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业俭 《今日教育》2008,(10):42-43
广大教师需要一种言简意赅、“过目不忘”或“过耳不忘”的好课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实…‘事”“求”“是”四个字便是老师们急需的好课标准。 实,就是朴实、扎实、真实的意思。朴实就是纯朴无华,要走出过分追求形式与“方法”的误区,用科学与文化本身的魅力去照耀课堂,去吸引学生;扎实就是结实有分量的意思,就是要挤干水分,要尽可能地提供“干货”(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新闻宣传“规定动作”不能犯忌和失手 ,“自选动作”可在求新、求变、求鲜、求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规、实、新”三个字上狠下功夫,取得了成效.“规”是指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整体规划,强化规范;“实”是指注重程序,强化落实;“新”是指推进改革,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4.
老子论“有”,“有”的内容总是要靠“名”来指称,但这种“名”不表达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在“有”的层面上否定“名”的固滞和分化,这一否定过程就不是一种走向非真实之途,而恰恰是向“无”的回归之旅。“有”与“无”都发生在同样一个层面上,在“有”的层面上言“道”,“道”也就是这一层面上的通畅之途。  相似文献   

5.
就像硬币的两个面一样,课堂教学也有“活”与“实”两个方面。“活”与“实”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形式的“活”,也要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实”;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课堂气氛的“活”,也要兼顾课堂的高效,做到教学效果的“实”。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切不可把缜密探讨的一堂课演成一幕闹剧。这就要求教师兼顾“活”与“实”,要求教师在把握活跃的课堂气氛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到有“活”有“实”,活而不乱,动而有序。  相似文献   

6.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8.
重“徵”求“验”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批评方法之一 ,刘勰重“徵”求“验”的做法有二 :一是以具体验证、例证具体 ,在“文之枢纽”诸篇中是这样做的 ,如以自然现象验证人文现象 ,以经书验证其他作品等 ;二是以具体验证理论 ,在文体论中 ,以圣人文辞验证诸文体源出五经 ,在创作论与批评论中 ,以作家、文论家、圣人文辞、前辈作家、自然现象、事物本身等验证他提出的理论。如此两方面的结合 ,完成了其重“徵”求“验”批评方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吕水庚 《江苏教育》2011,(12):55-55
风筝,有线牵着才能飞得高远?:人.在竞争的社会中求自由,求发展,不也需要“线”的约束吗?由此我联想到学校管理的“规范”与“自由”。管理的“规范”讲求控制和约束,是单一的、单向的:管理的“自由”讲究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具有灵活性。学校管理必须刚柔相济,在“自由”与“规范”中行走。  相似文献   

10.
我以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有“博”、“活”、“情”、“实”四个要素。一、“博”。指教师的讲解要有广度和深度。它以教师本身的学识和修养为基础,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上。作为学生引领者的教师,首先应有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教师的学养越高,引领学生所达到的境界越高。我们常说,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要想增强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有效性,必须千方百计在“实”与“活”这两个字上下工夫,让“实”与“活”有机统一起来。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  相似文献   

13.
《广西教育》2005,(3B):14-14
郑航在《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当前,我们的课程改革中存在着“教改秀”现象,值得警惕:一、追求“宏大叙事”。无论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设想,还是专题性的教学改革项目,大都是求大、求全,动辄冠以“整体改革”、“系统方案”,“主体性教育”、“和谐发展教育”、“创新教育”等更是被频繁征引为改革旗号。二、为求特色而标新立异。  相似文献   

14.
“案”和“桌”两类家具,在长期使用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很多方面相同相似,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家具的名异实同。其实,它们在形制、功能、文化蕴含等方面既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又有比较明确的界域。  相似文献   

15.
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生动、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及时、合理评价学生,追"活"求"实",就能赢在课堂。  相似文献   

16.
王喜红 《青海教育》2010,(12):28-28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以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学习者采取多维变式、立体多样的学习方法。多维变式、立体多样并非只追求学习方法的“灵活多变”,古人有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英语学习必然做到“死记”与“活学”相结合,才能达到由“懂”到“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我校致力于基础教育“基础性”的回归,开展了“培育优质学生群体”的课题研究。学校始终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学生发展上,特别是在学科教学上狠抓“实”与“活”。所谓“实”,指教学体现务实的态度,扎实的教风,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从而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谓“活”,指教学要目中有“人”,教学理念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有许多含有相同语素、在意义上对称的词语.如“男人”和“女人”、“好人”和“坏人”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意义上并不完全对称的词语,如“新房”和“旧房”、“大人”和“小人”等。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学》2005年第6期上发表了马执斌先生的《树立新的历史教材观是当务之急》。文中,马先生对课程标准的由来,叶圣陶对“课程标准”的看法,以及正义原则的“永恒”性等进行了“顾名思义、循名责实”的阐发,并作为进一步推论的重要依据。“顾名思义”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想”出来的,“循名责实”是以未知为前提,“求”出来的,两者本不是一个意思。笔者也借用这两个词汇,求证马先生的立论,与马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20.
“求”有其复杂的多层面的主体、客体、中介的静态结构.有其动机、目标、方略、计划、调控的动态结构。“求”的诸要素、诸环节构成有机系统,呈现对立中依存、离散中整合、无序中有序、封闭中开放等系统特征。把握“求”的构成及其特征是自觉驾驭和调控“求”的重要依据,是自觉追求的理性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