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科学理性美的内在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理性美的特征不同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它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其内涵在于“内在性”、“理智性”和“逻辑性”。科学理性美的构成要素包括和谐、统一、简洁、逻辑严密和对称等。在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科学理性美上能起到推动、启迪和科学预断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距离与美     
陈安芝 《当代学生》2011,(24):48-49
怎样的距离能让人对一件事物产生美的感受?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的人认为距离越近越好,因为这样感受到的美深刻而全面;有的人认为远些好,因为这样想象中的美更强烈;也有的人认为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比较好,因为它半模糊半真切。  相似文献   

3.
[教例]“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颐和园》课文第五自然段主要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景色 ,其中重点写了十七孔桥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 ,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 ,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 ,姿态不一 ,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训练过程 :1 课文是怎样描写十七孔桥的?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2 填空 :昆明湖边通向湖心岛有一座石桥 ,叫。这座桥的特点是多 ,多 ,多。3 小狮子有什么特点?抓住“姿态不一”进行说话训练 :“这么多的小狮子 ,姿态不一。有的…… ,有的…… ,有的……”。4 看录像片 ,引导学生欣…  相似文献   

4.
张扬同学: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讨论美究竟存在于哪里。这在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美学研究的历史中曾经为此发生过许多次争论。有的人认为,美就是人的主观精神向客观事物的投射。他们的理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不一定美的人在情人的眼里却是美的,这说明客观对象不一定美,美是由主观决定的。我们把这类观点概括为“美的主观说”。而与这种观点对立的一派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感受到的美只是对现实事物存在的美反映的结果。他们的理由是,有一些事物任何人都不会说它是美的,这说明美是有客观规定性的,并不是主观创造出来的。我…  相似文献   

5.
人是爱美的,青年人尤其爱美。但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外表美如何与内在美统一?有些青少年学生并不十分清楚。有的学生穿得漂漂亮亮,但是却随地吐痰,乱掷脏物,开口便是粗话脏话;有的学生见到教师竟直呼其名,或者背地里给老师取绰号;有的男学生蓄怪发型,女学生穿奇装异服,似乎这才“有气派”、赶上了“时髦”,等等。  相似文献   

6.
舞蹈作品需要体现意境美,其实现途径为:在虚实结合中塑造意境美,运用艺术手段展示意境美,通过舞台艺术营造意境美。只有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灌注在舞蹈中,把“形”与“神”、“情”与“景”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创造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美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它们文质兼美,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通常把美的创造表述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实际上,从一般审美意识的形成到美的实际创造,必须经过审美实践意象这一中介环节;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审美实践意象的观念建构和物化过程。审美实践意象是一种涉及意志、指向审美创造实践的形成于创造主体观念中的“内心图象”,它规定着美的创造方向、方式和实际成果。审美实践意象的建构过程,是在美的理想的指引下实现马克思所说“两个尺度”的统一,具体体现为合理(合规律)与合情(合目的)并以情为主导的观念统一。  相似文献   

9.
通常把美的创造表述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实际上,从一般审美意识的形成到美的实际创造,必须经过审美实践意象这一中介环节;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审美实践意象的观念建构和物化过程。审美实践意象是一种涉及意志、指向审美创造实践的形成于创造主体观念中的“内心图象”,它规定着美的创造方向、方式和实际成果。审美实践意象的建构过程,是在美的理想的指引下实现马克思所说“两个尺度”的统一,具体体现为合理(合规律)与合情(合目的)并以情为主导的观念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位于埃及尼罗河下游西岸吉萨附近的金字塔群中,古埃及法老哈佛拉的金字塔前,有一尊雕着哈佛拉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狮身人面雕像。它象征着法老的威严神圣,兼有狮子的力量和智慧,古希腊人称其为“斯芬克司”。  相似文献   

11.
在美的欣赏中,美感是由客观对象的美所引起的,没有美的对象,便不能唤起美感。然而,仅仅有了美的对象,而没有与此对象相适应的主观条件,对象不能为主体所欣赏,也仍然不能产生美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面对同一部优美的艺术作品,有的人能感到它的美,有的人却不能感到它的美;有的人能欣赏它,有的人却不能欣赏它,这就有一个进行美的欣赏的主观条件问  相似文献   

12.
自然美有直接经过人工改造和未经人工改造的区别,后者又可称为“天然状态”的自然美。为什么这些客观自然物能变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属性呢?对于前者,因为它是在人类物质交换过程中,客观自然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人化自然”(有的并不都是美),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即马克思说的“劳动创造了美”;而后者怎样呢?这是议论最多、时间最长,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凡涉及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学中的美属于科学美,它不象艺术美那样外显,而是深沉地隐蔽在教学之中。那么,如何发现和运用物理教学中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这需要精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育因素并和教学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美的独特品质,使其在学习活动中能“感觉”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吴璨 《江西教育》2003,(12):29-29
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样,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优美和崇高究竟有哪些审美特征呢?1.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是对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通常我们所说的美,一般指的就是优美,它的最大特点即: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们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在西方古代艺术中,有不少艺术形象,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  相似文献   

15.
[课堂实录] 师:课文以“形态各异”概括了卢沟桥的狮子多种多样这一特点,你最喜欢哪种形态的狮子?为什么?你能表现它的形态美或者读出你的喜爱之情吗?  相似文献   

16.
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旅游地理课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而一堂好的音乐课,一首好的歌曲都是对学生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课堂形象的组成要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各个要素之间构成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从形象美的角度,对高校思政课课堂的内容美、教师美、方法美、教学环境美等课堂形象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思政课课堂形象美的四个方面策略:一是大中小内容协同,注重培养职业胜任力,体现教学内容美;二是内在素养“6+8”,注重外在形象,体现教师美;三是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优化教学程序,教学交往相互尊重,体现教学方法美;四是优化教学空间,美化教学环境,维护课堂秩序,体现教学环境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在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中,存在两种理论上的混乱:主张“美在于心”的人,常常把美与美感混为一谈,而主张“美在于物”的人,又每每对美的本质与美的现象混淆不清。作者认为,要澄清这些理论上的混乱,把美的本质的探讨引向深入,有必要在美和美感之间引进一个新的审美范畴——“美在物” (即美的东西,或曰蕴含着美的具体、个别的事物,或曰美的现实的、感性的显现),并把三者作为一个有机的审美系统,加以整体的考察,从而改变古代以美为中心的研究方向,也改造近代以美的感知为中心的研究方向。文章对这一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要素之间的结构,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界的相互联系,作了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富于启发性的见解。我们认为,作者的观点不失为一家之言,特予揭载,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20.
胡争银 《成才之路》2011,(30):52-52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成功的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更应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要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要使教师、学生、教材等诸多要素完美而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序的多样统一的和谐气氛。这种气氛就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美,它能使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媒介,自然而轻松地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