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对于提升创业孵化载体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有重要作用。从三螺旋理论模型分析出发,提出了三螺旋模型下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的运行机制,认为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依托政策链、生产链和技术链3个外部传导链,将政府、大学、产业三股力量不断凝结起来,并以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为案例,分析并阐述了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是基于空间链、投资链和服务链3个内部传导链,实现资金流、技术流、知识流、信息流、人才流、政策流的互动,从而构筑起政府、大学和产业的稳定递进螺旋结构,实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和产业发展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闽台TFY-LCD产业集聚中持续创新链的培育情况进行了研究,从创新供需链、创新企业链、创新空间链、创新技术链、创新价值链五个维度分析了TFT-LCD产业持续创新链的现状;剖析了闽台TFT-LCD产业各条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升级企业联盟、实践高端价值理念等促进闽台TFT-LCD产业持续创新链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采用346家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全球的463笔投资数据,分析了该产业的海外投资布局特征,并从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3个层面研究母国区域和东道国,以及企业特征和东道国之间的投资匹配关系。江苏、浙江等制度环境优越的省份是太阳能光伏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来源区域,德国、美国等制度环境完善的国家则是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大多是未上市的非国有企业,投资动机以市场寻求型为主。在国家(区域)和产业层面,基于制度环境和产业基础2个维度,"母国—东道国"的投资配对呈现出对偶性,即来自制度和产业基础良好省份的企业倾向于投资制度和产业基础良好的国家;制度和产业基础不完善的东道国会吸引来自制度和产业基础不完善区域的企业的投资。在企业层面,不同所有制、上市与否以及具有不同投资动机的企业对东道国的选择偏好存在差异,呈现"非国有企业—制度、产业双领先国家"、"市场寻求型投资—制度、产业双领先国家"和"研发寻求型投资—制度领先国家"的投资配对。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出发,构建包括价值中枢层、价值服务层、价值融合层在内的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并通过对系统演化过程分析,运用哈肯模型,以A股区块链板块233家上市企业作为样本,对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进行实证探究。结果表明,(1)代表技术创新的企业研发投入是当前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演化发展的序参量;(2)我国区块链产业演化发展的市场驱动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能够促进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有序度提升,而政府补助对产业演化发展的影响程度正在降低;(3)企业研发投入与政府补助之间具有协同作用,两者的协同有助于推动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良好有序演化。由此提出国家应鼓励区块链企业、政府要加大对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完善政府补助申请、过程监管及成果审查等流程的相关制度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明晰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和演化路径,基于价值共创和动态研究视角,运用生态学的Logistic方程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分析系统演化均衡点及均衡条件,并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不同演化模式的发展趋势,揭示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是由价值中枢层、价值融合层、价值服务层3类价值主体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围绕价值获取和创新互动而共同创造价值的复杂系统;(2)3类价值主体之间共生度的大小决定了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稳定性和均衡状态;(3)互利共生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发挥3类价值主体协同作用,系统成员应致力从寄生共生和偏利共生模式转换到互利共生模式。为促进区域区块链产业创新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对于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企业应充分平衡种群共生演化动力、优化共生环境、制定和完善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内江市市中区筑牢"三大平台"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一是打造企业研发创新平台。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科研平台。目前,全区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1户。二是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通过川南高交会等活动加强与中国城市研究院、东北大学、四川大学、省农科院等研究机构和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近日,为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加快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加快突破万亿元大关,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召开了技术攻关路线图编制工作研讨会。会上,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及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攻关路线图编制专家组专家代表分别汇报了各领域产业发展概况及国内外差距、科技创新存  相似文献   

8.
探讨独角兽企业在新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作用,从互联网经济、科教资源、政府扶持政策、经济发展态势等方面分析江苏省培育新经济独角兽企业的环境优势和现实困境,提出对于引领产业变革和产业新核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而言,持续强化内功与创新,走出相对封闭或受保护的市场环境,放眼全球去参与竞争,并建立独一无二的技术、商业模式优势应成为其终极追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托高新区打造独角兽企业爆发的主阵地,围绕平台经济构建独角兽企业成长生态圈,构建定制化扶持政策解决独角兽企业成长的现实困境,实施"互联网+技术"模式催生特色独角兽企业等江苏省独角兽企业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9.
以苏州市为例,分析了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创新型龙头企业的政策与举措:(1)吸引高端人才与培育本土人才双管齐下;(2)着力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新生态,推动"新基建"多领域融合发展;(3)打出政策优惠、重点产业集群等组合拳;(4)实施挖掘和塑造人才,基于营销观念的人才引进策略;(5)服务创新型龙头企业中,始终坚持"五星级"精准化服务。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2016年,市科技局集中力量、多措并举,抓好"企业培育、平台建设、人才支撑、政策引导"四项工作,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1-7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33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1%,同比较上年度提高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是注重主体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选择一批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加大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  相似文献   

