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逊 《中国德育》2006,1(11):45-46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孔子毕生致力于教育。他在回答“为什么不去为政”时说,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影响到政治上去,本身就是为政。他把道德教化当作治国的手段和国家的重要职能,这是他对教育本质的根本看法。他认为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文化活动,而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国家治乱的根本大事;治国不能单纯依靠强力管制,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素质,使百姓“有耻且格”。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注释简明扼要 ,对教学很有帮助。然而白璧微瑕亦复难免 :或不符合文情语境 ,或不符合语言规律 ,或不符合逻辑事理。兹举数例以献疑 ,亦以就教于方家。1、《晏子使楚》 :“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 ?’曰 :‘坐盗。’”又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第三册注释 :“王曰 :‘何为者也 ?’ :您就问 ,‘干什么的 ?’”又“缚者曷为者也”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曷 ,同‘何’。”按 :仅从语法上分析 ,把“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似不为错 ,但问话是…  相似文献   

3.
先秦“敬”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解题“敬德”一语在《周书》中习见。如《召诰》:“王其疾敬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无逸》:“则皇自敬德”等等。前辈学者对“敬德”也曾多所论及,但其重点,则往往多放在“德”上,研究周人提出的“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殷人不讲“德”而周人非常重视“德”,这一点是殷周在意识形态上的重大区别。本文所论敬德,重点则放在“敬”字上,研究“敬”作为一个道德概念究竟有怎样的内涵?周人这种“敬”的观念,究  相似文献   

4.
全展同志认为《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中两“而”字不表示转折,而表示假设,译作“如果”(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期)。我们不同意这个意见,理由有二。 (一)“而”字表示假设这个用法古人的确早有论断。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而犹如也,”又:“而犹若也。”近人杨树达《词诠》卷十亦谓:“而,假设连词,用同如。”这个结论是根据异文、互文资料总结出来的。如:  相似文献   

5.
《祭十二郎文》文中“,其”字先后出现了33次,既可作代词、副词,又可作连词、助词,几乎涵盖了“其”字的所有用法,文章成了能体现“其”字用法的集大成者。具体情况如下:⒈作代词,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2)第三  相似文献   

6.
在文言文里,“所”字常常用如下列加点各结构的成分:《荀子·劝学》:“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史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淮阴侯列传》:“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孟子·滕文公上》:“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这种“所”字属于代词吗? 马建忠以来,我们的语法学家多认为它是代词。其中为我们熟悉的说法有两种,都说它是指示代词,但是比之于“兹”“斯”“是”“此”等,又有它的特殊之处。分别开来看,一种说法,拿“所 动 名”结构为例,例如“召所从食漂母”,说是如果“从”字前面不  相似文献   

7.
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五篇《释情貌》引《汉将王陵变》“合惧马门(门曷)地开来,放出大军”,云:“(门曷)字见于《说文》,解为门声。《广韵》入声十五鎋韵:‘(门曷),乙鎋切,门扇声。’从来注《说文》的人只能引韩愈《征蜀联句》‘抉门呀拗(门曷)’,此外更无所见,似乎是韩愈好奇,搜用已死的僻字;有了变文,就可以证明这字还活在当时的口语中。”有鉴于此,本文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取数据统计的方法从语法角度对《老乞大谚解》一书中“的”字的用法进行归纳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与现代汉语大致一样,“的”有两种主要用法:助词、语气词。在《老乞大谚解》中,“的”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有第三种特殊用法:补足音节。本文对这三种用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课文《祭十二郎文》中,一共使用了34个“其”字。引导学生揣摩、比较这些“其”在课文中的用法,对于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掌握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大有好处。该文中“其”的用法可以分为七种类型,下面分类予以解说。  相似文献   

