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官制辞典》将东、西八作司误认为是两司,造成诸多不妥之处。东、西八作司设置于宋初,同属于八作司一司管辖。街道司最早设置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景德四年(1007)又将东西八作司和街道司并为东西八作司一司。天圣元年(1023)将东西八作司一司复分为东西八作司和街道司两司。街道司自设立至嘉祐三年(1058),隶属于三司河渠司,从嘉祐三年(1058)至绍兴十年(1140),街道司隶属于都水监,其后被废除。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不同意两级说和“中枢、路、州县”的三级说。路是宋代地方行政的最高级,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三司并立”是路级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具有行政组织性质,不同意“三司长吏都是‘监察官’和‘使臣,的性质”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熙宁初年,王安石通过制置三司条例司的设置,为其变法完成了权力转移和人事过渡。章通过对条例司的设置缘由、职能、其内部机构设置及其他机构的交叉冲突的探讨,提出条例司堪称“经济计划季员会”。它的设置,是王安石理财的突破口,并形成与三司分庭抗礼的新的财权系统,对王安石变法和宋代官制变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代财经监督机制主要特点蝇一方面的高度集权中央,皇帝独揽大权;另一方面多重监督,互相制约,复杂多变。中央财经监督机构改制前主要由三司及其下属三部勾院、都磨勘司、专勾司、都凭由司等负责;改帽后撤销三司,其财经监督职能大转归户部、比部和专勾司。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始终兼有财经监督职能。地方财经监督机构大致一直保持监司、守俯和县令亟逐级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宋代提点刑狱司的设置、组成、职能、考课监督和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该司对巩固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厢坊制的确立,使各项公共事务的政府管理职能得以加强。在中央工部所属都水监下,设置了街道司、河渠司、沟河司等机构,与各级地方官府共同管理着所在城市的水陆交通。在东京开封府,就体现在对城市街道,居民饮水、沟渠排水,以及城市环境和各种肉食资源的维护与管理上。  相似文献   

7.
苏轼究竟何时开始写词,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定论。本从苏轼经历、词作内容等诸方面考证和分析了《一斛珠》等三首苏词的创作时间,确认《一斛珠》作于嘉祐元年闰三月,《竹枝歌)九章作于嘉祐四年十月,《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作于嘉祐四年十一月;从而得出了苏轼写词始于宋仁宗嘉祐初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包公,名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从宋代至今,在中国老百姓中可谓妇孺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李嘉祐是大历诗人之一,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选录了其八首诗歌,王夫之也称其为"中唐第一佳手"。可见,李嘉祐的诗作是很受推崇的。然而,这位诗人并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当前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因此,李嘉祐的诗歌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高仲武认为李嘉祐诗歌"涉于齐梁,绮靡婉丽",但高仲武的评价,有以偏概全之嫌。其次,高仲武认为李嘉祐"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因为吴、何二人是齐梁山水诗的杰出代表,对此,将李嘉祐诗歌与吴、何二人诗歌进行对比研究,来探究齐梁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大历诗人的影响,以及李嘉祐诗歌之新变。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李嘉祐是大历诗人之一,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选录了其八首诗歌,王夫之也称其为"中唐第一佳手"。可见,李嘉祐的诗作是很受推崇的。然而,这位诗人并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当前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因此,李嘉祐的诗歌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高仲武认为李嘉祐诗歌"涉于齐梁,绮靡婉丽",但高仲武的评价,有以偏概全之嫌。其次,高仲武认为李嘉祐"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因为吴、何二人是齐梁山水诗的杰出代表,对此,将李嘉祐诗歌与吴、何二人诗歌进行对比研究,来探究齐梁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大历诗人的影响,以及李嘉祐诗歌之新变。  相似文献   

11.
一辽东的建置、开发明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辽东,东起鸭绿江,西抵山海关,南至旅顺口,北达开原,包括现在辽宁西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明朝建立以后,继元朝的统治,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辽都卫,六年置辽阳府县,八年改辽东都指挥使司,二十年革所属州县,置定辽中等二十五卫,永乐七年(1409年)又置安乐、自在二州,隶山东布政使司。明朝的地方政权机构,布政使司以下是府州县,独辽东属山东布政使司,不设置府县,专以辽东都指挥使司领卫二十五、州二。都司卫所是明朝的军事组织,都指挥使司是地方上的最高军政机关,掌握一地的军政屯田事宜。辽东地区不设置府县,专以都  相似文献   

