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积累趋势时提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新的“个人所有制”是未来社会公有制的具体内容,“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共产主义目标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要求与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论》这部伟大巨著中,马克思有这样一段话: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在这一科学结论中所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在对这种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哪一阶段的所有制形式的看法上,则几乎一致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都存在的所有制形式。笔者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本是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  相似文献   

3.
在《资本沦》这部伟大巨著中,马克思有这样一段话: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在这一科学结论中所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在对这种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哪一阶段的所有制形式的看法上,则几乎一致  相似文献   

4.
5.
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提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中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于最后一句话“重新建立个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讨论,除了重建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的传统理解之外,又冒出了以股份制作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形式,形成以个人私有为基础的均富状态的新的理解。这两种理解都是对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误读。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确理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的本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的本意顾海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论及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近来,在一些文章引证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时,多有不符原意之处,如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硬说成是建立“人人...  相似文献   

8.
作者阐述了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含义是: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作为生产资料仍然归社会,另一部分作为生活资料则归劳动者个人。作者认为,马克思是反对私有制的,主张“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它并不否定个体,并不泯灭个性,而是以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联合所有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历史主体思想是在批判以往哲学理论的过程中得以萌芽与最终形成的.通过对早期马克思历史主体思想进行探究,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深入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也可以在实践中强化人民主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原话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理论界围绕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如何走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新路子,发表了不少见解。但是,对于马克思关于内含扩大再生产基本思想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却有欠缺。而这正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重视内含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基础。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我们把内含的扩大再生产规定为: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而扩大生产的规模。这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去把握。  相似文献   

12.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提出来的。他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应该说这个论述不难理解。恩格斯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解释。他说:“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在小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权、产品所有权及劳动力使用权这三种权力归属于个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这“三权”归属于资本家;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这“三权”将归属于联合的个人。这才是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真实内涵。但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三权”在国有企业里不应该是统一的,而应是分离的,即生产资料所有权应归国家,产品所有权及劳动力使用权应归企业。这应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也应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了。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铭记不忘的是,他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他对人类科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恩格斯谈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时说,在马克思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于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发现,第一个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制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历史观上的根本变革。第二个就是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伟大科学发现。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本文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探讨这一发展过程,以加深对历史唯物主必的理解,并以此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就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曾作过多次讨论,从总体上看,并未能取得重大的或者说是带有根本性的突破,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理论“雷区”。自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学术界围绕着所有制问题重新掀起一股热潮,至今方兴未艾,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层次之深是以往任何一次讨论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开始打破旧条框的箍制,对社会主义所有制进行大胆的富有成效的探讨,在一些重大问题诸如所有制的内涵与结构以及国营企业制度的改革等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不可否认,在这场讨论中也出现了某些不正确的甚至是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中,提出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在法文版中为“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引者加)的著名论断。近几年来,理论界就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展开了争论。本文试图对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论与内涵作一初步探讨。马克思所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所有制呢?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表述是非常清楚的。第一,这种重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①第二,它是以  相似文献   

17.
对“重建个人所有制”不同解释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的必然,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它的内涵只能是生活资料,而不可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或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这样的同义反复,也不可能是私有制,因为马克思已经明确指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从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分离、更高形式的结合上可以解开所谓的“辩证法之迷”。即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致性。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平等权利保证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一、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之我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  相似文献   

19.
读罢刘学国的《“之忧而忧”句应如何理解?》(载贵刊1988年12期),颇有感,特将个人浅见略述于下: 要准确理解《岳阳楼记》的点睛之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谛,必须在把握文章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对语句进行多层次的深入剖析。刘文认为“如果仍然象新编教材这样译,就不能充分地表达出其高尚思想之境界;在字眼上,也显得重复累赘”,我认为此说有失偏颇:其一、从思想上说,教材的译文和刘文的译文,不过是伯仲之间罢了,并无天壤之别,未可厚此薄彼;其二、从字眼上看,既然不能说范文中两个“忧”“乐”二字是“重复累赘”,就不应该说教材的译文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