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扇文化由来已久,而宋词中扇意象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味.作为一种精美的日常用品,女子与扇有不解之缘,主要用做装饰,也常被女子作为寄托自己情感的宠物,如"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而男子也从扇子引发出许多情感,如以团扇比不遇之士,以"羽扇"寄人生理想,还由扇子引发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  相似文献   

2.
卡巴迪起源于印度,是一种徒手运动,是南亚各国青年男子的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卡巴迪因其在亚洲的广泛开展和简单的比赛形式而被称为"群众运动"。比赛包括上下半场,成年男子、青年男子每个半场20分钟,女子、青年女子、少年男女上下半场各15分钟。2个队完成半场比赛,中间休息5分钟,双方交换场地。比赛时,运动员需要在一个呼吸过程里面连续高喊"卡巴迪-卡巴迪",通过攻入对方场地界线,尽  相似文献   

3.
作为爱情诗中的奇葩,英国男怨诗和中国文人闺怨诗从表面上看,分别表达了男子对女子和女子对男子的怨怒斥责,但相当一部分诗作其深层蕴意则是借男子或女子之口发泄诗人对社会弊端的愤懑,感慨自身坎坷.因而诗中"怨"均有所"托","情"皆有所"寄",不失为中西诗歌比较欣赏的一个可参角度.  相似文献   

4.
"良"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由此孳乳的"良人"亦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以"良"为语源繁衍出的"郎"、"娘",它们之间有对应关系,是一对古代男女昵称用语."郎"是古代女子对心爱男子的昵称用语,这是人所共知的."娘"是古代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昵称用语,这一点不但人所不知,而且诸多辞书也没有提及到,然而它却客观存在着.  相似文献   

5.
我有一个同事,人长得美,口才也好。单身女子出行,时常受到一些男子的骚扰,有些女子吓得不敢说话,只顾低头走路。她不,她说她从来都不怯他们,她不会比那些男子少说一句。一次,她正骑车夜行,一个男子靠近"搭讪",问她:"怎么一个人出来?"答:"没事做。"男子又问:"想到哪儿玩?"答:"随便。"男子一听觉得"有戏",便信心大增,紧迫不舍地问:"你干什么工作?"答:"美容。"男子大喜,又问:"在哪个单位?"答:"殡仪馆。"  相似文献   

6.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才华超凡,人们评论她是"俯视巾帼,压倒须眉",意思是高出一般妇女,压倒男子。那么,"巾帼"代指女子,"须眉"代指男子典出何处呢?巾和帼原来是指古代女子的头巾和发饰。《说文》:"帼,妇人首饰。"唐代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有"椎髻抛巾帼"句,意思是说,南方女子头上只是梳个发髻,不戴头巾和首饰。诗里的"巾帼"就是指女子的头巾和首饰。巾帼是女子专用的东西,因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课《诗经·氓》有这样一句话:"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对上半句的注解为:"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说,通‘脱’。"钱钟书先生以为,这个"说"(脱)字,可作两种解释。一种是辩解开脱(excuse),重点在"辩解",即夫妻口角时互相争辩为自己开脱责任。男子善于辩解,很会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男多借口"),女子则显得笨嘴拙舌,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过失("女难饰非");男女争吵时,女子总是喋喋不休,但说不到重点,男子不开口则已,一开口,便拿出纲常伦理,要么让女子  相似文献   

8.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才华超凡,胜过流俗,人们评论她是"俯视巾帼","压倒须眉",意思是高出一般妇女,压倒男子。那么,"巾帼"代指女子,"须眉"代指男子,它们有什么渊源呢?原来,巾和帼是指古代女子的头巾和发饰。《说文》:"帼,妇人首饰。"唐代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椎髻抛巾帼。"意思是说,南方女  相似文献   

9.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被认为是弱者,没有资格与男子接受同等的学校教育,只能接受一些生活教育。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传教士出于特殊目的在我国创建女子学校。在中西文化交融时期发展起来的女子学校教育有别于我国传统女子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子教育几乎被排除在校门之外,这并不等于放弃对女子施教.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女教",原因在于女教的成功与否与政治教化的得失休戚相关.当然,男子与女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迥然不同,因此女子不需要读书做官,只要做社会所认可的孝女、贤妻、良母、贞妇就行了.此外,受教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自然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女子教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上以导下,内以表外;父子兄弟陈述;观感而效法.  相似文献   

