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风》2017,(19)
中国留美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因首先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诺奖官网截至1966年现有的诺物奖提名数据库检索发现,杨李是历史上已知的唯一一次"未获诺奖提名"便荣膺诺奖者。笔者试图对这种极为特殊的现象成因进行探讨,在推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出了合理结论:诺奖提名情况保密50年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杨李在诺奖提名数据库中的信息缺失是因为当事人仍健在或出于某些个人原因而引起的,他俩并非真正是"未获诺奖提名"而荣膺诺奖者。在对吴健雄女士未能与杨李共享诺物奖的原因予以探究的同时,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人早期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以及详细阐述了科学大师杨振宁教授三大科学成就与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21)
中国留美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因首先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诺奖官网截至1966年现有的诺物奖提名数据库检索发现,杨李是历史上已知的唯一一次"未获诺奖提名"便荣膺诺奖者。笔者试图对这种极为特殊的现象成因进行探讨,在推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出了合理结论:诺奖提名情况保密50年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杨李在诺奖提名数据库中的信息缺失是因为当事人仍健在或出于某些个人原因而引起的,他俩并非真正是"未获诺奖提名"而荣膺诺奖者。在对吴健雄女士未能与杨李共享诺物奖的原因予以探究的同时,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人早期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以及详细阐述了科学大师杨振宁教授三大科学成就与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奖因其悠久的历史、崇高的声誉、丰厚的奖金和强大的影响力而备受全球瞩目,在2~3人(含诺和奖得主中的组织机构或社团)分享单项诺奖时,诺奖揭晓时诺奖得主的排序问题就显得极为敏感,处置不当容易引发各方争执和非议。对诺奖得主排序问题的探讨应属诺学研究范畴,依据诺奖官网中的相关资料,全面、系统而精细地阐述了诺奖得主的排序问题,重点介绍排序情况中与当时惯例不符的例外或特殊案例。1/2诺奖奖金得主的出现更多地是缘于该奖项细分领域只能遴选出1人而往往并非是其科学贡献大。  相似文献   

4.
李光丽  段兴民 《预测》2005,24(5):76-80
我国未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学家缺乏自由,包括选题、学术研究、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有66年历史的科学大奖,拉斯克奖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名声。然而,"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这个说法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不难理解,在拉斯克奖颁奖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很快就广为人知,人们都对这个"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充满期待。再后来,她又被形容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正"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中国人》杂志、国家科技奖励办主办的《中国科技奖励》杂志与《创新中国》杂志共同举办,是为奖励对国家科技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而设。从2002年开始,已有钱学森、袁隆平、杨振宁、孙家栋等200多位杰出人士获奖。在2013年度的获奖人物中,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获"终身成就奖",武汉大学  相似文献   

7.
<正>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研究组于2015年8月先后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论文一篇和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两篇。他们的研究结果为弄清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的发病机理,开发高效药物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施一公研究组的成果随之被国内外一些专业人员和媒体评价为"诺奖级成果"。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称,"我个人认为,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何谓"诺奖级成果"?什么是"诺奖级成果"?"诺奖级成果"据  相似文献   

8.
正诺贝尔奖自1900年创办以来,已经迎来了116年的华诞,目前为止,已经授予了881位个人和23个团体。纵观获奖的个人和团队可以发现,日本已经成为欧美之外获诺奖次数最多的国家。日本人在科学上的表现和成就以二战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与诺贝尔奖缘悭一面,到21世纪频频斩获大奖。我们  相似文献   

