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6月间,《晋绥日报》社的同志走下吕梁山,奉命到山西临汾集训、待命。接着“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彭德怀、贺龙指挥的第一野战军,向大西北进军;一部分随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第二野战军向大西南进军。我被分配到二野。分配到西南的同志,随军先在湘西北集中。11月1日,我军开始采用大迂回、大包围的部署,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突然向川、黔挺进。11月15日,攻占贵阳市,11月30日解放重庆。 1949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了。千万读者奔走相告:“《新华日报》回来了。”组织上决定我负责西南《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2.
管纪奋 《新闻界》2001,(1):33-34
许川同志离开我们快十年了。一张照片,激起情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在川老战友的一次聚会上,许川同志和我同声高歌几十年前在进军路上爱唱的进行曲,嘹亮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1949年 7月,许川同志和我同时在上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报到,同编在新闻出版中队。重庆解放后,我们在《新华日报》共事五年,以后在《四川日报》又共事将近三十年。许川当过记者、编辑组副组长、组长、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不论在哪一种职位上,他都不离采写。他牢记《新华日报》老领导常芝青同志一句名言:“干…  相似文献   

3.
做新闻工作数十年,回忆一些往事,有甜酸苦辣之感。“第一名解放军”1949年10月初,我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从南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于12月初抵达刚刚解放的重庆,分配在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当记者。一上班,我就同北碚军管会的同志们一起去北碚采访。北碚距离重庆70多里路程。我采访的第一个地方是北碚最大的矿山——天府煤矿。它离北碚20多里路,位于崇山峻岭之中。我是苏北人,不善于爬山,加上又有气喘病,一走山路就气喘吁吁。但还是走到了天府煤矿。我到办公大楼去找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关心媒体、关怀记 1949年10月间,中央提出解放西南的各项战略措施时,小平同志提出山城重庆恢复出刊周总理曾亲自领导的《新华日报》,意义深远而重大,中共中央宣传部考虑南京已出版了《新华日报》,为避免重名建议改报名为《新西南报》。小平复电说解放前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在读中印象很深,因此不宜改名。命名《新华日报》是向毛主席提出并经毛主席同意的,报头四个字由毛主席写的,中宣部随即回电同意。1949年12月10日,《新华日报》在重庆创刊。报社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来自《晋绥日报》。  相似文献   

5.
离休前任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的高级记者林田,最近出版了他1949年的随军作战日记《大军西南行》(新华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二本日记是从四川随军步行进藏时记的,也马上就要上市。第三本是西藏民主改革的日记,已在整理。我在重庆抓到一本《大军西南行》,颇具吸引力,一口气就读完了。林田真是个有心人。当年他渡过长江到南京,上级让他到江西上饶随第二野战军十六军进军大西南。  相似文献   

6.
吕齐 《新闻导刊》2009,(5):10-10
1950年1月中旬,我们到了进军大西南的终点站一重庆市。我和另外六位同志到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报到。宣传部一姓王的处长找我们谈话,和每个人商量分配工作的问题。他对我说:“你去新华日报吧!”我说:“我不太喜欢搞新闻工作。”然后,他又提出要我去新华社西南分社、新华书店西南总店,我都摇头。  相似文献   

7.
清晨,低的哀乐声里传来一个噩耗: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了!这些天来,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往事又一幕幕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1949年秋,我从《晋绥日报》抽调出来,随刘邓大军挺进西南。重庆解放后,我作为《新华日报》城市组的负责人,曾在小平同志的住处大溪别墅多次参加过由他主持的会议,聆听过他的教诲和对一些大事的决策。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代伟人,小平同志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在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的最初岁月就有了十分出色的表现。油盐柴米和第一架飞机1949年12月底的一天,我按照通知,来到大溪别墅的一间小会…  相似文献   

8.
和丽琨 《云南档案》2009,(10):30-33
<正>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大西南进军,11月15日解放贵阳,30日解放重庆,敌胡宗南集团也在成都地区被我军包围;原计划在西南建立陆上基地的蒋介石,不得不于12月7日宣布流亡,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后,邓小平曾经10次到湖南。第一次是1949年11月,邓小平、刘伯承率领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路过常德,在常德组建了中共中央西南局,并在这里发出了"关于速歼长江南岸之敌,相机占领重庆"等指示。第二次是1961年3月23日,邓小平路过株洲市,参观三三一厂和六0一厂。第三次是为中苏论战问题,邓小平来  相似文献   