11.
《论语》阳货篇中的"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一句历来颇受争议,其中对"女子"一词的解释更是莫衷一是,甚至被认为是孔子歧视女性的证据。通过对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对该句中"女子"二字的探索分析,能够得以明晰"女子"二字并非指"全体女性",从而证明孔子并无歧视女性之意。  相似文献   

12.
自古而来,女子被认为是男子的附庸,但魏晋时期,礼教对人的束缚渐有松动的迹象,世风影响士风,世族大夫、风流名士渐多相互嘲戏的事迹。士风也影响了闺阁,世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也有了嘲谑戏笑的言辞、诙谐机智的应答,这是女子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前奏,也是女子地位有所提高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3.
正台湾散文家简媜有文道及,一位女子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一句:"月夜时分,迟归人总是听到水洼底的呼唤,借我一瓢时间。"后来,她把"一瓢"划掉,改为"几两"。笔记本被一陌生男子看到,他认为"一瓢"比"几两"好。女子也觉得水洼形状像水瓢,用"瓢"较好。但他转了念,说,还是用"两"好,一寸光阴一寸金,既然时间像金子,当然要用两了。她又提出,改为"一尾",因时间滑溜溜的,像鱼,抓不住。还可以改为"一头笨手笨脚的时间"。随后两人转入谈情,没有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初为父母,困惑良多。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而男子又把养儿育女看作是妇女的天职,与自己关系不大,从来不想去学习一点育儿知识。因此,年轻的爸爸、妈妈,往往被孩子弄得焦头烂额,陷入无穷的困惑之中。 ——题记  相似文献   

15.
萧郎考     
萧郎一词,屡见于唐诗宋词.然而,本指何人,却说法纷歧,莫衷一是.或日"原指梁武帝萧衍",或日原指初唐"萧瑀",然后说"引指女子所爱慕的男子".  相似文献   

16.
<正>《诗经·卫风·氓》讲述了一个多情的女子和一个薄情的男子从相识相恋到男子移情别恋终至相怨的故事。这是中国古代爱情悲剧的经典模式之一。自古多情女子薄情郞,清朝文人史清溪言"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所谓的爱情总也敌不过时间无情的侵蚀,当昔日美丽的容颜刻上岁月的刀痕,当美好的愿望被琐屑的生活打磨  相似文献   

17.
女子与男子平等。女子教育亦與男子教育平等。國貨之生產,國貨之銷費,女子與男子亦同有其責任与機會。故女子教育對於國貨之關係亦与男子相同。惟女子之個性有與男子不同之點,則其對於國貨之生產消費,自有其特别注意之點,而從事女子之教育,自當於此三注意焉。茲就國貨之生產消費。略述余之意見。一生產方面女子之生產能力,實勝於男子,凡精細之工藝往往為女子所優為,而男子則望而却步焉,如刺繡花邊等皆是。世間粗笨之工作大都由男子為之。精細之工作大都由女子為之。如織布帛,古來多由女子為之,故有男耕女織之說,今女子耕田男子織布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女子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侯鸿鉴认为,女子教育首在养成健全人格,亦要培养"贤妻良母",而给女子施以师范教育和适当的职业教育是达成其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其思想基础之上,他还不遗余力地开展了积极全面的女子教育实践,例如,创办和经营竞志女学、开设内容广泛的课程、采用新式教材教法等,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示范。  相似文献   

19.
连环吓     
一女子下夜班.一男子尾随欲图谋不轨,女子害怕,路过坟地,灵机一动,对坟墓说:"爸爸,我回来了,开门啊."男子大惧,哇哇大叫奔逃.女子心安,正要离开,忽然从坟墓中传来阴森森的声音:"闺女,你又忘了带钥匙啊."女子惊骇,也哇哇奔逃.  相似文献   

20.
穿衣成妻和以鼻定亲"穿衣成妻"习俗是指由因纽特男子送一套保暖的衣服给自己钟情的女子作为礼物,然后女子将此衣服穿在身上,从穿衣之时起,她就正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