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莹  王宁 《科教文汇》2014,(16):220-221
以学者们使用C-D模型对农村居民纯收入贡献的研究为基础,对黑龙江省1993-2012年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四个构成部分的贡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20年内,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定量地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的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的因素,再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短期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的影响因素,并且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缓解"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根据江苏省1995-2008年的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对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总值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进一步推动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本文收集了陕西省2000-2011年农民收入的各项数据,从中选取了6个对农民收入增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统计模型,避免了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运用R软件,得出它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收入的动态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进行协整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收入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整关系,当期收入和长期均衡对居民消费都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在长期中,收入增长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杨德敏 《科技风》2012,(13):265+276
本文运用历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对2000~2007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项目结构进行了纵向分析;对2007年河南省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横向分析,并建立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证明了收入水平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影响。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信息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农业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我们从理论上研究一下,以便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结合消费函数的经济理论,简单、直观地确定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分析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对制定农村经济政策,实现农村居民消费合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着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通过较为详实的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必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来扩大农村消费,优化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提高农村整体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0.
耿占琪 《内江科技》2010,30(1):19-19,152
本文对1998年至2007年金华市人均GDP数据做了分析研究,用灰色理论建立金华市人均GDP预测的灰色模型,经检验具有较高的精度。并运用该模型对2008年至2010年的金华市人均GDP做了预测,然后对13年的人均GDP进行分析,反映金华市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相似文献   

11.
政府税收对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1978—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曲线的周期性变化进行了解释,并对政府税收是否能有效影响收入差距做出回答。结果表明,在市场出清的情况下,工业品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会成为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内生因素,而政府对工业品和农业品所采取的不同税率政策也会相当程度地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程度和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倾向的实证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文章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湖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进行了实证分析,解决了模型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收入和碳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终端能源消费,生活用能对总能源的消费结构、供求关系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分城镇、农村两类消费群体,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到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分析人均生活用能、收入和生活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过程上显示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向。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带之间和同一地带的城乡之间,变截距模型估计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固定效应差异主要受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低收入的西部地区能耗和碳排放的基数小,但对收入变动的反应敏感。南北方向的固定效应则主要反映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北方省区气候寒冷引起了较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大力调整用能结构,在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实施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静 《未来与发展》2014,(7):105-108
本文以存在梯度区域发展差异的江苏省2000-2012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经济增长、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及农业税改革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各因素对江苏省区域城乡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性,除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分配呈现倒“U”型特征的共性外,不同区域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及农业税改革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较为复杂的关系。文章最后对差异性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解释。  相似文献   

15.
改进BP算法的辽宁省人均GDP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人均GDP时间序列具有复杂和非线性的特征,传统预测方法在预测分析时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误差.运用Matlab软件采用不同的改进BP算法来建立和训练网络预测模型,以观测不同算法的精度和有效性;最后运用预测模型对辽宁省人均GDP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人均GDP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阐明当前我国城市人均GDP水平差异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结论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均GDP水平差异很大,资本投入是影响城市人均GDP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外资只对东部和大中城市有明显影响。人口规模与城市人均GDP之间关系不大,在大城市组甚至呈负相关。分析表明转变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非常迫切,片面“做大”城市规模对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1995年来江苏省县域尺度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格局,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和定性分析探讨了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县域人均粮食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趋势增强,全省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洪泽湖流域、里下河地区和沿海农业区中部得到加强,而逐渐从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退出;县域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空间差异化特征;县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是耕地非农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产生区域差异,进而导致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政策导向对该地域格局变化也有重要影响,农业自然地理条件对粮食生产布局的决定性作用已有所减弱。在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比较优势利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驱动力对粮食生产布局产生着日益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庄宇  管述学 《情报杂志》2007,26(2):105-106,110
运用自回归模型和SPSS软件从专利申请受理量、授权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四个指标中选出授权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个统计变量,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模型计算结果可知两者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授权量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3%;模型不仅通过了一阶自相关性检验,有效解决了一阶自相关性问题,而且可有效预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始终在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居民的财富不断积累,使得我国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同样导致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本文通过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计算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基尼系数,阐述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