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转型时期的新闻伦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苓 《编辑之友》2000,(3):8-10
  相似文献   

2.
新闻评论写作的立论方法指作者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分析、评价对象,进行思考、判断,提出见解与意见,形成立论思想的原则和方法。它最终实现在作品上,体现为作品立论思想的特征。所以,通过对一定数量作品之立论思想的特征的分析,可以透视其写作的立论方法。本文选取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和获第90届普利策新闻奖的报纸评论作品为分析、比较的基本资料。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分别是中美两国最高新闻奖,其获奖的报纸评论作品能反映出两国新闻评论的主流面貌,表现出其各自基本的写作方法。本次所选取的均为2005年的作品。该年中美两国没有大的突变事件,两国的新闻评论写作都在常态下进行,能表现出它们一贯的特点。获中国新闻奖的报纸评论作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专栏言论、副刊言论,共21篇;获普利策新闻奖的评论作品为社论写作、评论、文艺批评,凡30篇。两国作品的体裁样式接近,可比性较大。就实际而言,新闻评论作品立论思想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表达立论思想的核心范畴的特征、评价对象的尺度、立论的态度取向几个方面,它们分别标示思考的张力地带、先在的主观操持和写作旨趣及风格。这几个方面,是本文分析、比较的基本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美两国在政治上从破冰到起航,中美的新闻合作最终水到渠成。一扇封闭已久的大门忽然打开了,美国新闻机构进驻中国,意味着“红色宣传员”时代的终结。逐渐开放的神秘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被世界所关注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包括期刊在内的出版活动国际化趋势正在乘势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新闻类周刊也在快速崛起。期刊业有一句行话:"赢封面者,赢天下。"如何在封面故事上做出特色,以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业界关注的话题。基于此,选取2012年度美国《时代》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例,试图以故事内容为研究样本,通过比较分析,以期从美国期刊业丰富经验中找到缩小差距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5.
王珊珊 《青年记者》2020,(11):35-36
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文化历史背景上存在的诸多差异,造就了两国新闻理念的不同,而两国新闻理念的不同又使两国在新闻漫画的创作中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作为新闻舆论观点表达的一种重要视觉文本,新闻漫画中评议内容的选取并不是任意的.选题方法作为新闻漫画创作的首要环节,不仅体现了创作者个人的观察视角和思维特征,更揭示了所属国家的社会文化和价值思想.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新闻漫画作品代表了中美两国新闻漫画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对2015-2019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漫画作品从选题内容、评议倾向和观察视角三个维度展开对选题方法的分析.了解和掌握两国新闻漫画在选题方法上的异同,并结合两国的文化传统和新闻理念解释两国新闻漫画选题方法形成差异的原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助于繁荣我国的新闻漫画创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美两国新闻诽谤抗辩权的异同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将这种抗辩权具体划分为有条件的抗辩权、绝对抗辩权,部分抗辩权,公众人物与实际恶意。通过案例分析,作者对中美两国新闻诽谤抗辩权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探讨和界定,以期对我国新闻管理法制化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春艳 《今传媒》2014,(6):34-35
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的同时,新闻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体制改革从未间断,媒体产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然而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传媒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闻体制在新闻产业的变革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中美新闻媒体体制的比较,对中国新闻媒体体制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试着提出未来中国新闻媒体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美媒体文化的相互渗透以及文化比较的发展与流行,对中美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是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高质量报纸,因而也就成为国内新闻界与外语学者作为对比分析的有效语料资源。  相似文献   

