1923年12月12日《向导》文章中使用了该词.随着中国共产党报纸批评实践的积极推进,"报纸批评"一词从新名词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报纸批评观念从"自己批评"发展到"自我批评"再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的报刊上的具体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开、管、好"报纸批评方针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20.
刑事冤假错案,古今中外,无不有之。楚辞《九章·怀沙》中即出现"冤"字:"扶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1])何谓"冤"?《说文解字》认为:"冤,屈也。从兔,从冖。即兔在冖下,不得走,益屈折也";~([2])可以看出,"冤"首先指的是一种内心压抑的怨气,然后则是无罪而受罚的冤屈,到了刑事领域,"冤"和犯罪、诉讼、牢狱相结合,演变成"冤案",文化大革命以后,随着大批因政治运动而被戴上"反革命"帽子的无辜者陆续得到平反,"冤假错案"就成为广大民众约定俗成且经常使用的词汇,但是事实上,"冤案"、"假案"和"错案"并不是同一内涵。一般而言,冤案是指有犯罪事实存在,但并非该被告人所为,而对该被告人进行定罪科刑的案件。假案是指人为地捏造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的案件事实,并对被告人进行刑事追究的案件。错案是指作为案件处理的事件存在,但在认定事实、情节或适用法律定性处理上出现错误的案件。~([3])本文所指的刑事冤假错案是冤案、假案和错案的统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