9.
1957年12月11日,持中国护照的两位青年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登上了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领奖台,领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开了中国人荣获诺贝尔奖的先河。当时,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但你是否知道,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杨振宁、李政道是因为“关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在科学前沿重大突破中获奖.当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能源与环境界,国际埃尼奖被誉为“非官方诺贝尔奖”,是能源与环境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奖项之一.目前国内和亚洲尚无人问鼎,这让科学界投注了更多的目光. 2014年,山东省科学院副研究员陈庆锋获得国际埃尼奖环境保护奖提名,由此,陈庆锋和他所关注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和气候研究为业界所瞩目.陈庆锋说,获得国际埃尼奖提名也说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过程研究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王平 《百科知识》2013,(1):18-20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的约翰·戈登和日本的山中伸弥,因为他们发现了生命可以通过克隆而逆转。但是,这一发现的另两位重要人物——克隆羊多利之父,伊恩·威尔穆特和基思·坎贝尔却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同样,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缺少了吴健雄。两相比较,会获得一些启迪和答案。从"宇称不守衡"谈起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有惊人的相似。吴健雄被誉为东方的居里夫人,她与李政道、杨振宁一道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原理,后两者是从理论上提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诺贝尔奖官网上的文件(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15/press.html,图1)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家的关键出版物(key publications)是篇中文文献,笔者惊喜地发现这篇关键文献正是本刊在1981年发表的。在目前中国科技出版界盛行发表英文论文的形势下,无疑是一个新的提示。通过对青蒿素早期的相关文献查阅,其中也不乏屠呦呦研究员的英文文献,而这篇中文发表的文献最后获得诺奖评委会的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奖被广泛视为衡量地区科学水平的标准,但倘若要作量化分析则在得奖者的地区归属、地区划分、时段划分等三方面存在困难。本文考察了1901-2014年间全部575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就以上三个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订定了一个"诺奖指数"(Nobel Index),为10个国家/地区在1901-2014年间5个不同时段计算这指数,由是得出若干结论,包括众所周知的美国科学以二次大战为契机的崛起;英国在1920-70年间的突出地位;以及日本和俄国仍然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等等。换而言之,以诺奖作为标准,在科学发展上非西方世界虽然竭力追赶超过一个世纪,但欧美至今仍然占绝对优势。最后,我们讨论了以诺奖衡量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并且对至今90%以上的诺贝尔科学奖项仍然集中于欧美这令国人扼腕的现象作一简单解释。  相似文献   

15.
1961年杨振宁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百年庆的座谈会上发表"物理学的未来",显现出当时与谈者中最年轻的杨振宁对物理科学的一种深刻视野。他的观点得到大物理学家维格纳的响应赞赏。该文后来收入杨振宁60岁出版的《论文选集评注》,也受到广泛注意和好评。2015年杨振宁在新加坡"杨-密尔斯规范场论60年研讨会"上,发表"物理学的未来重新检讨"主题演讲,对54年前自己的物理未来视野再次检讨,再次显现了他对物理科学的审慎透思。  相似文献   

16.
诺奖颁发历史业已有111年,中国作家莫言首获此奖。尽管早在莫言之前,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或作家荣膺诺奖,但是国人欣喜万分之余,心头掠下一丝愁云,毕竟这9位科学家和作家的国籍都划归外国。其实早在1957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个时候,中国人就一直期盼着中国的科学家和作家能够获得诺奖。诺奖情结总在中国科学家、作家的梦中萦绕。  相似文献   

17.
诺奖颁发历史业已有111年,中国作家莫言首获此奖。尽管早在莫言之前,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或作家荣膺诺奖,但是国人欣喜万分之余,心头掠下一丝愁云,毕竟这9位科学家和作家的国籍都划归外国。其实早在1957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个时候,中国人就一直期盼着中国的科学家和作家能够获得诺奖。诺奖情结总在中国科学家、作家的梦中萦绕。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奖 1957年,是中国人在人类近代科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首次有两位中国科学家以革命性的深邃理论成就获得了在科学上有至高地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到现在为止,这也是诺贝尔奖正式记录中仅有的两位登记为中国国籍的得主。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名字从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曾涛:2001年,我们栏目转播了诺贝尔奖的百年盛典。在准备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与医学奖三种。103年来共有337个项目、489人获奖。作为科学奖,它主要奖给在发现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现象和规律,包括发现自然界物质和生命的基本组成与结构等方面有开创性或奠基性的贡献者。但是现代的科学已离不开技术。科学发现离不开必需的仪器设备和测试分析方法。例如,有了回旋加速器,核物理学才有了进展;有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才有纳米科学等。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