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本文综述了在我国建立森林碳汇市场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了森林碳汇市场的概念与性质,通过总结在我国建立森林碳汇市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建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我国目前的森林碳汇市场构建研究进行一定的总结,同时也对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碳中和视域下,森林资源固碳的生态服务功能凸显。在探讨碳中和目标下森林碳汇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森林碳汇在法律上物的内涵和森林碳汇权利准物权的法律性质,发现我国法律将森林资源定位为自然资源不仅阻碍森林资源再生,而且影响森林碳汇功能提升。在未来立法中,应将森林资源的法律定位由自然资源转向环境要素,注重森林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界定森林碳汇权利归属及权利界限,降低交易成本;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让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蓬勃发展,助力碳中和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3.
虽然人工林在许多方面的功能不及天然林,但它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今年3月下旬在新西兰惠灵顿召开的联合国森林论坛专家会议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其结论很有启发意义。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人工林的作用,对于加快我国林业发展,实现林业的历史性转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陈华  胡越 《邢台学院学报》2014,(1):89-92,100
介绍了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巴西以及墨西哥生态服务付费的特点和经验,总结了国外生态服务付费(PES)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出建议:将公平与社会目标放在森林碳汇补偿的首位、完善与森林有关的产权制度、建立国家补偿、地方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森林碳汇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加强对权利人的程序保障促进公平的实现,此外建立系统的程序保障机制,保障森林碳汇补偿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森林固碳、碳汇经济、森林固碳研究方法及我国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应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碳储量的估算应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最后指出了我国发展森林碳汇经济的努力方向和森林碳汇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城市碳汇研究为参考,建立"校园碳循环模型",通过模型中碳源碳汇的估算来显示校园环境中的碳汇缺口,对城市因林绿化系统的碳储量进行深入研究.该文以首都师范大学为实例,通过校园碳循环模型考察首都师范大学碳汇缺口的数值为3676吨/年,为提高校园绿地的碳汇能力提出建议,从而更加有效的指导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对城市碳汇碳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池州市为研究范围,针对各区县森林碳储量的年际动态变化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采取关键年份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地区森林碳储量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各影响因子模型。从池州各区县森林面积及碳量时空动态变化出发,运用关系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池州市2020年森林碳储量为3494.1万吨,2008—2020年森林碳汇量为790.1万吨;森林碳储量与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GDP产值均正相关;自然环境因素中气温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更大;池州市在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和增加了地区森林碳量。  相似文献   

8.
森林既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经济问题如森林覆盖减少,物种灭绝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化石能源枯竭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面对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森林可持续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和林木生物质能源开发等是世界林业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PEST环境分析法对毕节试验区当前碳汇林业的发展困境如市场性不够、开发难度大、持续性差等原因进行分析,建议毕节试验区碳汇林业在碳汇造林项目、森林经营项目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林业碳汇项目方面进行开发,并提出政府由主导到引导、企业由自律到他律、社会由个体到整体的发展构想,建设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森林认证通常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和林产品产销监管链的认证。本文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目的、意义,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二是通过森林认证,可以稳定林产品的现有市场,并促进其进入新的市场。也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程序,包括中请、实地考察、文件审查、实地评估、复查、认证、标签、定期检查等。分析了湖北森林资源的现状,认为森林认证是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各方面参与,重视森林认证工作,才能实现湖北林业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