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独立电影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形态与制作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通过国际电影节的获奖而进入人们视野的,这一国际电影节路线即把它们从隐匿的存在状态中"发掘"出来,也为它们成为"经典"提供了附加值。同时,独立电影也与"体制"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但总的看来,可以区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体制内独立制片"、"体制外独立制片"和"非体制独立制片"。  相似文献   

2.
"独立电影"作为分类概念和制作模式在199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生产格局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本文追溯了"独立电影"作为一种生产模式与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渊源,指出"独立电影"作为一个风格描述和批评概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者认为,根据下述三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独立电影"或"独立电影"例作者在涉及美学、技术、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位王:(1)他(它)们在电影工业/产业中的地位;(2)他(它)们所采用的形式/美学策略的性质;(3)他(它)们与更宽泛的社会、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状况的关系.最后,作者强调了"独立电影"在中国电影生产场域和批评场域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贾樟柯独立电影作品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樟柯作为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群体的典型代表,他的电影作品一经问世,便以其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人文关照和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承袭,在国内外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贾樟柯的电影创作风格,电影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但他的作品带有极强的个人书写风格,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颇具独立意味.从贾樟柯出发,对其个人影像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意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中国独立电影当前的发展情况和前景.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的建构必须对传统公益伦理进行现代诠释和价值提升,贯彻集体主义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公益活动的特殊本质和基本要求,反映当代公益存在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影无论在关注的熊点,反映的角度,还是在工业体制和美学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谢晋到张艺谋,完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从现实到文化再到商业的转变。透过这一转变,深入洞悉改革开放三十年米中国电影的发胜轨迹,总结其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在协调现代性视野和本土传统特色时,需要特别关注自身艺术风格的承传和发扬。东方艺术精神的抒情性、情景交融性、教化传统性、造型写意性等构建出中国电影本土艺术的风格走向。如何在现代背景中扬弃修正传统艺术精神,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建新的电影是艺术理想阐释和关注社会现实结合较好的典型 ,黄建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电影现实与电影理想相互关系的一种表征。注重现实性的理性思考 ,注重平民化的文化阐释 ,艺术上注重人物心理剖析、意外的关节点构思、淡化艺术技巧等 ,使黄建新电影不同凡响。融合传统 ,面向现实社会 ,挖掘俗人俗事中的微言大义 ,艺术技巧经历了自外在张扬而内在收敛的稳步成熟过程 ,使黄建新电影明显走向谐和、平和、调和的创作圆熟状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独立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场域中一个独特的产物,它成长于中国,描摹中国的题材,生存却需要依赖于西方的电影节、资金和评论者。已有诸多中国研究者批评西方影评人、研究者对中国独立电影的青睐是出于政治、意识形态原因,但这种批评往往基于一种反对"西方中心论"的惯性认识,而不是在细致了解西方世界对中国独立电影的认识之后得出的结论。因此,本文试图从西方影评界和学术界对中国独立电影的研究文献出发,在比较全面、系统梳理这些文献的基础之上,分析西方研究者认识和定位中国独立电影的主要框架,进而反思这些框架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电影中的都市电影院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觉主题.与这一主题相关联的电影文化问题是电影工业发展的历史、叙事手段的变迁及电影业的当代状况.对电影中的都市电影院影像的研究,能够推进电影文本研究,并将文本研究纳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电影文化史语境进行思考,在当代文化研究的背景中具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的大屏幕电影美学相反,微电影艺术的审美进程在于艺术本身,即在审美形式本身.在微电影隐蔽的图像背后,“民间性”成为把握微电影艺术倾向性的重要观点.微电影民间性电影美学的建构深入反思了电影叙事及语言问题,为电影面对自身的存在和艺术的使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内情况,而不断进行探索的历史性课题.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以及我们党执政地位和环境的变化,都需要推进并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13.
自1905年《定军山》拍摄成功,"电影"这一视觉艺术和文化工业的结合体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大踏步地进入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流连的中国。无论从诞生时间、发展历程还是自身属性来认识,电影都是现代性的标志性文化载体之一,具有非常鲜明的大众文化特征。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电影的各种艺术探索以及理论研究始终围绕着电影的"文化属性"和"工业属性"两个关键词曲折前行。不难发现,在每一个市场经济蓬勃繁荣的时期,商业电影的繁荣便随之而至,而恰恰也就是在这样一些时期,电影无论是表现手法、叙事方  相似文献   

14.
电影中的人物造型不仅包括服装,还有其发式、头饰、首饰、鞋、帽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其造型、色彩、款式以及材质,都在不知不觉中对电影这门综合艺术形式具有深刻的影响。服饰的色彩、款式、廓型、面料等服饰元素,可以透漏出很多信息,如年代、身份、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个人品位等。这些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在绘画、戏剧、戏曲、歌剧、舞蹈、电影等艺术形式中亦有体现,特别是在电影中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面就服饰色彩元素谈谈其对电影风格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6,(1):96-101
海外市场是国产电影未来争夺的主要阵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自东向西与世界对话的框架,为国产电影的海外之路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平台。中国电影可以以"一带一路"为传播路线,通过普世价值包装、合拍片、营销策略等方法解决其国际化传播路径中需要解决的文化藩篱等问题,避重就轻地先发展与中国有着文化亲缘性的亚太市场,再最终走向欧美市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一直遵循"影以载道"的艺术原则,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起到了凝聚力、向心力作用,而作为个体生命意识在中国电影中长期处于边缘和失语的境遇。时代发展到今天,个体生命意识越发成为当代导演观照的对象,叙述个体的、边缘的、"小人物"命运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从个体生命意识视角对当代中国电影进行巡览,试图就当代电影构建过程中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观照进行梳理,阐述个体生命意识在当代中国电影建构中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分析中国传统美学“虚实”艺术在电影画面、叙事、风格诸方面的运用特点及其意义,为面对全球化语境中国电影化的走向提供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8.
引言贾樟柯曾说过: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在过去的10年里,他特立独行,在商业与创作理想的夹缝之中,凭借着个人生活体验和对电影的独特理解,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用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描绘着社会历史的变革,记录下社会底层草根们的生活现状,凸显了对弱势群体强烈的人文关怀,剖析了一代代人的精神生活,并以自己的方式来思考这个世界变迁的意义,诠释着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小武》、《站台》和《任逍遥》三部电影统称为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它们拍摄的地点都是导演自己的家乡山西汾阳和大同,向我们呈现的是90年代的西北小镇上,挣扎在社  相似文献   

19.
20.
石欣洋 《文教资料》2020,(1):92-93,19
在中国庞大的电影消费市场中,儿童电影往往是不为电影人看重的类型。面对全国3.67亿少年儿童,中国儿童电影为何不受观众待见呢?本文尝试剖析此类电影之现状,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提出切近实际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