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杨东平教授于2011年1月在《江苏高教》上发表的文章———关于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提出三个商榷的问题:一是如何评判高校扩招,二是如何看待独立学院,三是关于效率优先和教育公平的问题。文章阐述了与杨文在观念上、评判上的分歧,论述了对这三个问题及相关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拙文《“以人为本”为高教改革指导原则质疑》发表后,听到了一些提出商榷的不同意见。这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了这个问题,这里拟就几点想法就教于同行专家,并兼作对刘智运教授商榷意见的答复。一、“以人民利益出发”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提法究竟其涵义是什么呢?主张高教改革和在其他管理实践中坚持这一提法的论者,通常把“以人为本”的涵义解释为:“一切为了人”、“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并以此作为说明人的问题的方法论原则、价值原则和解决人的问题的实践原则。笔者并不否认持这种观点的论者在本来…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当今世界,大学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和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就这一点来说,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比例过低。根据第三次(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当时具有大学毕业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仅441  相似文献   

4.
教授治学还是教授治校历来争议不断,但从现阶段的实践和发展趋势来看,教授治校明显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的发展,教授治校被逐渐削弱在所难免,教授回归学术本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由“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是教授参与高校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这不仅符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由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所构成的具有整体结构的复合体;物质层面的文化是外在的表象,呈现在人们具体的生活方式中,精神层面的文化是物质层面的文化的心理聚像和抽象表现,制度层面的文化是整个文化复合体的骨骼;物质层面的文化现象是其制度规定及其实施的外在表现,制度层面的文化规定和制约着物质层面的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文化中的呈现。从社会治理角度看,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无形的,不好直接规范和治理,只能提倡;而物质层面的东西,过于表象和琐碎,只能通过体制的规定、安排和实施加以规范。当然,体制不是一纸空文,不是写在文件中的规定,而是在实际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生活中实际有用和奏效的制度和规则,正是这些真正奏效的制度和规则,才决定人们如何去做,才决定着真正的"人心文化"的样态。  相似文献   

6.
查有梁教授在《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一文提出了《对话》里的“八个误导”,指出这些误导表现出了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思潮,因此得出课程改革需“软着陆”。本文认为,查有梁教授对新课改“突变式”、“运动式”、“大跃进式”的非难,对新课改成果悲观的寿法有待商榷。本文就“误导”涉及的关于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基础学力观和知识观、课程实施观和教师角色转型、课程改革立足点与次展趋势等问题与查有梁教授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7.
研究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认识人的本质的前提,揭示人的本质及其特征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在于机体的自然属性及其功能方面,而在于其社会性(实践性)方面。人的大脑等机体及其属性功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育活动)中进化发展的。对于人的本质的把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教育本原等问题的回答,必须超越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研究思路,必须超越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线性研究范式,而应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入手,研究人的发展及其教育的规律。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出发,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教育也才可能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从大学的学术机构属性及管理制度需求出发,"教授治校"应成为中国大学的价值选择和制度安排。西方大学史上"教授治校"理念与管理模式的长期延续和中国大学"教授治校"的本土案例,均表明这一大学理念与制度安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恰恰源于该制度的价值合法性与现实可行性。积极尝试"教授治校"的制度方案,对中国大学行政化弊病的革除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推进而言应当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教育实验不能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一项教育实验的完成是有过程的,实验成功与否有待于这一过程的结束才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中心主义”是一个涵义不确切的概念。在道德的社会调控意义上,历史中国是“以礼治国”——“政治”、“德治”、“刑治”并举的国家,并不存在“道德中心主义”或“以德治国”的问题。封建统治者将道德“抬到吓人的地位,搞道德中心主义”,虽然只是一种历史假象,却养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生活的传统;这种传统与“道德中心主义”不可相提并论。儒家的“仁政”主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今人对此应当持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研究中的“研究问题”——兼与吴康宁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中的“真”问题的标准,只有当体现出客观性和辩证性时才具有完备性。该标准应为综合性标准———辩证的客观性标准,由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所构成:第一,客观性。即所说的问题是存在的或将会存在的问题;第二,价值性。即所说的问题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说是具有意义的;第三,辩证性。即所说的问题经得起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进行历史的、系统的考察。“研究问题”与研究环境密切相关,我们应该不断地营造和培育优化的教育研究环境。  相似文献   

12.
读了徐林祥教授掷地有声的断语“语文就是语言”(《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年第3期10—11页),虽引自叶圣陶先生的话“什么叫语言?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总觉得值得商榷。且不说叶老的论断是否严谨,就算他作为语文教育一代宗师,作此论述也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国内外其他学者——语言学研究者和语文学研究者对此是如何论述的,如果都结合起来看,恐怕就不能武断地作出“语文就是语言”的结论了。  相似文献   

13.
高教“三维”发展的制约机构初探──谈高教行政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程爱理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①实施这一伟大战略决策,必须对教育进行系统...  相似文献   

14.
培养和造就跨世纪人才,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特定命题。时代需要并呼唤具有高尚思想素质和时代责任感、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人才。为适应这一需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切实具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规格;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教育改革"不问国情"是不可能的,但是,以怎样的思想方法全面而辩证地看待国情以及基础教育的国情,怎样理解"能动地适应国情",这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如果忽视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理论为指导,如果忽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改革多次决定的精神,如果不从现实和未来两个维度结合的层面并以"现代、世界、未来"的国际视野来思考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那么我国的教育改革就不能"能动地适应国情",就会始终被动地落后于国家经济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就注定会步入歧途。这不能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大而化之的空谈要不得,非此即彼的片面思维方式和论风应该停止,因为它对学术讨论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有幸读到方关军老师《关于有效教学的另类思考》一文,觉得有必要参与讨论,遂撰此文。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中学正高级教师方关军老师在他的这篇学术论文中对当前我国教育界提出的实施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等提法提出批评,认为实施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等只是一些概念含混模糊、抽象、笼统的口号,逻辑可笑,当前学界在教学前加上有效二字则是画蛇添足、换汤不换药。而且指出,虽然有效教学这个词如同台风来袭,铺天盖地,  相似文献   

17.
黄丽梅 《学周刊C版》2019,(16):176-176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管理中贯彻落实教育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推动高校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本文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对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供参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了陶渊明之“志”的具体内涵,探讨了陶渊明之“志”产生的时代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并对魏正申陶渊明“以文传世”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长期以来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篇课文深入浅出,至情感人,所称赞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正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最后一段话,已成为广泛传颂的格言警句,使一代一代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受到鼓舞。可是,就是这篇好课文,却受到钱理群教授的挞伐。《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一书代序《访钱理群教授》里披露了钱教授这么一段话: “《纪念白求恩》很重要,是表现毛泽东入学思想的重要文献。他的这种理想讲起来很吸引人,‘毫不利己’和‘纯粹’,一般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接受。而这种纯粹的精神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女儿绿”──兼与李学开老师商榷河南陕县高中索古朱自清先生在散文《绿》中称梅雨潭的绿为“女儿绿”,李学开老师认为.这是根据绍兴酒名“女儿红”仿拟而来的.“意在表明海雨潭“醉人的绿’像家乡名酒“女儿红’那样醇厚醉人。”(原载《语文知识》,转引自《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