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声常年不断,铁民校四季常春”,这是当年房山县长沟公社前石门村农民业余学校大门上的一幅对联,大意是说民校办得巩固、常年坚持。民校座落在村西边的一个山包上,原是一座龙王庙。解放后,群众把泥胎拉倒,改成了农民业余学校,成了村里政治、文教活动的中心。这个民校是一九五一年创建的。当时土地改革刚完,农民当家作了主人,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得到了改善。但是,他们感到,文化上还没有翻身。当时全村128户582人中,只  相似文献   

2.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大头,贫困地区又是我国农村教育困难最多的一部分。这里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短缺,办学条件差。怎么办?山西省吕梁地区方山县圪叉嘴小学的李健老师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有良的支持下,怀着一定要使这块土地上的农民摆几脱贫困和愚昧的强烈愿望,坚持办学,坚持学校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发挥一校多能的作用,由一所学校带富了一个村庄。我们在本栏目中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并请山西省吕梁地区教育局研究员刘辉汉对这所学校的经验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3.
在溧阳、金坛两县交界的黄涯山区,有所单班复式村校——溧阳县后周乡巷上小学。二十年来,一位普通的民办教师,在这里艰苦创业,辛勤耕耘,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就是溧阳县优秀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罗金保同志。巷上,是个偏僻山村。由于贫穷和交通不便,解放前,全村没有一个人进过学堂,解放后,也迟迟没有办起学校。一九六二年,罗金保作为村上第一个初中毕业生回乡了。为了提高农村文化水平,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六四年,大队党支部决定在村里办所学校,并把这办学任务交给了罗金保。当时,罗金保是个十九岁的毛头小伙子,要挑起这副担子,实在不容易。但当  相似文献   

4.
在海拔1200多米的安化县云台山上,有一个名叫吊藤岩的小村落,全村230人,40多年来, 从这里先后走出大中专毕业生41人, 博士生2人。这些成绩与当地一名残疾老师仇金中是分不开的。仇金中,吊藤岩小学的校长, 也是这所学校几十年来惟一的老师。1985年,因一次意外造成腰椎骨折而不能  相似文献   

5.
在从江县“两基”攻坚进程中,在秀美的都柳江畔,有这样一个动人而真实的故事。2003年3月6日下午,家住丙妹镇銮里村、在大歹村小学代课的吴胜铭老师家被一场大火吞噬殆尽。这牵动着大歹村上百群众的心,丙妹镇党委、政府领导来看望他了,大歹村支书、村长及群众来看望他了,小荣村干把全村群众捐献的200多斤大米送给曾在该村教过书的他。大歹村长潘糯你握着吴老师的手安慰说,吴老师请放心,我们大歹村群众一定会想办法帮你重建家园。大歹村一群众也拉着吴老师的手说:“你是我们村最好的老师,你为我们大歹学校花费了不少心血,请放心,我们村有杉树,…  相似文献   

6.
自以为对《祝福》一课早已烂熟于胸的我,在一次校公开课上,却料想不到地被学生“将”了一“军”。经过如下:那天上课后,面对着七八个听课“高手”,我先按惯例在黑板上写了“祝福”两个大字,接着又介绍了作者、谈了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接下来就十分自信地让学生提“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却把我“难住”了。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是:“老师,小说中说鲁四老爷书房的墙上有一副对联,半副写的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另外半副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但是却没有说写的是啥。您知道那脱落的半副对联上写的是啥吗?”说实在的,讲…  相似文献   

7.
叶雪梅 《师道》2002,(6):40-41
在一所学校里,学生把一个老师扔进了游泳池,大批学生围在游泳池边上。老师想上岸,学生用脚把他踢回去。老师在水里来回挣扎。慢慢地,他沉入水底。没有人救他,也没有人叹息。学生们高高兴兴、神采飞扬地观赏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如何死去。这一天成了“革命”的盛大节日。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笨拙的人,我原来课堂教学的特点也是属于“拙”的。这几年我有一点进步,有些老师昕了我的课后给了我鼓励和赞誉,夸我的课上得有点灵性,我听了很高兴。因为将课上得富有灵性这是我的追求。2008年,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和福建省语文学会联合召开的“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为会议拟的一副会场对联即是“课堂因灵性而充满精彩,教师唯创新才获得成功”。从这幅对联中就可以看出,我把灵性看作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我认为只有充满灵性的课才是好课。  相似文献   