10.
春节前夕,到政协礼堂参加《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举行的茶话会,在聆听张友渔同志讲话时,心头忽然涌出一句唐诗:“遍插茱萸少一人”——我想起了逝世不久的田伯萍同志。1980年5月,我随同石西民同志到重庆搜集《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11.
1949年5月和7月,中央军委先后指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指挥第二野战军,在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率领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协同下,以60万人的兵力,南北两路进军西南,完成解放四川等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脍炙人口,其实只不过是罗贯中的妙笔生花。而彭德怀在西安却曾导演了一场真实的“空城计”。1949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即西北解放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遵照毛泽东、朱德在4月21日向全国发布进军令的指示,指  相似文献   

13.
大凡在《新华日报》工作过的同志,大都对那段经历怀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那战斗的年月是令人难忘的……从1940年10月到1947年3月,这七年间,我曾两度在《新华日报》工作。第一段是从1940年10月到1944年10月,第二段是从1946年2月到1947年3月。中间有一年多在延安。这七年,是我从二十六岁到三十三岁的时候。1940年10月,我从湖南地下党调到重庆。博古同志(当时任南方局组织部长)和我谈了话,分配我到《新华日报》接手报馆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以1939年“五三”、“五四”敌机轰炸重庆对各报的损害最大。当时《新华日报》编辑部和营业部都在重庆下半城的苍坪街,印刷厂设在另一个地方,经过两天轰炸之后,我们当然也受到损失。但其他各报如《大公报》、《新蜀报》、《国民公报》等比我们损失更大,市区内生产陷于停顿,各报出版发行都发生困难,国民党当局下令各报停止单独出版,共同办一联合版。《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同志当即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叶楚伧提出,各报联合版必须有明确的限定时间,否则我们不能参加。叶楚伧答应以一月为限。《新华日报》遂于5月6日起参加了《新蜀  相似文献   

15.
1949年4月,我百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解放华东、华中大片土地,党中央决定由第二野战军从华东前线转向大西南进军。为了解决地方干部不足的问题,中央决定由第三野战军从上海、南京抽调一万名青年学生和  相似文献   

16.
熊复同志的《关于新华日报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一文,将抗战初期到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被封这一期间重庆地区的报纸分为三类:一,进步报纸;二,民办或商办、较为开明的报纸;三,国民党各个派系的反动报纸。当年的西南日报是放在第三类反动报纸里面。不过,熊复同志又说:“三青团报纸西南日报的总编辑胡某,也是党员(即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7.
今年初,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同志给我来信。信里说:“去年四月我们去京组《新华日报回忆》书稿,您当时有病,在南京休养,未能拜访。最近从北京来的同志说:您已回京,病好些了,因此我们请您也写一篇。原新华日报的领导同志大都已写文章。很多同志提到您,恳请您一定写。”编辑同志的热情,令人感动。在我的书架上,有着一本一九五九年四川出版的《新华日报的回忆》。这是劫后幸存下来的。扉页上有我们当年亲昵地称为“熊老板”的熊瑾玎同志的几行亲笔字,里面说:“重庆人民出版社准备继续出第二辑,我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军事上的全面胜利,1949年5月23日,中央军委电令正在浙赣一线进行战备整休的第二野战军:"应准备两月后,以主力或全军向西南进军."6月2日,中央军委再次电令:"二野入川应积极准备,情况许可下争取八月初出动,小平准备去四川."  相似文献   

19.
1991年3月11日,《常州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同天刊登了我和朱曙光同志合作采写的《枪战,即将发生》一文,此稿获得了新华日报当年首次举办的“洪泽湖杯现场新闻大赛”二等奖,同年还获得《人民警察》杂志社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我在现场’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奖。  相似文献   

20.
一、停发社论,缩减篇幅皖南事变以后,蒋介石集团加剧了对《新华日报》的迫害。国民党重庆市党部指使由他们控制的重庆市总工会、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向所属基层组织发出通知,指责《新华日报》没有登载1月17日发布的反动军令,是对抗政府;谩骂《新华日报》是“汉奸报纸”,以后不得订阅。重庆新闻验查所扣押和删节《新华日报》的稿子也增加了,下面的统计数字足以说明这一时期稿件被扣被删的严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