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拟作在《文选》中按风格相承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按文学影响则有效果明显和社会崇尚之别。其内部结构重声、突出,次第有序,并非僵化单调之消极反映。这种使拟作由感性到理性、由无序到有序、由无意到有意的整合过程,具有一定的总结性、示范性、时代性和进步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考《文选》所录中古时期河南籍作家及作品,可以看出汉魏南北朝时期此地文学发展变化的情况。大体而言,自东汉迁都洛阳以来,学术中心东移,加之"永嘉之乱"后,文人士大夫纷纷避乱江南,从客观上也促成此地文学的进一步繁荣。河南所在之地,自战国以来,就是学术和文化兴盛之地。《文选》所录河南籍作家共二十四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存较少的唐抄本,《文选集注》在《文选》研究中的地位较为重要,但当下并没有对其价值进行正确评估。通过与代表五臣单注本早期形态的三条家本的比勘发现,《文选集注》之编纂遵循以李善注为中心,以"多多益善"与"求同存异"为基本原则,对采用的诸本均进行了相应删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选》某些版本的原始样貌。故研究《文选》诸种版本的样貌特征及版本演变时,《文选集注》不是最佳的依据,绝对不能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4.
张海沙 《广东教育》2004,(11):54-55
一个时代主导性的人格追求及人格范式由诸多因素组成,而从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读书嗜好中可见出文人不同的理想人格,而且读书对理想人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人喜好《文选》,宋人嗜读《汉书》,唐宋文人在读书方面所表现的个人爱好的差异,彰显出唐宋两代文人不同的文化心理,造成了唐宋两代文风的异趣,从根本上而言,它表现出唐宋文人不同的人格追求.尝试论之。  相似文献   

5.
《艺文类聚》基本继承了《文选》"以类相分"的诗歌分类方式,但在诗歌类目的处理、诗歌类文体的排序、诗歌的立类选文等方面,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文选》的编辑宗旨是"选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便来学之省览"、"作为辨析文体、指导写作的范文"、"为宣传萧统的折衷派文艺政策服务"、"对前代文学进行全面总结"与"为满足疾病缠身的昭明太子的赏读需要"等说均似非《文选》的编辑宗旨。对《文选序》与《文选》进行综合考察的结果是,《文选》的编辑宗旨当只有一个,即为方便读者阅读与欣赏内容雅正、形式华美的作品。昭明太子酷爱文籍的生活情趣与南朝统治上层爱好文学风气的盛行,是《文选》得以编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末学者邹思明的<文选尤>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评点著作,其删削重编<文选>篇目和借评点以阐发义理,以及激赞才情、提倡个人体悟的读书方法等观点,均表现出鲜明的王学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8.
对《国语》一书成书以来流传、研究及版本情况作历时、线性概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释了有关《文选》学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回溯了萧统《文选》37种文体之一的“七”作为一种文体的历史及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其二,对《文选旁证》的作者作了考证,认为其作者为梁章钜。其三,评价了苏轼论《文选》的观点,认为苏轼的评论有其得失。得在指出了萧统的一些错误;失在他从个人喜好出发,未能对《文选》作客观的评论。  相似文献   

10.
王佳 《文教资料》2014,(4):8-10
本文通过对李善注《文选》(简称李注)引《尔雅》原文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李注引《尔雅》原文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所引文字与原文完全相同,二是与原文不尽相同。“不尽相同”是因为所引文字与《尔雅》有出入,这些出入有的仅是文字上有差异,对意义毫无影响,而有的则导致意义上的差异,使得李注的引文与今本《尔雅》有根本性的不同。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主要研究李注引《尔雅》与《尔雅》原文在字际关系(通假、同源、异体)方面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1.
南宋文人对<文选>的评价趋于客观,能正确认识该总集的文学价值,并主动在文学创作中借鉴<文选>作品的创作模式.这与当时江西诗派和四灵诗派等诗歌流派的文学主张密不可分.同时说明人们回归理性之后,能客观看待<文选>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郭宝军《宋代文选学研究》是一部极优秀的博士论文,颠覆了传统选学认为宋代文选学“衰落”、“平庸”的旧说,提出了宋代文选学“不平庸”的新结论,有大量材料为支撑,令人信服。论述全面,视野开阔,考证精当,多有创见。  相似文献   

13.
南宋后期朝政腐败导致士风萎靡,士人们在国亡之际分道扬镳,有坚持气节者、隐遁不仕者,也有热衷于谋求新朝官职者。在各自不同的选择中,各有各的坚守,各有各的无奈。他们的创作既是士人心态的缩影,又是时代陵谷变迁的折射。  相似文献   

14.
哀伤主题在《文选》中占有相当比重。哀伤之情普遍进入汉末至六朝文学,既为这一阶段特定的社会历史状况所决定,又与作者审美与取材趣尚相关。这一主题的表现具有时代特色与阶段性区别,从一个侧面昭示了文人精神风貌的变化,折射出文学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宋代文字狱成因主要包括集权专制对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控制、党争需要以及因违书而起狱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晋代王羲之撰写,其文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其书法亦具极高艺术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此名噪一时之作品,《文选》竟未选录。自宋以来,文人多臆测,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17.
《选》李善注和胡克家《考异》堪称《选》双璧,然日藏唐钞《<选>集注》问世,发现正、注与《考异》多有失当之处,于是逐句校勘,得校议260余条,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宋代文祸的大致情况,重点探讨宋代文学家庭与文祸的复杂关系。认为较为宽松的环境是文学家庭兴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闽南与潮汕地势相连,属于同一个大的自然地理区域和人文地理区域,但宋代以前闽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潮汕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此,当宋代闽南人多地少矛盾加剧时,潮汕很自然成为闽南对外移民的首选之地.加之大量闽南士人宦游潮汕,闽南的方言、风俗、学术、文化也随之在潮汕地区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移殖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清儒朱珔《文选集释》一书成于道光年间,搜罗宏富,对《文选》之《选》文、《选》注多所补正,实为整理《文选》必不可少之资料惜其鲜有专门研究之作,本文通过对《集释》一书体例与内容的分析,认为其无论是在《选》学史上还是在注释学的发展上都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