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深刻孤蚀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一个亘古常新的母题,无论是削发为僧、遁于山林的隐士;还是长歌当哭、戏笑人生的狂怪者;或是在人生舞台自由自在、安逸逍遥的社会宠儿;抑或是邹费苦心、日理万机为救国家人民出水深火热的人民公仆,他们都有一颗孤独的心。深刻孤蚀是书法大师生成的必备条件;正是因为深刻孤独的匮乏才使当代国书法走向了衰落和危机。  相似文献   

2.
文学和孤独的关系血浓于水。对于一个真正追求真、善、美理想的人生的人来说,孤独使他更加深刻,是更加明智地体验美好的人生的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文学作品时既关注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也重视文学对人生的教育意义。与“孤独”有关的课文不胜枚举。当感受孤独,并因此而烦恼时,别忘记用心体会语文教材中众多的浸染了“孤独”色彩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孤独便是人生厄运的一种,而孤独又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孤独人生就失去了深度和质量。孤独可以给人以空间,让人更好的思索这个世界以及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深刻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在孤独中完善美丽人格。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哲学发现了孤独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于是孤独便成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人生和创作是其注脚。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其深刻而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临街的窗户》揭示了卡夫卡真实的人生境遇,反映了卡夫卡寻找心灵家园的失落感、孤独的人生体验以及在人生追求与孤独体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矛盾性,这正是卡夫卡主要代表作中常见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6.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看来,拉丁美洲的孤独情结首先在于人们不懂爱情。因为孤独而追求爱情,因为不懂爱情而更加孤独,这是凭着本能欲望生存,并且下意识地锁闭自己的拉美人的一种精神怪圈。对拉丁美洲孤独情绪有着深刻体验的作者试图把爱情当成医治人生孤独和苦难的药方。他对爱情和孤独这两种生命最基本质素及其辩证关系的探索,是《百年孤独》生命启示录般的内容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7.
由于理想破灭,无所作为;群疑当道,故交疏远;水土不服,命运多舛;骨肉凋零,战友亡故;健康恶化,没有子息,柳宗元贬永期间的心态可用“千万孤独”来形容。在柳宗元的诗文创作里,孤独心态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包括孤高、孤冷、孤囚、孤荒、孤傲等。由于孤独,柳宗元关于宇宙、政治、历史、人生等问题思考也显得深刻而富有个性。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深刻的寂寞和孤独,这在《彷徨》和《野草》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本文联系其人生经历解读这两部作品,发现作者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叠合自己,把人生的种种寂寞和孤独放入作品中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9.
卞之琳的诗歌中表现出浓郁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更是对人生智性思考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美学价值。诗人认为时间上难以留住美好事物和碌碌无为是造成人类孤独的主观原因,空间上的相对隔绝使人们互不理解是使人类孤独的外在因素。而诗人逃避感情的抒写原则是其诗歌充满孤独意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入燕京大学执教是顾随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而在这次转折中起关键作用的便是沈尹默。沈尹默不仅帮助顾随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和书法创作。  相似文献   

11.
米芾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其书法和书论对后世影响深远。米芾一生的艺术追求与他自然率真的个性非常吻合。因此,当我们研究米芾的书法艺术时,可以从其个性特征中挖掘出一些深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蒋冰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位卓有成就的青年书法家。他的书法创作呈现出一种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绝的气质风韵,具有极强的艺术审美价值。这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的创作理念、强烈的情感流露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他的作品给当下书坛带来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清新气息。  相似文献   

13.
清代学者许裢精通法学、文学、医学,一生著述、刻书颇丰,编著有《洗冤录详义》、《刑部比照加减成案》、《六朝文絮》等。许裢的刻书以实用书籍居多,刊刻精美,是一代刻书大家。这些著述和刻本都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联主席》是石家庄鹿泉市文联主席康志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对当下现实进行了力透纸背的剖析,塑造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担当的文联主席,一个为了写出好的作品甘于忍受清贫、耐得住寂寞,在困境中依然为发掘民族文化而默默奉献的作家形象。小说的主题内涵深厚,艺术表达风格清新,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有着丰富的内涵,它的每一笔一画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诸如造字当时的文化思潮,社会发展状况、经济活动等。汉字也是世界上最稳定的文字体系,历经数千年仍在现实中被广泛使用并不断发扬光大,经过历代书法家的努力,汉字书法已成为高尚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集学者、词人、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于一身的顾随,终身尽瘁于教学工作。顾随是从山东开始教师生涯的,并在青岛奠定了终身从教的信念,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顾随的教学艺术源于他丰博的文化根基、悲天悯人的性格和甘于寂寞的情怀。顾门弟子将顾随正直诗人、深邃学者、出色的哲人巨匠形象烘托于世,展示出中国教育界为师者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刘绍军的《黑草屋》以醒世者的孤独与超越,表达了灵魂安顿的主旋律,这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尤其难能可贵。《黑草屋》以其感发力与思致力的统一形成特有的美学品质,既具备感性的生动性,又不乏思辨的深邃性;既直面日常生活,又不乏文化蕴含。其与情感内涵相适应,在艺术上表现出对中国诗歌传统自觉的借鉴与突破。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sense of coherence and loneliness of 19 children aged 12-14 years with severe to profound hearing loss. These feeling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 with speech intelligibility (SI) were examined in 2 settings: in special classes within regular schools (group inclusion) or individuals integrated into regular classes (individual inclusion). Two self-report measures (Loneliness Questionnaire and Sense of Coherence Scale) and one SI measure were utilized. Results indica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ense of coherence and loneliness scores of children in the 2 settings. Children in group inclusion received a significantly lower average SI score than did children who were in individual inclusio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SI and loneliness and coherence in each educational setting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 among these measures for the children in the group inclusion, where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did emerge for the children who were in individual inclusion. The stud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good SI not only for basic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s a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child's social and emotional feelings. In selecting a school setting, it is important to look beyond academic factors and not to ignore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f SI on the child's well being in school.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尽管情节简单,但美学意义深刻。它以小见大,用简洁的词语和简短的对话,描绘出生活在虚无中的现代人的孤寂无助,使读者在细读之后,在悲凉的情绪体验中不断反思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从而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领略作品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孤独感都被认为与过度使用互联网有关联,对此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大量研究.文章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互联网使用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首先介绍了孤独感的定义,其次梳理了该领域研究中提出的两种相反假设即互联网使用引起孤独感、孤独者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以及双向关系的可能性;然后探讨了影响二者之间关系的因素:人格及网络服务;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应重视羞怯、依恋、自尊等人格变量及家庭功能、人际信任等因素对互联网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