11.
基于5G技术的发展,提出5G背景下制造业升级的两个新合成动能——"5G+自主技术创新"和"5G+消费升级",探究5G背景下制造业升级的动力机制。实证研究发现:5G技术可以通过革新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升级,同时也可以通过作用于自主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进而显著推动制造业升级;"5G+自主技术创新"和"5G+消费升级"对制造业升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两大新动能能够显著推动与5G高度关联型制造业升级,而对中、低度关联型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对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启示包括:国家层面应进一步从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和保障以及专利保护等方面大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制造业企业应积极引入并充分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时掌握消费升级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之一。云南省是我国4个千万吨级马铃薯生产大省之一,位居全国第3位。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受到气候、土地资源和交通状况、病虫害影响大,介入企业少、技术储备和先进种植技术推广应用不足等因素制约。要发展云南马铃薯产业应当明确发展思路,全力破解"买卖两难"、"四低"问题,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建立牢固科技链。  相似文献   

13.
在"供给面+需求面+环境面"的政策工具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个政策作用维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路线图分析框架。基于该框架,以广东省LED产业为例,描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路线图,并对未来广东LED产业培育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取产业集群中具有竞争关系的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斯坦克尔博格模型,将完全理性动态博弈与系统仿真相结合,分析产业集群中竞争性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博弈时的策略选择问题。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中竞争性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交互性及牵引性;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选择是市场规模、创新投入、创新能力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对比较优势是决定企业具体创新策略选择以及最终市场地位的关键性因素。由此提出扩大市场规模,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促进企业创新;基于产业集群培育掌握更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强链、补链、扩链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隆昌市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一、育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引导社会资金主导或参与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力争全年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户、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户,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12%。二、强合作。拟与电子科大、四川农大等3所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鼓励企业带技术需求进高校与专家"一对一"对接,协同搭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内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五举措,积极助力台商工业园发展。一是科学合理布局。内江台商工业园按照"绿色、低炭、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进行统筹规划,重点发展计算机关键设备,培育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和新材料等产业。整个园区按照"一园五区"(即:产业孵化区、电子信息产业区、精密机械产业区、高端技术研发区、生活配套区)进行功能分区,围绕"产业集群优化,投资环境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总体要  相似文献   

17.
品牌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国际品牌的构建,它需要巨额的投资和漫长的品牌文化的培育与积累过程。成功的企业要想完成好品牌的建设,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地域优势,挖掘和发挥"区域品牌"的魅力。区位品牌通过类似于"产地名+产品+特性"的格式,为某个地域的特定产品给予定性,并使这一定性受到广泛认可,从而自然地形成一种"区域品牌"。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及发展过程中的内因(技术)和外因(环境)两个层面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培育和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必须建立核心技术与辅助技术相配套的技术群,主体产业和配套工业链依赖关系不可割裂;二是加快产业培育的观念转变和机制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地区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以山西省为例探讨资源型地区转型中存在的问题,1)山西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投资均增长过快;2)煤炭行业投资增长长期过快;3)轻工业发展缓慢,轻、重工业发展长期失衡;4)山西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远远高出其他中部五省,产业调整难度最大;5)山西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比其他中部省份高;6)山西煤炭行业与交通运输业关联度最大。本文建议:1)降低第二产业投资,尤其是煤炭行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2)改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努力发展轻工业,稳步发展建筑业;3)降低山西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减少资源型产业从业人数,降低资源型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4)以提高煤炭行业经济效益为中心,适度发展煤炭行业。  相似文献   

20.
覃成林  陈晨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3):208-211,215
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在转入地适宜区位上专门为承接转移产业、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而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具有促进以转移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组织功能。产业转移工业园在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同时注重培育主导产业。根据建设主体和建设方式,产业转移工业园形成了转入地与转出地政府共同建设模式、转入地政府主导建设模式、转出地政府主导建设模式、转出地与转入地政府合作+企业建设模式、转入地政府+企业建设模式、转出地政府+企业建设模式,以及其它建设模式等7种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