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风》2017,(11)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从学生、学校、企业三个方面,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志群  钟玉玲 《科技风》2022,(12):10-12
对于新时代建筑工程行业来说,BIM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职业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及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BIM技术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中职建筑专业开展BIM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以福建理工学校为例,深度分析了BIM融入中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中职建筑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原则提出了若干优化中职建筑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院校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是目前高职旅游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以近几年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几方面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最后提出构建"弹性顶岗.双证融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7,(3)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便得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受到巨大的冲击。本文在探讨传统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上,结合当前的网络新技术,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形成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晓敏 《科协论坛》2007,(8):440-441
学院走内涵发展道路,实施"强专业、强师资、强技能"三强战略目标,土木建筑工程系以特色打造强专业,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做强师资,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凸显强技能,提出了打造高职特色品牌专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也越来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以建筑类高职院校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切入点,对培养过程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建筑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职教学的特点和现状,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与行业企业合作创建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建构体系;各专业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校企合作创新"三统一、多样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精湛技能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8.
新疆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带来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交通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之一,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能够加快轨道交通类各层次人才的培养步伐,促进新疆轨道交通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汲取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华,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学院实际,研究和探索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岗位工作能力出发,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结构识图能力为主线,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分析了课程设计思路,提炼了教学内容,探讨了"理论—实操—再理论—再实操"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学徒制是现在我国职业院校进行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现代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学生主要职业岗位都是工程技术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是符合现代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对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起到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建筑工程技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人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建筑工程技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解决建议阐述校企工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希望为研究校企工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思考,主要以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例,结合物流专业供应链DP的分析方法,及社会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并考虑提高毕业生适应用动态社会的能力,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DP的最优定位。  相似文献   

12.
许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定位于培养房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这种单一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建筑行业对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多样性的需求。经过对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查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我们把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单一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拓展为房建、装饰、市政、安装四个方向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按照四个方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再次建设,形成了一个人才培养方案适用于培养四个方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办学灵活性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本文详细介绍了我们进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再建设的思路和取得的专业再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3.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地达到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本文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环节,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实训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各个综合实训在本专业各个环节各种技能培养中的实用性、必要性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许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定位于培养房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这种单一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建筑行业对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多样性的需求。经过对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查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我们把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单一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拓展为房建、装饰、市政、安装四个方向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按照四个方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再次建设,形成了一个人才培养方案适用于培养四个方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办学灵活性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本文详细介绍了我们进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再建设的思路和取得的专业再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5.
黄建华 《科教文汇》2013,(6):70-70,77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结合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高职专业教育实施有效课堂的新思路和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办出高职专业特色,满足社会经济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1,(9)
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为无人机应用市场打开了巨大的人才缺口。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育人使命,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快速高质量地填补无人机应用专业人才缺口。本文对高职无人机应用专业建设中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琦  苟胜荣  张迪 《科技风》2022,(23):146-148
结合学校专业发展特色和地域经济发展需求,选取与本专业高度相关的有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识图和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等四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进行比对分析,确定证书标准相关要求与专业课程的对应关系,确定各条标准的融入点并进行教学设计,整理形成证书标准入课实施方案,为“1+X”制度落地提供保障,有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教育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校企合作教育 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就业为导向,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关键在于高职教育要准确科学地定位。我们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结合建筑行业对人才标准的需求情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我们学院自己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坚持三个协调”:即坚持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术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中职学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任务、教学原则以及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电气技术人才的学习领域。分析中职学校电气专业在实践教学环境中的特点,深化产教融合、创建校企合作"双元制"育人模式,形成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受益的共赢机制,建立科学的电气技术专业框架教学计划,为我国经济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技能的电气技术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针对扩招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了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三对三重”扩招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教育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产教融合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了“三层递进、项目互联”的专业项目化教学体系,构建了“课程—课证—课岗”实践项目体系和模块化课程资源,通过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更好地培养社会与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