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湖北民族学院百名贫困生因无法交纳。学费面临退学困境,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初步估算,2001年秋季招生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贫困生占20%至30%,特别困难的约占10%。如何资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约240万,占学生人数的20%,特困生占5%-10%。日益增长的贫困人数和不断出现的关于高校贫困生的报道,使社会各界将目光投向了高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本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东北大学贫困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8%,其中82%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多年来,该校坚持把贫困生的就业援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已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占8%-15%。按区域、性质和程度对贫困生群体进行级差分类,提高资助效益,已成为国家资助政策施行与资助绩效评价的核心问题。文章运用分类比较方法,阐述贫困生按区域、性质和程度级差分类,提出构建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体系与资助政策创新,对于高校贫困生问题治理,提高资助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校持续扩招和告别了公费制,高校中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长。据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近1200万在校生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0%,人数在240万左右。贫困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承受着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对贫困生进行帮助、引导、教育,不仅关系到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对于高校的稳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物质帮困是做好贫困生思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心理调适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切八点及几个适用有效的教育对策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做好高扳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生状况调查及救助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高校贫困生状况调查 一般而言,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困难的学生。据教育部调查统计。目前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为8%-15%。  相似文献   

7.
走近贫困生——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自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家庭经济贫困,来自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总数约有300万人,占全体大学生人数的25%,他们的缴费读书困难问题已受到社会愈来愈多人们的关注与支持,但他们的自卑、多疑、虚荣等诸多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资料显示:在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的心理疾  相似文献   

8.
做好高职贫困生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以及高等教育成本的逐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贫困生数量也日益增多,贫困生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国家、社会和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这一体系对于解决我国贫困生就学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为8~15%,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比例更大。因此做好贫困生的工作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贫困生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关爱。更需要高校采取积极措施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正确认识贫困生问题,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制定教育补偿法,确保高校收入的一定比例足额用于补偿贫困生。挖掘勤工助学潜力,完善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这些都是完善高校贫困生赍助制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农林院校的比例还要大一些,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27%,贫困生中有30%左右的学生月生活费不超过300元,有16%的贫困生依靠亲友的资助完成学业,目前有近80%的贫困生参加了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工作,还有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贫困生,学校不仅提供岗位,还在第一时间内帮他们申请了政府部门的助学贷款,保障其生活、学习,超过三分之二的贫困生利用假期打过工。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招生实行收费制度的推行,高校贫困生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原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目前高校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高校贫困生的队伍日渐扩大,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为12%,这个比例还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经济上的贫困引发了这部分大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高校对贫困生的教育也已从“奖贷补免助减”等工作的实施逐步扩展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白景军 《教书育人》2001,(18):16-17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我国教育体制转轨中的一个历史现象。近年来,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各高校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高师院校,由于各种原因,贫困生的比例相对高于其他院校,人数占在校人数的25%左右。努力作好尤其是高师院校贫困生工作是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物质解困足前提 近年来,党和政府、全社会以及高校都十分重视资助困难学生工作。通过政府拨款、社会资助、高校集资等措施,筹集资金,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同程…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逐渐产业化发展,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贫困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贫困生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压力,同时贫困生自己也应该正确认识并积极对待这种社会现象,摆脱心理障碍的困扰。  相似文献   

15.
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生活与受资助现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西部10省17所高校的9641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中西部高校贫困生的比例约为3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贫困大学生中,有88.3%来自农村,有93%的家庭月总收入低于1500元。在日常消费中,贫困生用于饮食、学习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用于上网的比例与非贫困生没有显著差异,用于人际交往、衣服和通讯的比例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家庭供给资金占贫困生总收入的51.8%,占非贫困生总收入的79.7%。贫困生补助金、勤工助学岗、助学贷款三项助学措施的总覆盖率为78.5%,三项收入平均占贫困生总收入的33%;在资助力度上,每学期贫困生人均获得的贫困补助金为893.6元,勤工助学补助金约为467元,助学贷款约为3805元。需要助学贷款的贫困生有90%,约有46%的贫困生能够获得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16.
在校高职生中贫困生占了很大的比例。贫困生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承受着学习、生活和心理的重压。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更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情和关爱。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生工作在当前备受关注和重视,文章就新形势下对此工作状况、存在问题作肤浅探讨,旨在进一步在深度、广度方面加强对贫困生工作的重视与落实,结合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提出贫困生心理辅导、思想引导、能力指导的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18.
本调查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2005年12月对我校中文系、外语系、教育系、政治经济系180名贫困大学生和中文系、教育系163名普通大学生进行测量,姑果显示,我校贫困生中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6.67%。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2.78%,发生率较高的前三种症状依农为强迫、抑郁和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加强对贫困生的健康教育非心理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诸多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的原因,也有贫困生自身性格的原因。解决高校贫困生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共同努力,特别是高等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心贫困生群体。具体措施为:培养四支队伍.进行“三观教育”、“关爱教育”、“诚信教育”,鼓励学生社团组织的成立及加强心理辅导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步伐的不断加大,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贫困生人数和比重呈快速增长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的在校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30%,特困生约占15%,少数地区、部分高校和某些特殊的专业中,上述两个比例甚至超过了40%和20%。在全国高校的农业院校中,由于农村生源比例较高,其贫困生比例也相对较高,例如:四川农业大学依据建立贫困生档案的资料统计,在校学生贫困生比例超过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