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以当代作家张承志为题,分析其精神结构和人格理想,评析了作家追求超然的人格力量,张扬宗教旗帜的独特审美倾向,借以探寻作家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是学者型的少数民族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面独立的旗帜.张承志阅历丰富,学识渊博,经历独特。个性不羁,他的创作思想复杂多元,主要由热烈浪漫的理想主义,富于宗教意味的英雄主义和桀骜不羁的个人主义三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3.
解读张承志的作品,伴随我们的是那种渗透在血液中的民族大义.慷慨激昂的文字叙述着他内心的悸动和对生活的感悟。而“清洁”却在他的文字中贯穿始终。他怀着一颗纯净的心皈依了他的信仰,用他真实的笔触带给我们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他不愿污浊沁浸染了那个神圣民族的血和泪。他的作品中也无不流露出对劳动人民高洁品质的讴歌以及对清洁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是虔敬的回教徒,他认为回族是失去故乡、失去母语的民族.于是,他始终有一种异乡人情结,使他骚动不安.由异乡人情结而导致的是追寻情结和流浪情结,这情结是回族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秉性,他们世代流浪、迁徙、漂泊,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的生命延续,最后凝结成一种高尚的民族情结.因此,回族题材小说则成了张承志小说创作中一片绿洲,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汉、伊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体悟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递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5.
孔镭 《华章》2007,2(11):209
张承志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是别具一格的.放浪于地理与精神双重世界的自由幻路,他不停地启程和前行.由红卫兵到知青,由学者到信徒;由内蒙到新疆,由黄土高原到整个大陆.在时空的流转、身份的嬗变中,他没有改变从一走上文坛就喊出的"为人民"的初衷,他一直在坚守"为人民"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6.
心灵的迷狂--张承志现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小说中心灵的迷狂表现为对物质、世俗生活现代意义的否定,对泯灭个体生命的“虚构的集体”所构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作为以精神来组织社会的传统社会消极产物的宗教情怀,有违现代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关系的对激情、牺牲、信仰、对苦难的承当的盲目美化、鼓吹。由于对物质与精神关系把握的失误,由于将下层民众顽强的生存力量、实际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与下层民众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所可能具有的力量混为一谈,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皈依的误区,民间立场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曲解。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始终以独具的情思,执著地探索着向精神家园回归的道路。张承志的精神探索经历了从最初的感性体验、对人生信念的理性追寻、对精神家园的艰苦探索到最终溶人哲合忍耶民众的过程,并以其作品所特具的崇高品格,反复地论证了这样一个主题:人,是要有一点信仰的。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是一位主体性极强的作家,他在艺术世界里一直执着于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本文从张承志的知青叙述,人民认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分析张承志文学创作中的主体精神状态及发展过程,以期对探讨当代知识分子主体建构的艰难及其可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描绘内蒙草原风情到书写神秘复杂心灵,张承志不断在创作中建构自己的心灵王国。他改变的是单一的参照尺度,一如既往的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承担的道义责任和对内心信仰的执着坚守。张承志对草原的深情叙述是对青春岁月的追忆,浪漫中夹杂一丝感伤;对哲合忍耶牺牲精神的盛赞,偏激中是对弱小受欺的愤懑和对人类理想、信仰缺失的担忧。张承志在贴近这些文化时,持平等与尊重之态,汲其营养的同时保有反思,其作品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草原沙漠画凝聚着对生命的沉思,充满宗教情怀的叙述流淌的是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一腔热血。  相似文献   

10.
张承志散文作品有十分浓厚激烈的伊斯兰宗教情绪.在文化冲突与融合语境下,人类不同文化终将融会贯通.所以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是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而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 作为一个有着大众影响力的作家,把自己对某种宗教的狂热信仰作为普世价值标准加以书写,是不恰当的.张承志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宗教哲学家胸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11.
共和国60年文学创作的理想追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后十七年以及十年"文革"文学创作追求的是政治理想;新时期文学创作追求的是审美理想;90年代初到新世纪文学创作追求的是文化理想。促进人类共同走向繁荣、富强、文明、和谐应该成为中国文学创作面向未来的重要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论述张承志创作中象征具有整体性、意蕴的多面性和神秘性等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3.
谢家禄 《文教资料》2008,(28):166-168
"母亲"是张承志小说描写的中心.借助于"母亲"这一主题写出了一系列草原小说,张承志塑造了一系列勤劳、善良、仁义而坚强的母亲形象.更由于张承志自身独特的气质及对"母亲"浓郁的感激之情,造就了张承志"母亲--人民"的文学创作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14.
《湘南学院学报》2019,(3):60-64
张承志在小说里构造了一个与蒙古草原、黄土高坡、北疆山川这三块土地密切相关的动物世界。骏马、狗、羊这三类意象尤为突出,他笔下的骏马是英雄的坐骑,青春的见证;狗是忠诚的伴侣,前行的支撑;羊是宗教的寄托,神圣的象征。这些动物意象的设置,与作家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它们的存在从根本上反映了张承志对草原文化和苦难宗教观发自内心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文本中的死亡话语表现在草原场景、红卫兵情景和伊斯兰教宗教语境三个方面。他的英雄之歌是在依恋着英雄、追寻着英雄、怀念着英雄的时侯,再一次为英雄的引吭高歌,这高吭是激昂的赞歌,也是感伤的挽歌,更是张承志与自己理想中的英雄之梦的庄严告别。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自身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张承志为代表的一批“知青作家”不仅在个人的意义上书写青春,还力求在个人与历史之间寻找到一种积极的联系。因此,当“青春认同”在历史阐释方面成为一种价值性的原则时,无疑具有“一代人”精神史重建的意义,也保留了向历史提出质询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不同个人经验下,关于同一对象的书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王蒙和张承志不同的新疆经验使他们在关注对象的书写上迥然不同,尤其是他们的新疆题材小说分别将日常生活情境和宗教神性氛围作为书写对象,前者热衷于描绘新疆人的生存智慧和异域情趣,后者将目光聚焦在民族宗教信仰和"心灵模式"。作为外来者书写新疆,两者的写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想象",探寻王蒙和张承志新疆经验书写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一个侧面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及文化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在创作中执著地恪守“为人民”的原则,努力寻找与底层民众结合的形式,从而成就了他的真诚、痛苦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9.
张钰 《文教资料》2014,(31):57-58
张承志是一位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作家,从1978年开始写作到之后创作出《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等著名作品,无论从其个人经历还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经历了多次的徘徊与找寻,有缺失时的不安,有找到时的欣喜,也有认清那并非真正皈依的彷徨,及再次踏上找寻之路的坚忍。张承志从未放弃,一直带着崇高的理想、秉着清洁的精神,在为他的思想、为他的心灵,找寻一个栖身之所,找寻一个灵魂家园。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为老舍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写作素材,启发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心扉,同时也提升了老舍文学文本的思想文化意蕴,在救亡压倒启蒙的现代中国,当绝大部分现代作家把文学创作焦点聚集在芸芸众生的此岸世界寻求救国救民良方的时候,老舍以接受洗礼的基督教徒和虔诚的佛教信徒把探求真理的目光投向人生彼岸,延伸了老舍作品与那个血与火革命年代的关学距离,这或许是老舍作品至今仍然活跃于影视网络传媒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