9.
黄土地上涌动的热潮阜康市教育局一、起步──客观现实要求学校进行改革1、教育的困境源于经济落后。阜康市黄土梁回民学校位于阜康市东九运街北面的黄土梁村。这是一个以回民为主的村子,全村总人口3400人,回族人数占全村人数的78.2%。解放前,村子没有学校,...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它的兴盛与繁荣却跟八股文有密切关系。对联在五代时已具雏形,那时仅作为春联用,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唐代律诗形成后,其颔联、颈联也可以作为对联看待,但当时人们只是在写律诗时讲究这两联的工整与否,把它作为律诗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欣赏,也没有把它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11.
一次周二班会后,王蕊同学塞给我一张纸条,我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老师,在班会上我没有当同学们的面给您提建议,是想把我的想法单独告诉您。您也买件时髦点的衣服吧,咱们学校有那么多时髦的老师,多漂亮啊,就连不爱打扮的数学老师都把头发烫了。  相似文献   

12.
宜黄县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老区县。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有—个座落在大山深处的村庄——黄陂镇芒坳村。这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山村的小学在教育改革中兴办少年林场,走出了一条教书育人的新路。 一 黄陂镇芒坳村有8个村民小组,175户,961人,平均每人有山20亩,有田1.5亩。全村有村小一所,村组初小二所,教师8名,在校学生90余人。长期来,这个村的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相似文献   

13.
妙联记趣     
1924年春天,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出国留学,临别时冯将军给儿子写了一副对联: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写好以后,他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写给你的,也是写给我自己的。要无我,才能为民众,为大家,自己一点怨言都没有,甘心情愿为百姓效劳。你年纪尚小,不知道做人的难处。作为一个好人必须经过磨练,要有信心在艰难中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完全无我的人。”冯玉祥教子的对联和这番话,今天仍值得我们深思。梅兰芳自勉对联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前非常喜欢下面这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对联精巧…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暑假新西兰自驾游,南半球正是冬季。在新西兰南岛库克山停留时,发现一所学校就在酒店后边,一个只有一二百平方米,木板房结构的很小的学校,我们想不出小小的库克山村那几户人家,竟然拥有一所学校!能有多少孩子上这个学校呢?我们两位来自中国的音乐老师好奇地向学校走去。新西兰小镇上的学校大多数没有围栏,而且接受外人参观。我们找到一个工人,他马上把我  相似文献   

15.
山里很少有鸭子,我以前就没有见过。可当上老师后偏偏“碰到”了“吃鱼”的鸭子。记得我在站讲台不久的一节语文课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纠正”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一个“病句”:“有位同学的作业中写了这样一个句子,‘一只鸭子一伸脖子,把叼起的小鱼吞吃下去’。这是...  相似文献   

16.
两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浙江临海师范陈无畏在作文课上,同学们向老师提出学习写对联的要求,老师对同学们说:“学习对联,的确对掌握汉语大有好处。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过,汉语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对仗,一个就是四声。”如果一个人连对仗四声都不知道,怎么谈得上掌握...  相似文献   

17.
一位老师曾让她的学生每人带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和一袋土豆到学校。她让他们把每一个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愿宽恕的人的名字连同日期写在一个土豆上,然后把土豆放入塑料袋内。结果有些塑料袋还真挺重的。  相似文献   

18.
仲老师给我上过一堂课,让我记忆犹新。那是四年级的事了。一次,仲老师叫我们写《斗蛋比赛》这篇作文,可这篇作文却没有一个人写得让仲老师满意,仲老师感到十分生气。  相似文献   

19.
我开始读博士的那年,是我们学校招收博士生最多的一年。一百多人挤在一个教室里上公共课,上面老师讲得很累,下面我们听得也累。由于繁重的研究任务,我们对学校强行安排的政治和英语这两门公共课非常反感,因为我们每星期必须在这两门课上面花上十节课时,更痛苦的是还要考试,对于博士生来说考试远比写毕业论文要痛苦得多。好在政治老师的课讲得很好,大家都很喜欢听。据说他从教三十年来只让一个学生没有通过考试,那人是市委一高层领导的秘书,在我们学校的经济管理学院混博士。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红灯高挂,因为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还是学校出面让这位  相似文献   

20.
一、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两语相对,应用性极广的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对联知识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对联用对联、教学生写对联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