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89年起,我就致力于卞之琳的研究工作,曾北上采访卞之琳先生,南下海门卞先生故乡实地考察,到各大图书馆查阅资料,最后撰成十几万字的《卞之琳传论》。卞之琳的诗歌创作是非常独特的,但由于一直被冠以“晦涩”之名而长久被冷落,因此在研究  相似文献   

2.
卞之琳轶事     
一、苦恋张充和卞之琳苦恋的对象是张充和(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妹妹——编者注)。1933年,卞之琳虚岁二十三,夏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因为张充和,卞之琳  相似文献   

3.
卞之琳是重要的中国现代诗人,同时在西方又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以汉乐逸为首的荷兰学界对卞之琳有深入透彻的研究,出自卞之琳的诗歌充满东方魅力,但语言又位于西化诗歌的最前沿,这种混搭效果让读者深感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4.
诗人卞之琳为中国现代诗坛贡献出了一系列知性诗。在诗学观念上,卞之琳一直力求追逐“智慧之美”,追求知性与感性的密切交融。在诗学策略上,卞之琳采用的是戏剧化手法以及运用意象的方式。然而,诗人并不是想建构出宏大的深奥的哲学思想体系,更多地是想追求哲学诗化的乐趣。如果说一元/多元与刺猬/狐狸相对应的话,那么,卞之琳就是现代诗歌史上一只珍异的狐狸。  相似文献   

5.
吕婷婷 《邢台学院学报》2010,25(2):52-53,56
重点关注卞之琳在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对卞之琳客居延安原因的思考,结合<慰劳信集>,重新审视卞之琳客居延安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卞之琳的代表作《断章》之题意味丰富,诗作内容是作者从一首长诗中截取而来,故此得名。对该诗的解读,品评者大都直指其内蕴的哲理意味。纵观卞之琳的情感经历以及个人性格,并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其中内涵的爱情元素也是读者不能遗漏的解读方向,这也是卞之琳朦胧诗的创作风格使然。要全面解读该诗,并理解作者对社会、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就要走进并认识“此情此景”下的卞之琳。从诗歌教学角度,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体验与沉思──论卞之琳30年代诗歌的思想发展[韩]具范精湛的艺术“技巧”①和深刻的思想深度的高度统一,是卞之琳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贡献,也是他被称为中国现代杰出诗人之一的原因所在。②就思想性而言,我以为卞之琳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是诗人对...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幅收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字画库中的珍贵书法长卷.该卷全长 2 米,宽 16 厘米,题为《数行卷 卞之琳》,由张充和 1936 年冬为卞之琳抄写而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诗人卞之琳的诗歌,以其将中国传统古典诗学特点和西方现代诗歌技法的结合而蜚声诗坛。卞之琳的诗歌对中国古代传统诗词在多方面有所继承,尤其在传统诗歌意象的运用方面,显示了丰富的古典意蕴。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卞之琳诗歌的古典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文章梳理了新诗格律理论的发展过程:从胡适的“音节”到闻一多的“音尺”到孙大雨的“音组”,最后到卞之琳的“顿”,阐述了卞之琳之“顿”的主要内容,并在与闻一多的格律理论的比较中探讨了卞之琳格律理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卞之琳是在格律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本文试图从卞之琳历年关于新诗格律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把它放在新诗格律理论探索的历史上给予评价。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既继承了闻一多、孙大雨新诗格律方案中以音尺(闻一多称“音尺”,卞之琳称“顿”,孙大雨称“音组”)为新诗节奏单元的核心意见,同时又扬弃了闻一多格律方案中的机械论因素和孙大雨的本质主义倾向,使这一方案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声韵和节奏的内在规律。卞之琳先生对新诗格律理论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区分了汉语诗歌的哼唱型节奏和说话型节奏,并首次阐明了这一区分的语言学依据。卞之琳认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哼唱型的,新诗则主要是说话型的。这一看法实际上从理论上分别了新诗和古典诗歌两种不同的节奏模式,同时肯定了说话型节奏作为自由诗和格律新诗共同的音乐(节奏)性质,为形成统一的新诗音乐性理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周建川 《英语广场》2020,(15):14-16
卞之琳先生学贯中西,著述等身,成就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通过对卞之琳先生的散文译文进行研究得出,卞之琳先生的散文译文风格具备将"忠实"作为翻译思想核心、散文译文语言通达流畅以及散文译文作品艺术感染力强的特点,其翻译实践对于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源于其翻译实践,同时又对其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卞之琳精美的译文处处体现着其翻译思想,同时也极好地证明了其翻译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一位曾被闻一多夸作不写情诗的诗人——卞之琳,写出了一部富有深厚个人情感色彩、艺术性很强、至今仍广受赞誉的诗集《装饰集》。在那一个诗歌的年代里,像每一位情胎初动的年轻人,卞之琳借着诗歌含蓄而节制地表达着他对爱人的痴恋与对爱情的理解。文章欲从分析卞之琳的情诗入手,探究卞先生与张充和女士那段在外界看来如镜花水月般迷离的爱情真实,从而更深入地走进卞之琳,了解其诗其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辑校的卞之琳佚文佚简放置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进行考察,着重分析了卞之琳诗学之充满灵气的象征观、切中肯綮的音节观和传统观及其晚年的新诗史定论,同时肯定了卞之琳从《游击奇观》到《山山水水》的叙事雄心,并及他的散文写作对中国现代知性散文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主知”派的代表,他的诗作哲思幽深,包含了他自身的人生哲学和生命体验。其诗作常常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与思索。对历史的思索背后则是卞之琳现代时间观念的展现。  相似文献   

17.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在20年代初期白话诗和40年代现代派诗歌中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试从卞之琳对中国古典主义精神的继承以及对西方象征主义的借鉴来阐释其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18.
国内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对卞之琳的书写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早期,建国初文学史对作品的评价受阶级史观影响,而卞之琳偏重于艺术实验性质的诗歌创作,受到文学史批评。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文学史书写尊重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卞之琳诗中独特的抒情气质与抒情策略受到了赞赏。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当下,新时期更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卞之琳诗歌将中外诗艺与情调结合得恰到好处,成为中西方诗歌交流的典范,诗歌《断章》成为短诗中的经典。总体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诗人卞之琳的评价呈现出由低转高、文学史书写由隐没到显现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9.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深度的高度统一,是卞之琳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贡献,也是他被称为中国现代杰出诗人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卞之琳30年代的诗歌创作,不难发现,对人生的沉思,是其诗歌持久的主题。这种沉思是以两种形式表现的:一是对自我以外的人生形式和生活态度的沉思,一是直接对自我人生的体验和沉思。就思想性而言,卞之琳30年代诗歌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是诗人对人生的体验和沉思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育(上)》2011,(1):157-158
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卞之琳的一批佚文佚简日前正式公布。其中,不仅有散佚于各报章刊物的诗歌创作与文学评论,还有其早年最初开始诗歌创作时的若干习作,以及他中学时代的作文手迹。据介绍,此次公布的佚文佚简,多为在目下的卞之琳著译研究,卞之琳新诗系年、译著年表以及集外拾遗等研究文献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