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价值哲学与人生、社会哲学学说。它是科学理论(历史主义)、哲学观点与价值学说(人本主义)的内在统一。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是:探讨人生、社会、道德现象的状态、规律;反思构建人生、社会、道德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探讨确立人和社会实践的行为法则;研究道德实践的机制和广泛运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指它是科学学科还是具体的社会科学,在这个问题上尚有争论,我们认为,它仍然是哲学性质的,这是因为:第一,这是由其研究对象-道德观象的抽象性与广泛联系性所决定的。第二,道德作为人“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本身具有世界观意义。第三,在哲学史上,伦理问题一直是哲学思考与研究的中心问题。伦理学不仅是哲学,而且它还是一种价值哲学而非认识哲学,是人生与社会哲学,而非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2.
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种基础性学科,掌握必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是前提。作为中学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肩负传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三大任务。但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学科还承担有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熏陶、塑造任务。在历史与社会的人文教育里,人类进行着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对终极关怀的体认,满足人类对于  相似文献   

3.
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人文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不同 ,人文世界是由价值和意义所构成 ,在人文世界里 ,意义取代价值成为核心。人文世界在人类总体世界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知识在人文世界建构中具有重要价值 ,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相比较具有其独特性。因此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 ,我们应当彰显教育的人文性 ,同时对人文教育的价值目的和方法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何 《青年教师》2006,(5):20-21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大至抽象的行为规范、伦理标准、人生信仰、价值观念等等。因此人类学家认为.人不仅是“社会人”,而且是“文化人”.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还要不要提倡艰苦奋斗?提倡什么样的艰苦奋斗?从《中国青年报》“艰苦奋斗与时代精神”的讨论中看,不少人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疑虑。要消除这些困惑和疑虑,首先得对艰苦奋斗的实质内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它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价值和意义,从哲学上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一、艰苦奋斗是人类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人类自从诞生,就与客观世界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人有着各种需要,可“世界不会满足人”,它“走着自己的路”,人面对着这个客观世界,在“实现”目的时就会遇到困难,甚至会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矛盾是人类面临的一种永恒的矛盾。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得改造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要改造世界又得先对世界有所认识,既要认识它的规律,又要认识各种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小丁 《教育艺术》2006,(1):17-17,31
哲学是世界话语,根植于人们对世界、人生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层思考,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及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终极理想、终极意义的探求。“在一切学科之冲,哲学是唯一自由的学问。”  相似文献   

7.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Wiener)对“信息”下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适应反作用于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总称。档案信息是指人类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或称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留下的有保存价值的最原始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人是通过其心灵来感知和把握这个世界的,世界在人的心灵中的存在方式或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境界”,因此,人从其存在的意义上可以被界定为一种境界性的存在。人的心灵的超越本性决定了人的人生境界处于不断的提升过程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引导人追求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生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境界不同,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便不同,因此,促进人生境界的提升是教育本真意蕴的体现。人生境界的形成是主客观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对人的人生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有一段非常权威的论述说:“承认自然界、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感觉,这就是唯物主义。把认识建立在客体和人的感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前提上,就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这是一个简单的必然的真理。”(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184页)其一,这段话把客观社会生活与人截然分开,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是构成客观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社会生活就是人的生活,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直接决定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就是上文中除自然界外的“外部世界”,也是“客体”的主要内容。从这方面意义上说,人和外部世界难…  相似文献   

10.
从时代背景上看,中国的“写意人生”产生于农耕社会之后的封建文明时期;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产生于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的对人类精神的挤压与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它们共同的地方是走向大自然。从哲学基础上看,“写意人生”以道教和禅宗为哲学基础;“诗意栖居”则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从价值取向上看,“写意人生”是中国士大夫追求的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也是普通人向往的惬意生存方式。“诗意栖居”则上升到了人类生存的高度,重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龙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终身教育的今天,重视情感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为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而且在整个人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在于,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价值追求的深刻总结和系统概括.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现代社会宏观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上蕴含着深刻的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历史性主要体现为:着眼于解决社会根本性问题的总体性;民族国家价值取向之间的包容性;现代社会发展价值诉求的重塑性;面向未来创建新价值观的对话性;概括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普世性”.总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础,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范畴,关键在于把握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上。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同样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意义上,休闲生活可以用来解除身体上的疲劳,恢复生理平衡,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休闲时间,对精神世界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和探索,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并通过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来推进整个人类的进步速度。奥运会作为人类社会中最盛大的一场综合性体育赛事,它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比赛本身。更重要的是,作为休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休闲文化的内涵和追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它通过运动这样一个载体来思考人生的价值,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探寻真善美的真谛,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意志品质,使人类整体素质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张贯之 《高教研究》2005,21(2):56-63
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性意义的特有行为,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思想交流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主张“阅读世界这本大书”,卢梭认为“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无数有名的作家更是反复强调“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书”,从而观察人生,读懂生活。因此,阅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为观察、考核、阅世、  相似文献   

16.
论信仰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人类具有了自我意识以来,信仰也随之产生。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信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人类的信仰出现了危机,其突出表现是当代西方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极端教派。在东亚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也不断出现各种邪教。信仰危机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信仰危机的出现要求我们关注信仰教育。   一、信仰教育为受教育者设定人生的最高价值标准  信仰是主体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主体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它统摄指导着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是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活动,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是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中和人的外部作用中形成的,心理的发展是外部活动逐渐内化而成为内部智力活动的过程。”因此,人的智力功能是人在交际活动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各种素质的提高,正是在现实的、变化发展的交往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回首返顾,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日常交往活动。学生平日的作文大都是“奉命而写”,缺乏强有力的动机和诱因,学生感到写作索然无味。2002年,我们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我对三年级两个…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历史“链索”观使其将现实变革意识的基点建立在过去与现代关联的深层文化意义上 ,其重构边城“古典”文化范式的向度在于社会的未来。古典道德意识的美善表达渗透着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基础 ,其道德意义的“秩序和理性”在局限中显示了现代社会基本的最低与最高道德要求的联结。边城人类生命形式的展示和思考折射出生命的现代意义和未来可能性 ,其对人生形式理想的提升和期待同其道德理想必然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种子”。  相似文献   

19.
人文教育在理工科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杨谦所谓人文学科通常是指人类知识体系中,研究人与周围世界、个人与社会的一般关系,揭示人生和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的价值或意义的知识和理论,如哲学、宗教、伦理学、历史学、美学、文艺学等,同时也包括研究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社...  相似文献   

20.
语言“塔布”与委婉:人类话语行为的制衡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塔布”是任何一个文化社团或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被看作是约束和调控人类行为的“神圈”,其价值非同凡响。离开了它,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文化、精神、教养与优雅便会荡然无存,人类社会的人文制度和伦理规范就会遭受涂炭而最终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建设精神家园的无形的制衡之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其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潜在的心理导引功能和行为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