10.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1.
《祭十二郎》中,“其”字先后出现了33次,既可作代词、副词,又可作连词、助词,几乎涵盖了“其”字的所有用法,章成了能体现“其”字用法的集大成。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十二、先其所爱,微与之期。(《孙子·九地》)注释:微,伺探。 译文:首先夺取其战略要地,伺机与敌决战。(第56、57页)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一语,旧说各不相同,未知孰是。句中“微”字若作“伺探”解,依《注译》一书的注释体例,应指出“微”是“(?)”字之借。《说文》云:“(?)”,司也。从见,微声。”段玉裁注:“司者,今之伺字。许书无伺。司下当有视字。《广韵》曰:‘(?),伺视也.’于从微取意。(?)同(?)。”  相似文献   

13.
《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云;“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对于这些出现在上古典籍中的“有”字,人们已经提出过多种解释,例如: 1、宋邢(日丙)疏《论语·泰伯》篇云:“外传称禹氏曰有夏,则如舜氏曰有虞,颛顼以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肃云:‘虞,地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子虞’。”刘琪《助字辨略》据此而释“有”为“抚有”之义。 2、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马建忠《马氏文通》沿用此说。 3、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云:“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其中的“疏”字,课本注释为“疏远”。《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第4条录入一种说法,认为“自疏”应断入上句,“疏”作“疏忽”解。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虽然在《屈原列传》中,“疏”字也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字是使用率颇高的一个字。它一般作结构助词,读音为“de”。归纳起来有八种用法: 1.用在定语的后面(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他的书;美丽的花园。2.用来造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送报的;跑的跑,跳的跳。3.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  相似文献   

16.
徐浩与襄阳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剡县(今属浙江省)人。少举明经,工草书、隶书,以文学为张说所器重,荐为丽正殿校理,三迁为右拾遗。肃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时天下事殷,诏令多出于徐浩之手。属辞赡给,又工楷、隶,肃宗悦其能,加兼尚书右丞。玄宗传位诰册,皆徐浩所书。忝两宫文翰,宠遇罕与为比。代宗时,历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赠太子少师。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人们形容他的书法是:“怒猊抉石,渴骥奔泉”。著有《书谱》一卷,《古迹记》一卷。今传其隶书有《嵩阳观碑》,真书有《不空和尚碑》,墨迹有《朱巨川告》,新旧唐书有传。  相似文献   

17.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一课,论述了文言里的被动句式,常用介同“于”来表示;也常在动词前面用“受”或者“见”.接着有这样一段话:“必须注意,‘见’还有另一种用法.‘冀君实或见恕也’,“见”用在别人(君实)的行为(恕)前面,只起表示客气的作用,这就不是被动的用法(着重号是笔者所加).”无疑,“冀君实或见恕也”句里这个“见”字的用法,不是被动用法;然而是否“只起表示客气的作用”呢?我认为,这个  相似文献   

18.
春水生二绝句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或谓此二句甚奇。“无钱”二字为横插,更追进一层(《文学遗产》第十二期)。 按:“无钱即买”,义不可通。“即”字当为“那”字之形误。《城西陂泛舟》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那买”与“那送”同一用法。以“无钱”为横插者,不知字误而强说也。 戏为六绝句之三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仇注:似此龙文虎脊,皆足供王者之用,若尔曹薄劣之材,试之长途,当自蹶耳。  相似文献   

19.
苏洵《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互”字的意义和用法是什么,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说法:高中语文第三册注说是“交互”,周霁说是“都”,尹君说是“递相”。这三种说法中,以“交互”说影响最广,“都”说最新,且有较详细的论证说明,故亦很有一辨之必要。近几年来,笔者为了探求这“六国互丧”中“互”字的确切解释,曾查了阅大量古书,收集了不少例句,发现唐颜师古注释《汉书》常用“互”来训“更”,经过一番比较和考察之后,我们确信古代汉语的副词“互”和“更”是一组同义词,从而使我们对副词“互”字的意义和用法有了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在该书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论语&;#183;为政》之十二)的通才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