12.
提要卷69、页611:宋单锷撰。锷字季隐,宜兴人,嘉祐四年进士,欧阳修知举时所取士也。按:欧阳修知贡举在嘉二年,嘉祐四年知贡举者为胡宿。(《宋会要稿》选举1之11)考《咸淳毗陵志》卷11,唯载其兄单锡登嘉祐二年进士,提要误植于单锷头上,故有此误。又《天下郡国利病书》第5册,引《单氏家乘》,称其‘登嘉祐五年进士”,按嘉祐四年、六年试进士,五年未试,此说有误。苏拭《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称其为进士,而慕容彦逢《文堂集》卷15为其作墓志,称其兄“锡中进士”,“君与弟镇又皆老于场屋”,可见他是屡试不第的失…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变法之后,保甲成为对宋朝乡村基层社会进行控制的主要组织形式。保甲不仅承担了缉捕盗贼、控制民户等职责,而且逐步走向了职役化的道路,成为宋代地方职役的主要承担者。募役法实行后被废除的职役负担,再次压在了广大劳动群众身上。  相似文献   

14.
宋代贡士庄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贡士庄是宋代专门为科举考生而筹资设立的教育经费组织.宋代贡士庄具有明显的教育公益基金属性,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四川一带.贡士庄的资产来源主要有官府财政拨款设立、官员改拨教育田产或废寺田产设立以及官员、士绅捐资设立三种类型.贡士庄的管理则有儒学管理、官衙管理、士绅管理的形式.资料记载表明,宋代贡士庄有较为明确的管理章程.元代初年,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宋代贡士庄多被政府籍没或改作书院田产.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1):159-160
<正>北宋与辽对峙时期,每年向辽国派遣使臣,这些宋朝遣往辽国的使臣既是外交群体,同时也是传播中原文化的媒介。在宋辽100多年的外交活动中,从维护宋辽和平关系这个角度看,使臣的活动和作用应当受到我们的肯定和重视。另外对于宋朝断代史的研究来说,"遣辽使臣"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关系到宋辽关系、宋代官制、礼仪制度、社会风俗、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个课题具有可续性、延展性、可塑性。2016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王  相似文献   

16.
韦州古城     
韦州古城,在同心县东北八十五公里。这里青龙山耸其东,大螺山峙其西,两山相对,中间一片平滩地。由此而南,经下马关、豫旺可达固原;北过太阳山,经惠安堡直抵灵州;西穿大小螺山的连脉处,进入葫芦河川,即可南通关中,北达塞外。所以,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在古代曾是一处军事要冲,冲向为兵家视为要塞。韦州现有两座古城址,东西座落,仅一墙之隔。东面一城,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巡抚王珣所奏筑,“周迥四里三分,池阔二丈,深七尺”①。西边一城,“西夏置韦州于此,又为静塞军”②。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改“韦州监军司为祥祜军”③。俗称西城为“老城”,东城为“新城”。  相似文献   

17.
兖州市兴隆寺塔地宫出土的宋嘉祐八年"安葬舍利"碑文中提及了龙兴寺、精妙寺和重光寺三个寺名以及三十余个院名。这些寺、院之间是什么关系,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然而,这涉及到该寺塔的修建究竟是一种基本上局限于宋代龙兴寺一所寺院及其分院的单独行为,还是一种较为广泛地动员和求得了当时兖州佛教界支持的教界集体行为以及部分施主支持的社会行为。经辨析考证,除了少数"院"为宋代兖州龙兴寺的下属"分院"外,绝大部分"院"应该是独立的佛教寺院,它们与龙兴寺之间并无隶属关系。规模宏大雄伟之宋代兖州龙兴寺塔,正是在宋代兖州各佛教寺院僧众以及诸多社会信众的助缘之下修建成功。  相似文献   

18.
《大观圣作之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其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宋代徽宗皇帝给当时学子们制定的"八行八刑"十六条行为准则,所以,《大观碑》又被称为《御制学校八行八刑碑》,它反映了宋代的皇权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古代袁州,即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作为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始于隋代开皇十一年(591)于今宜春市设袁州,大业三年(607)更名为宜春郡。唐代武德四年(621)复名为袁州,天宝元年(742)复名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又复名为袁州。五代十国时期,袁州的行政设置没有变更,先后属于杨吴和南唐。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两宋时期,袁州的辖县先后增加万载和分宜两县,后新喻被划出。元代设录事司,升萍乡为州。明代废除录事司,降萍乡州为县。清代袁州的行政设置没有发生变化。1912年裁府留县,"袁州"作为地级行政单位的名称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0.
茶马司,顾名思义,是专门管理茶马事宜的机构,最早产生于宋代。宋代置有榷茶买马司,元朝以提举茶事兼理了马政,遂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明朝设置茶马司,旨在便利与番族即以藏族为主体的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互市。终明一代,蒙古北据给明朝边防造成了巨大威胁,出于抵御长于鞍马骑射的蒙古骑旅南下扰夺的需要,明朝统治者素重西北马政。明代西北边防所需官马,其途径主要是采取以茶易马的形式,也即是通常所说的茶马互市。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