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亮 《科技风》2012,(15):38
电动汽车是新兴产业,而且代表着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而电动汽车以及其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动汽车的普及,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充电汽车的巨大需求。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又是这个链条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充电设施规划的基本内容、模式以及规划中采用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家促进电动汽车以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推广应用。本文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以及其产业链的发展进行总结。对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考虑到的因素如用电电荷、布局、以及政策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当前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汽车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石油能源不断的减少,现有的石油能源不足以支撑汽车行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电动汽车应运而生。在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进一步的提升其发展前景,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电动汽车的充电主要是采用充电桩。充电桩目前是一种较为新型的电动车充电设备,因此在结构以及性能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交直流一体充电桩的相关结构设计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为我国的电动汽车充电问题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状况,对未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研究。充电站建设耗资大,周期长;而且快速充电对电动汽车蓄电池的损害非常大,将大幅降低蓄电池的使用寿命。电动汽车充电主要还将以家庭慢充为主,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将成为每辆电动汽车的必备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寒冷地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针对寒冷地区充电设施的温度适应性研究相对较少问题,研究根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特性和运营需求,提出将寒冷地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温度适应性评价指标,并提出基于整体和局部性能的寒冷地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温度适应性两级评价体系,填补寒冷地区充电设施缺乏评价体系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电动汽车在目前的市面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多,很多汽车企业也开始向电动汽车研发转型。就目前的电动汽车具体利用分析来看,续航能力不足以及不能及时充电的问题严重的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发展,所以在未来的汽车发展中,要想实现电动汽车规模化的生产必须要对此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具备智能性的充电桩在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问题方面有比较显著的作用,所以文章就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设计与实现做具体的分析,旨在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7.
纯电动汽车作为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车载充电技术作为纯电动汽车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一直以来各大汽车公司以及科研单位等都视之为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全球以及中国的车载充电技术专利申请趋势、研究热点及高产机构分布,得出全球的技术发展特点,得知中国在这一领域具有的优势和不足。随着车载充电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在环保要求与能源枯竭的双重压力下,电动汽车迎来了黄金时期,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是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对大型电动汽车充电站电气系统设计进行了探讨。首先提出了电气系统包含的的子系统,随后分别阐述了供电系统、充电系统与测量、监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设计要求,旨在对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电动汽车是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电动汽车采用电力驱动,采用充电桩进行充电。充电桩采用的大功率逆变器,通过采用高压供电将能够实现为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但是充电桩所使用的逆变器在电动车充电时会向电网中馈入一定的谐波,而当多台电动汽车在同一充电桩进行充电时,各车所产生的逆变谐波将会产生交叉影响进而影响到电网的稳定性。本文就电动汽车充电时所产生的谐波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市场发展、运营情况和政策的分析,绘制了包括充电基础设施制造商、充电站/桩运营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电动汽车用户在内的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全景图,并依据产业功能对178家代表性企业进行分类,进一步剖析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利益相关者的网络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特点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划分为市场导入和市场扩张两个阶段,利用UCINET分析工具,分析了充电基础设施的市场导入和市场扩张阶段产业链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点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并以点度中心性为分类依据,分别绘制了两个发展阶段的网络关系图谱。研究表明,随着产业发展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点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排名前20的企业中民营企业、科技公司以及初创公司的比例逐渐增大,网络结构呈现复杂化,产业链上游、中游利益相关者的相互融合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充电设施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目标是:经过2—3年时间,初步建立与我国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智能电网发展相适应、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协调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体系,制定一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基础标准、关键设备性能和测试方法标准、接口和通信标准、充电站建设技术标准、建设运行管理标准,为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标准支撑,同时积极推进我国自主创新技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的国际化工作。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最新颁布的国内充电设施接口标准,提出一种电动汽车交直流充电接口一致性自动化检测系统和装置,可以实现对交流和直流充电设施的充电接口一致性以及充电通信兼容性等方面自动化检测。该装置可促成电动汽车交直流充电接口的统一,实现电动汽车交直流充电接口的综合检测,并可以将检测结果以报表的形式输出,有效规范不同运营商充电设施接口和充电通信兼容性等问题。经试验得出,该检测装置可以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单项检测时间缩短为5分钟左右。  相似文献   

13.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已是各国提升自身在世界技术、经济等综合国力角逐中的地位,争夺新形势下高新技术领域市场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开拓全球市场,各国都出台了各种发展规划与政策,因此新能源汽车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但充电设施作为电动汽车最为基础的辅助设施,影响着一个区域内电动汽车的覆盖率。因此充电设施的建设水平、形式以及覆盖率,在某一城市内对新能源电动车的普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如何在经济较为落后的西藏高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阶段电动汽车市场因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少、分布散以及充电桩运营管理不统一,造成的充电服务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通过搭建数据流动平台提高现有充电桩利用率,构建新概念的充电共享服务解决因充电桩位置分布,局部电网负荷等因素导致的电动汽车充电困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构建开放、智能、互动、高效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是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充电服务,构建良好的充电网络生态环境的基础,也是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本技术对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运行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深入剖析影响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运营与服务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涵盖充电汽车充电网络中合理性规划、服务能力、网络运行安全、网络运行经济效益等评价模型的综合评价系统框架;通过对充电网络关键环节开展指标考核,完善评价指标的分类,以运行合理性、服务高效性、安全稳定性、运行经济性为衡量指标构建充电网络运行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汽车从传统的内燃机形式转变为电动形式。电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要求我国的电力系统具有稳定的运行模式,由于电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有诸多不稳定因素,给我国的电力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进而对电力系统造成影响,电力的调度与控制难以正常进行。因此,本文针对电力汽车的优点、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以及电动汽车的调度与控制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青海科技》2014,(5):64-65
<正>充电设施的配套实施跟不上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一度是新能源电动汽车难以大量"上路"的瓶颈。目前,中国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全球首个无线充电动汽车技术已经开始进入试用阶段,该技术可将现有路面和停车位改造成充电位,为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无线充电技术是通过非接触的电磁感应方式进行电力传输。当充电车辆在充电停车位停泊后,就能自动通过无线接入充电场的通信网络,建立起地面系统和车载系统的通路连接,并完成车辆相  相似文献   

18.
电动汽车是无线充电技术的蓝海,是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应用领域。通过分析应用于电动汽车的不同无线充电技术原理及相应的优缺点,整理其技术发展脉络,并分析潜在的技术点,通过部分重要专利的内容来具体反映静态充电和动态充电的已有专利分布。  相似文献   

19.
欧洲:电动车面临困境 据外媒报道,欧洲多家相关企业代表认为,没有完善统一的全球性标准,电动汽车发展将陷入危险境地。福特公司可持续发展部门主管施密特说,没有一个大范围的、可信赖的充电基础设施,没有廉价的、安全的电动汽车以及普遍的标准,电动汽车发展将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20.
孟庆嵘  陈雷  杨秋生 《科技风》2014,(24):51-51
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代表,以其高效无污染的交通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城市建成区中缺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布点规划,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在城市中发展的瓶颈。系统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点的意义和作用,提出合理化规划布点建议,对构建清洁高效的新城市意义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