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历史科学社会功能,对课程内容进行挖掘、更新与整合。力图将体现时代发展、学生要求和历史科学社会功能的耳目一新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充分彰显《中国古代史》课程应有的活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2.
中古史教学中的德育西南师范大学卢华语中国古代史是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文科其他专业的公共课。中古史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在文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之课程内容容量大,时间跨度长,涉及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与其他学科比较,相对而言,有更多内容可用于德育...  相似文献   

3.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和各种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我校依据世界先进的智力障碍教育理论,结合学校智障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了“提高中重度弱智儿童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校本课程的研究,所谓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指的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指导下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和各种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我校依据世界先进的智力障碍教育理论,结合学校智障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了"提高中重度弱智儿童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校本课程的研究,所谓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指的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指导下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劳动教育在探索时期主要从课程目的、内容和实施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课程目的主要是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课程内容主要以手工劳动和工厂参观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为主;通过教师讲授,采取实验、青年团和少年先锋队活动、参加体力活动等方法开展劳动教育。这些都从很大程度上纠正了人们在劳动教育认识上的误区,从而为提高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闫兵  孙丽娟 《科学教育》2007,13(3):71-73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内容将有重要价值的间接经验和对学生有实际影响的直接经验有力地结合起来,并充分体现出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灵活”“新颖”“全面”“实用”“意义”等时代特色。这次新课程内容改革是从整体的课程目标要求出发,及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方针,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出其自身的实用价值。新课程内容所包含的文化知识,不但有在实践积累基础上所形成文化理论知识的间接经验,还包含了学生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生活中通过自身的体验、经历所获获得直接经验。纵观世纪之交,世界…  相似文献   

7.
观点     
正社会领域课程内容应取材于各类人文社会学科王伟、李静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年第7、8期中撰文指出,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旨在帮助儿童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因此,宜将儿童所熟悉的事物置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多维视角中,以此拓宽儿童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综合了知识、技能、信念、价值观、态度和行动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社会领域课程需要从各类人文社会学科中提炼核心概念和经验,并以此确定课程内容。具体而言,  相似文献   

8.
把当代社会生活的经验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合理选择,教育具有社会性,将社会生活经验置于课程内容中,就需要课程的编订者、执行者具备正确教材观。本文论述课程内容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取向下不同的三种教材观。  相似文献   

9.
2.从脱盲后学习主体需求的差异性出发,注重课程内容的多元实用性扫盲后继续教育是面对我国低文化群体,在较低层次的基点上开展的。因此,必须从脱盲后学习主体需求的差异性出发,把多元实用性作为课程、教材、读物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也是扫盲后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确定的重要趋势。当然,这种多元实用性应根据不同学习主体而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例如,对我国妇女扫盲后课程、教材、读物的内容选择,应充分注意到妇女承担的社会任务、扮演的家庭角色,以及其生理、心理特征与男子的不同。其课程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  相似文献   

10.
人文教育是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力图修正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强调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力求找回历史教育失落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内容有明显的学术化倾向,建构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内容是当务之急。学科教学知识是优秀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知识,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应以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为核心进行重构,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同时兼顾校本历史课程的开发、实施的指导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张铭 《世界教育信息》2021,34(4):56-58,75
文章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介绍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架构和特点。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语文课程和通识课程部分。通识课程设计为七大领域,地区化课程数量大、种类多,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许多课程也注重在课程内容中设计地区化内容,此外开设有与地区特点密切相关的生活技能课程;不仅开设较多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而且许多课程内容也包含或涉及中国文化。学校通过夏季学院、慕课等形式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校际交流。  相似文献   

13.
彭瑛 《贵州教育》2012,(7):19-20
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是在整合课程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突出课程的适应性和发展性。课程内容有两种来源;一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石,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及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幼儿由于自身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经验的制约,只对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感兴趣,  相似文献   

14.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规范、引导师范专业建设,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对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对照专业标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总体占比小、结构不合理,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整合,实践类课程薄弱、理论难以联系实践等问题。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应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提高总体占比;注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整合课程内容;加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建设,注重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构建多元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方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社会》是新课程改革中推出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这一课程在继承传统历史课程有益经验的同时,又对传统的历史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从而使历史教育的内容更具时代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课程是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灵活、有效地学以致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利用整合的思想来重新组织、调整公共课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无疑是解决内容繁杂而时间有限这一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学改革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整合课程内容的效果。一、公共课心理学课程内容整合的意义1.课程内容整合的必要性首先,从课程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课程内容的整合已是必然。随着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造,为中国教育寻找出路.他一方面猛烈批判中国传统的"旧八股"和西化的"洋八股"教育,另一方面又在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实质上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不但对当时的中国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生活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理论,由于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影响,表现为"两个重视":一是重视课程内容的社会生活性、实用性和时代必性;二是重视课程对象,即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重视儿童的活动,强调做中学.我们把陶行知的这种课程思想称之为生活课程理论.  相似文献   

18.
王蕾 《华章》2013,(22)
文物之所以能够反映一个社会时期的某种生活状态就是因为在当时它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关键性的存在造就了文物的价值。文物摄影能够将遥远的历史直观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了解历史,从教育意义上来说,文物摄影成为对大众进行历史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历史学家与大众沟通的重要方式。本文就对文物摄影以及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社区教育内容的特点是指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较而言,社区教育在内容上所具有的独特属性。从社区教育实际出发,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选择性  社区教育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在课程形式的选择上侧重兴趣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等方面。任何教育阶段的内容,只能是在广泛的知识与价值中选择适合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特定部分,这是信息的无限性和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社区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是真正成为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文明的鲜活内容,以引导社区成员主动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社区教育中选择…  相似文献   

20.
构建系统、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对明确劳动课程育人指向、完善劳动课程体系以及丰富劳动课程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劳结合理论,从当前生产劳动课程开展的现状出发,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遵从价值取向的统一性原则和内容结构的多样性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体系既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形成,也重视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包括“爱劳动的教育”和“会劳动的教育”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