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高中历史必修一为政治史模块,其中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史部分为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如何把握这部分内容呢?主要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侵华勾结国内反动势力逐步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面对列强侵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抗争与探索。列强侵华将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掌握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重点把握其中的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特别是它们发生的背景原因、强迫清政府签订  相似文献   

2.
段寒冰老师在《决定战争胜败的是性质还是实力?》(《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笔者不能苟同。笔者认为,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并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近代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而言,  相似文献   

3.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具有野蛮性,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又具有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使近代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相似文献   

4.
祝红德  张维 《历史学习》2001,(11):16-17
近代史上,日本先后两次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一次是甲午战争,另一次是全面侵华战争。将这两次侵略战争作一番比较,对于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主题 1 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主题提示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 ,中学历史教材在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介绍了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六次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当前 ,霸权主义、帝国主义仍然威胁着世界安全 ,区域性战争此起彼伏 ,世界并不安宁 ,争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吸取历史教训 ,认清帝国主义本质 ,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列强侵略和自身发展两种力量的作用下 ,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全面的、深刻的社会巨变 ,其中最大的变化也是最本质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具有野蛮性,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又具有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使近代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略,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处于上升阶段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捍卫主权、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1840—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时要注意从列强发动的几次侵华战争和几个重要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1937~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这场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获胜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它既是全民抗战的胜利,也是探索党派合作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11.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两次外国侵华战争期间?这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何不同?试从战争领导、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产生不同结局的原因,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文献   

9.
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中学历史教材在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介绍了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六次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当前,霸权主义、帝国主义仍然威胁着世界安全,区域性战争此起彼伏,世界并不安宁,争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吸取历史教训,认清帝国主义本质,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1894年到1937年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接连发动了两次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对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具有重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奠定了日本作为东亚军事、经济和政治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华扩张的野心;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格局,日本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甲午战争使日本在华势力恶性膨胀,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日本为摆脱困境,不惜铤而走险,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英语变体是世界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历时语言学来看,洋泾浜英语、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体系,三者之间互有影响和联系,相辅相成。中国英语绝不是制度化变体,而是一个行为变体和国际化变体。同时,中国英语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表达中国思想与理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日益受到重视的声音,中国人所说的英语必定带着中国文化的内涵走向世界。中国人也会面临更多用英语表达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问题。本文从福娃的英译名出发探讨了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日本、朝鲜、韩国及越南等地区历史上用汉文书写的文学作品,属于亚洲汉文学的整体范畴,是域外汉文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材料,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特有的课题.在诸多资料面临散佚灭绝危险的今天,加紧对其搜集整理,迫在眉睫.以韩国汉文小说写本释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为例,论证域外汉文学文献对于汉字汉语,特别是俗字研究,以及俗文学研究可提供的新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字面概念虽相同,但其来源、象征意义以及民族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龙”不管是翻译为dragon或the Chinese dragon都未能准确地表达中国龙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把Long或China Long作为“中国龙”的专有名词使用,以保持龙文化的理念和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贡献出智慧与力量。期-71J在“中国梦”语境下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解读“中国梦”、宣传“中国梦”、放飞“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以往关于中国英语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英语是中国英语使用者在交际中因为缺乏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语结构但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顺应汉语文化心理、思维方式、语言结构的结果.从顺应的角度探讨中国英语的形成原因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英语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及其为何能为英语母语者接受和理解,并达到交际目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英语"是英语的国别变体,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提升"中国英语"的认知是中国的英语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前提,而现行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本土文化几乎呈缺失状态。建议从政策导向、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三个层面构建适合"中国英语"发展的高校教学模式,顺应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是一个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词汇,一个寄托了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理想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多重解读和内涵。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既对以往的学术讨论有所借鉴,又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中国梦",回应了时代对于构建共同信仰的需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有的外国学者称中国是"饥荒的国度",中国学者曾经说,一部二十四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灾荒史,所以,不了解中国灾害史,就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灾害史最便捷、最能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在大学开设《中国灾害史》课程。  相似文献   

20.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的视角简要论析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动力,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要求,进而阐明了邓小平同志开辟的、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和平崛起既是中国之诺,也是亚洲之幸和人类之福;提出了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来推进和加快中国和平崛起的四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