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坡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47-49
苏轼秦观都是北宋词人,秦观还是苏轼门生,二人生活经历也相似,然而二人艺术风格却存在很大差别。除个人性格因素外,主要还是二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或者说是世界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人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敏感是秦观成为“伤心人”的重要原因,秦观的“伤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此相适应,秦观词中出现了不少诸如“斜阳”、“落花”、“东风”、“流水”等象征时间的意象。秦观虽有大志却性格脆弱,总是有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词中的感情显得分外沉痛。秦观词的生命意识。更注重生命的质量,而不在于绝对时间的长久。 相似文献
3.
杨文榜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5(1):27-28,48
苏轼富有魅力的完整人生是由他独特的人生态度、艺术学术成就、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而成的。受儒、释、道三种思想的熏陶与浸润,他审美地观照人生和世界,赋予普遍的东西以更高的意义;幽默地化解困顿与挫折,显示了积极人世、超越世俗、随缘旷放的生存智慧。他以佛家为安身之法;以儒家为治世之具;以道家为修身之术,聪明地将儒、释、道三者沟通起来,值得后人回眸钦佩,感叹深思。 相似文献
4.
秦观以其锐敏善感的独特心灵深切感受着个体生命的存在困境,并将其生命意识诉诸笔端,创作了许多动人之词。其词好用花意象,初期多写盛开之花,中期多写凋残零落之花,后期多写梦境、幻境之花。贯穿秦词始终的花意象中蕴涵着词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刘元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17-19
特殊的人生际遇使苏轼具有特殊的生命意识,他一生虽历经苦难,但仍不乏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他不仅把人生当作一个历程,而且还把这个历程看作是上升的螺旋.苏轼的生命意识,从根本上说,是北宋形势在人们心灵中的折射,是士大夫对外部领域的苦心探求而又回归内心的一种升华. 相似文献
6.
惠鹏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4):89-92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苗贵松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3):16-22
苏轼的200篇题画文,相对于他的157首题画诗、1首题画词,不仅数量优势十分明显,而且在思想含量和学术文化上更为重要,其绘画题跋诗文因被收入各种文集而保留了珍贵史料,使后人尽管无缘画作,却能了解作品的基本信息。其题画文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和豁达高远的意境,浓缩了华夏民族绘画的空间意识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生命美学主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还在词中浸透了其独一无二的生命意识,给后人以无限的深思和启迪.在苏轼现存的词作中,体现其生命意识的占据了很大比例.苏轼独特的生命意识的形成也和其曲折多艰的人生经历有关.深受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影响的苏轼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其建功立业、致君尧舜的抱负却与现实严重相背,继而追求自己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面对人生的风雨坎坷,苏轼又表现出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在生命本体上,苏轼还认为人生若寄如梦,应理性地看待人生的分合集离与衰老死亡.这些都在其词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和证明.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究苏轼复杂思想的形成,说明性格的表现形式是思想内涵的载体,进而分析苏轼的人生悲剧源于其思想的复杂多元性、性格的多变性以及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12.
苏罗密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5):22-25
苏轼诗歌传承了王维诗歌在禅宗影响下以表现心性主体为中心的创作方式,又延展了主体自我心性的深度探求,将禅宗美学进一步引向世俗化、人性化。其诗立足于对生存现境的关注,借自然升华现实,对自然与自我进行双重超越,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到现实,实现禅悟的解脱意义,也更深刻地体现了诗歌的人性关怀精神,张扬了人的生命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丽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4):91-92
悲剧意识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态。在每一生命个体的人生历程中,它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中介,体现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之中。用悲剧意识解读《前赤壁赋》,更深入地理解、体悟苏轼的文化心理和艺术人格,对社会变革时期构建坚强的心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何新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30(5):1-8
苏轼与"苏门四学士"的辞赋理论,是北宋赋论领域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苏轼等人既推尊楚汉辞赋,又肯定律赋,具有比较完整的赋史观和比较自觉的批评意识。其中,尤以李廌《师友谈记》所载秦观论律赋、晁补之"楚辞三书"论屈原离骚及骚体辞赋,为具有代表性的赋论成果。苏轼、秦观、晁补之的辞赋论述,对宋代及元明以后的赋论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闲适之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胜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苏轼一生,数遭贬谪,然所作诗文,多闲适之乐,且与白居易相较,自有特点。他所体认的闲适之乐,其含义比白居易更深刻、更丰富,表现为旷达心境,忘身化外。“适意为悦”表现出苏轼的苦乐观和价值观,这种生活姿态,超越了物质因素和生活形迈,臻于委顺自然、纵浪大化的精神境界,与前代失意文人的心境,亦有异同。 相似文献
16.
17.
张海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1):8-13
主政密州时期是苏轼体悟人生的重要时期。在对人生的理解方面,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困顿,对生老病死等常见问题做出了一些理性通达的解释;在为人处世方面,遁世自乐的想法更强烈,报国济民的价值观念也在强化,两者显示出融通的迹象,还提出了一些处困、解困的见解。这些情况,对其在密州时期的生活安顿、创作及后人生思想均有影响,也成为其在密州身心屡屡受累、精神状态屡有起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孙小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21-23
苏轼是北宋文学的一位大家,其文学创作兼及诗、词、文等多方面。他的散文创作颇具特色,其中的亭台楼阁记更是彰显出苏轼的写作风格和人生经历。他的亭台楼阁记大多写于其外出任官时期或是被贬授予闲职时期,内容有表现人生哲理、有彰显高雅情趣、有表达政治理念。这些作品在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审美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郭莉洁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2):95-98
满意也好,失落也罢,在愿与不愿中都将写成晴的天、泪的眼;但只要拥有一颗感悟生命的心,便会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陀的圣影.尘世人生,在苏东坡浩浩瀚瀚、坦坦荡荡的心中,便再容纳不下现实的窘迫,也容纳不下未来的空淡.在宦海沉浮中的贬逐生涯彰显的则是苏东坡自身精神生命的升华.生存过后,不免要提及死亡,沉重感也由此而来,然而,沉重的却并非是死亡,而恰恰是生存本身.将一生的贬谪看成是最大的功绩,将五十九年的放逐指向"生不契家,死不扶柩",这便是不计此身何处还的"东坡家风". 相似文献
20.
岭南的东江区域,具有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传统。一些仁人志士为这里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晋代的葛洪与宋代的苏轼,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足迹。他们在游览、隐居、修炼、创作与著述的过程中,弘扬了中国的儒道文化传统与古典人文理念。文章聚焦葛洪与苏轼的养生智慧,揭示其内涵、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