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梅 《辽宁教育》2010,(7):31-3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强大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吸引着众多的学生,他们可以从网上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乐趣,但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也对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如何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使得今天的学生们也成为网 上一代,网络给予学校德育的影响也呈现出一种主动 的、强劲的态势。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它为学校德育 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可以直接成为德育的 手段和内容;从消极的方面来讲,网上不健康内容的 传播及网络欺诈、网络犯罪等行为,又使之成为学校 德育的绊脚石。网上道德的失范,正影响着学生的灵 魂与行为。我校充分发挥了“学校———社会———家 庭”三个教育机构的合力作用,做了网络时代的学校 德育工作。 1.规范社会网络行为是基础 针对网络文化的视野以及网络的日趋开放和商 业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互联网+"战略深入实施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实践"互联网+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由于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对网络文化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首先分析了网络文化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做好网络文化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为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网络作为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一把“双刃剑”,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对新生事物历来敏感的高等学校受其影响日盛。特别是网络文化的消极因素对学校主文化的消解及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的负面影响,迫切要求学校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占领网络领域思想教育的新阵地。如何借助互联网,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一些低俗文化也利用网络在网上到处流传,使得网民的精神生活受到污染。人的思想品德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网络低俗文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认知、思想品德情感、思想品德信念、思想品德意志以及思想品德行为。我们应当从青少年本身以及客观方面来遏制网络低俗文化队青少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徽州文化资料学术价值高、内容丰富并具有不可再生性,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在已建立单机版徽州文书特色数据库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图书馆徽州文化资料特色的网络数据库,以分级开放的方式,实现本地查询、网上阅读、网络传递等功能,为学校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7.
学校网络思想教育是指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利用网络技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养成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网络和思想教育的联姻,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一种现代方式。网络思想教育模式主要有五种类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梁其劳 《考试周刊》2014,(90):166-167
民族文化公益活动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新型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应渗透于学校素质教育之中。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倡导教师、学生开展民族文化公益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发展,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创设丰富的体验情境,以思想品德教育为根基,展开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深入研究民族文化公益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对指导德育教育体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何将校园信息化建设有效应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是一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总结出五个解决思路:(1)一切的改变都是从观念开始,校园信息化建设需得到决策层的重视和主导,以及教员职工的观念上的认同;(2)校园信息化建设要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日常管理相结合;(3)校园信息化建设要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效率,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平台,要让老师、家长和学生参与沟通的网络平台;(4)通过校园信息化建设对学校人力资源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培养;(5)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合适的硬件,更需要符合学校实际的“操作软件”.  相似文献   

10.
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大多数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从很大程度上来讲,超过了对于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在教师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本文就结合自己的一些工作时间来谈谈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何将其结合教育,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当下教育界重点的研究内容。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较深,在网络文化下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网络文化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王慧 《中国德育》2014,(3):10-12
21世纪初,公民教育在国际范围内得到重视。相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加凸显公民教育的相关内容。它强调做负责任的公民,新增加富有正义感内容,明确公共精神是学校公共生活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体现着学校所信奉和执行的文化价值体系。加强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开放教育内抓质量、外树品牌的内在要求。台州电大以三个保障为基础,充分发挥IPTV宽带电视、网络平台、实体校园文化活动映射平台三大载体的作用,努力丰富网上学习资源,在校园内外和网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具有开放教育"网络学习文化"特色的"远程文化"品牌。着重建设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网络学习文化、服务文化,提升"远程文化"品牌内涵。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稿)》明确指出,中学图书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校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教育生态理念的提出,使我们猛然感觉基础教育出现方向性问题是由于教育理念上存在缺失。新基础教育正是在教育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从根本上诠释了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校长治校,关键是要有好的理念,要用教育生态价值观的理念去领悟六个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问题:(1)学校的本质;(2)学校教育的价值;(3)学校文化建设;(4)学校教学最佳境界;(5)学校教师与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6)学校规模和设施的经营。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具有防身、健体、修身、娱乐等多种文化特征,其中武术的修身性文化特征又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相交融,更能积极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陈孝彬教授撰文指出 :互联网时代引出的教育新概念有 :(1 )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都是在动态环境下的主体创新活动 ;(2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仅要能把握动态的今天 ,更要适应不定的未来 ;(3)学校的基本建设就是信息化、网络化和学校组织的学习化。学校与学校的差别将是学习机制上的差别。传统的教育行政系统和学校组织由塔型的等级结构演变为扁平型的网络结构 ,学校组织将成为学习型组织。 (4)学校的发展不仅有几何空间的发展 ,还必须重视网络空间的发展。网络将给学校的发展提供各种机遇、项目、资…  相似文献   

18.
《考试》2008,(9)
随着网络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逐步普及,教育教学的观念、内容、手段、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使教学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充满生机。它具有一对一的互动功效,并可随机重复。网上丰富的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师生可以直接从网上共享信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留守孩子,农村未成年人教育新的担忧;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文化道德教育等设施缺乏;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筒单,教育效果堪忧;德智失衡.学校教育重心偏移等。为此,对农村学校来说要重视农村未成年人的德育;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自我教育;德育要贴近学生思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引导;积极开展网络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总趋势。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发展人的教育。它大致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体能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本文拟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一)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保证。然而,由于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比较抽象,简单的说教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