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惠金融作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同时,普惠金融也是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和京津冀协同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普惠金融协同发展既能促进三地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京津冀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依托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建立京津冀一体化普惠金融平台,共同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2.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实现京津冀物流业协同发展,区域物流一体化已成为京津冀物流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论文通过调研文献,指出在京津冀一体化下制约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了京津冀物流网络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正"到21世纪中叶,京津冀一体化将重现当年洛杉矶的崛起,这是一个世纪性的超级大国事件。"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说。20世纪70年代,美国洛杉矶周边的15个县渐成一体。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京津冀在过去15年间也开始步入一体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这使得京津冀一体化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曹和平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可能涉及50余个县,经济整合规模或达1.5亿  相似文献   

4.
人才合作是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在于科技人才协同,探明三地科技人才数量及均衡程度是人才合作的前提。文中主要就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进行数量化研究,提出京津冀科技人才分布模型,并从影响科技人才数量的2个主要因素:经济发展状况、科技研究环境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采用2003—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经济发展状况、科技研究环境对区域科技人才数量的影响显著,验证了提出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背景下提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4,(9)
<正>[导读]京津冀一体化规划最快月底上报京津冀一体化渐行渐近。京津冀一体化渐行渐近。"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现在到定稿阶段了,最快月底上报国务院。可以说,规划最直接地回答了总书记的要求。"接近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人士表示,端午节之前,国家发改委召开内部会议商定规划,目前规划的名称已基本确定,即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据发改委地区司相关人士透露,该规划有可能很快出  相似文献   

6.
智慧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新模型,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能全面优化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便于城市快速、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战略首次在2014年提出,要从产业、交通、教育以及医院等多方面,率先实现三地协同发展,并做好京津冀智慧城市协同发展,以智慧城市建设模型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该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核心,通过建设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将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云会计等技术逐步应用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逐步实现京津冀智慧城市群的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和医疗体系城市联动,从智慧城市建设角度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高效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服务以及医疗教育系统支撑。  相似文献   

7.
伴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教育资源协同为大势所趋。本研究针对京津冀人才培养过程的困境,结合三地区人才培养实际,从大局意识、政策倾斜、差异趋同、体系建设以及理念协同等视角构建大数据背景下京津冀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重要的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赵宇 《科技创业月刊》2020,33(2):126-129
高校KAQ创业教育模式包括knowledge(知识)、ability(能力)、quality(质素)3个范畴,目前3个范畴存在孤岛式发展,研究三者的协调发展模式尤为重要。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如何在KAQ协同发展中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因素,以期培养出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并具备扎实创业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以协同元创新机制为策略,多元化的京津冀教育人才交流共享方法必将辐射整个教育领域,因此,京张学前教育人才交流融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服务平台是有现实依据的。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为河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在这种背景下,其人才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作为河北省会的石家庄市。本文就石家庄市人才聚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石家庄市聚集人才的机制,探讨了优化石家庄市人才聚集环境,提升人才吸引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这三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好人才培养方向,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本文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14年7月1日,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率先在北京海关和天津海关启动;自9月22日起,石家庄关区也正式启用该方式,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全面实现。在这一现实基础上,将京津冀通关一体化与传统的口岸清关、转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申报、属地放行四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各界人士理解京津冀一体化通关的优势,也将促进报关单位的规范自律,同时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5,(17)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北京新机场及其空港经济区地处京、津、冀"金三角"区域腹地,是首都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的核心组成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指向和新机场横跨北京、河北两地的现实要求决定了北京和河北在机场建设和临空经济区建设上必然要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在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共同探索跨区域合作的路径。新机场空港经济区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相似文献   

14.
该课题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主题,结合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以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和资源共享为切入点,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的优势以及不足,并就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意见,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理清京津冀城市群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是下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也将决定着创新驱动战略的空间格局与布局形态。本文在借鉴世界城市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凝练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当前呈现的三大基本格局、三大基本趋势,并据此提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四大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正>在当前形势下,认真研究和推进京津冀实现一体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非常重要而紧迫1、在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中华民族正在加快伟大复兴的步伐,而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协同发展的新态势下,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唯一的高等农业院校,积极应对国家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在高精尖建设、服务区域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文章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科研工作的应对思路,即切实找准自身位置,放眼京津冀,积极对接京津冀科技发展的新需求,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科技人才交流,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推进科技信息网络化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但目前其经济一体化程度仍然不高。普遍认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本文选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相似指数这两种方式,对京津冀产业结构相似度从两个层次,9个二级细分科目行业和12个制造业下的三级细分科目行业进行动态分析,并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方法计算的京津冀产业结构相似度情况不同,制造业下的三级产业明细科目的产业相似度指数高于二级科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京津冀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京津冀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整合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天津的研发转化优势和河北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协调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等多元主体,构建京津冀军民融合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五链融合”发展模式,以产业链促进生产合作,以人才链创新合作方式,以创新链构建合作研发平台,以资金链拓展融资渠道,以政策链完善合作机制,提升跨区域军民融合产业持续竞争能力,逐步将京津冀打造成为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新高地。  相似文献   

20.
科普资源是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因素。伴随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推进,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长效机制,加大京津冀区科普资源区域之间的协同共享,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对京津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背景进行了梳理,通过调研三地已开展的各项科普工作,分析京津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