9.
季苓 《青年记者》2009,(18):54-55
新闻杂志是报道、解释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的杂志,形式以深度报道和评论为主。封面相当于新闻杂志的“头版”,是新闻杂志的“门面”。一些世界知名的新闻杂志,如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英国的《经济学家》等,都很重视杂志封面的设计制作。在我国,一些新闻杂志也在借鉴国外新闻杂志封面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模式,体现出不同于其他新闻杂志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胡苗 《编辑学刊》2002,(4):76-80
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版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充分把握机会,进行多方面的学习与探索,中国出版业才能逐步缩小与世界出版强国的差距,在全球化浪潮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美国的新闻出版业起步较早,发展极快,到目前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尤其是在编辑出版的重要环节--组稿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分析中美两国在组稿上的差异,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历史相对美国来说比较年轻。由于产生、发展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不同,中国和美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有其共同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比较中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旨在取长补短,借鉴美国新闻传播学专业好的经验,以推进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改革,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传播技术发展迅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展示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受众接收信息途径的扩展、获得信息数量的剧增和获取信息速度的加快,对作为信息“把关人”和“引导者”的新闻编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理论上讲,受众接收信息是有主动选择自由的,但面对媒体上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选择变成了超选择的选择,自由也变成了太自由的不自由,信息进人了一种过剩、过滥的失控状态。  相似文献   

13.
李瑶 《青年记者》2010,(12):27-28
新闻理念是指新闻媒体所遵循的系统思想和根本原则,它内化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集中反映在新闻内容、新闻形式、新闻风格、新闻态度以及政府对新闻的主导地位等方面。本研究从新闻里念的角度,在新闻数量及体裁、新闻来源、新闻题材、新闻内容、新闻倾向性、新闻风格等方面对样本进行详细分析论证,探讨中美新闻理念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了中美两国各两份新闻传播学主流学术期刊,通过对其六年间(2000年-2005年)所有论文的内容分析,描绘出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概貌并比较其异同。本文还访谈了部分中美新闻传播学者(包括期刊主编),希冀对两国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与学术环境的内在逻辑关系展开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问题,认为提高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质量并完善学术制度建设是优化我国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12月3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宣布12月15日发布的内容更新将成为The Daily"绝唱"。2011年2月首份《The Daily》正式推出,备受关注。22个月的短暂"生命",亏损千万美元,处处充满教训。人们总结如下:雇佣人数太多,成本太高,照搬传统媒体新闻采集方式,仅把新媒体当做传统新闻内容发布平台的思路,只适用于苹果,没有拓展到安卓等系统,内容单一……但,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上述。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媒体的最大影响,在于它改变了受众对传媒产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与新闻相对应,已经形成历史的新闻,人们常称之为“旧闻”。“旧闻”承载历史,也承载价值。当今世界的光怪陆离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媒体不仅有责任报道正在形成历史的新闻,还有责任发掘已经形成历史的“旧闻”。新闻媒体的旧闻包装在努力扮演这个发掘者的角色,并成为在媒体竞争中重要的内容构架。用旧闻挖掘深层历史故事天津《今晚报》的《今晚周刊》自2001年1月创办以来已刊出200多期,其中《旧闻钩沉》主要展示了伟人足迹、名人轶事以及旧闻中的新鲜故事,成为广大读者每…  相似文献   

17.
中美在版编目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数据内容、制作周期、ECIP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中美两国的CIP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找出我国现存的差距,借鉴美国CIP发展的经验,明确我国CIP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周洁 《出版科学》2011,(4):91-95
对《时代》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所有封面故事的主题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并从选题类型、选题分布、特刊选题和封面标题四个方面分析两刊的选题情况,发现两刊除了同样关注社会类选题外,在选题侧重点、选题视野、对读者的引导和塑造以及标题的制定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报网转型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在一个无法复制成功的网络时代,传统媒体拷贝一个新闻网站不在话下,但究竟能否走向转型成功,获得合理的赢利模式,却要接受新媒体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10月22日,《新闻实践》杂志举办报网转型论坛,邀请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范东升教授,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网络编辑室副主任童铘作主题演讲,并与浙江的报业老总和数字化媒体负责人进行沙龙式的对话交流,相互探讨,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20.
<正>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由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共同创办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旨在培养中美事务的专门人才和有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它以中美两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外交、历史、法律及国际问题作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心”每年招收具有硕士或相当于硕士水平的中美学生各五十名,并聘请十余名中美教授来中心任教。“中心”除聘请固定的中美教授从事教学和研究外,还邀请国内外资深学者来作客座讲演,以及组织多种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心”图书馆由1985年初开始筹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