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肩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命的驻外记者是新闻工作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驻外记者要积极学习,主动提高业务能力——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新闻报道的能力、外语能力、驻外适应能力,深入新闻报道一线,做好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与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4.
不知内情的人总认为驻外记者,尤其是新华社驻外记者,是一桩乐趣横生的美差。其实驻外记者是一件苦不堪言、且具有一定危险的差使。  相似文献   

5.
李建国 《今传媒》2011,(6):127-128
中国的重要通讯社和媒体都在境外设立了分社或记者站,大批驻外记者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承担着繁重的工作,随着国内受众对国际资讯全方位需求的逐渐增加,要求驻外记者成为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多功能复合型"记者。具体说来,驻外记者有三项基本任务要完成,一是采访发稿,二是调查研究,三是广交朋友。为完成这些任务,驻外记者须从多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7.
庄丽 《中国广播》2007,(2):38-40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驻外记者是国内媒体伸向境外的触角、他们的报道为国内公众了解、观察、分析、评论国际新闻事件提供了事实基础。调动驻外记者的力量组织报道,即与驻外记者约稿建国际新闻节目编辑的日常工作之一。约稿的成败、约稿的质量与驻外记者有关,也与编辑的约稿卷度、海通能力和策划水平很大关系。本文旨在从约稿态度,沟通和策划等环节谈谈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8.
9.
10.
驻外记者走南闯北,经常被人称为"有故事的人"。在多年的驻外报道工作中,有几次采访经历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日本震后采访记首次驻外在东京,2011年日本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泄漏事故。与地震相比,核辐射带来的后果更加让人担忧。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严重程度已经达到了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第7级的水平,即"大量核物质泄漏,造成广泛的健康和环境影响"。这一分级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2010,(6):59-59
水均益(1963年9月20日-),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 甘肃省兰州市人.1980年至1984年兰州大学外语系,英国语言与文学专业.1984年至1993年新华通讯社国际新闻编辑部,任编辑、记者.1989年至1991年新华社驻埃及中东总分社,任驻外记者.1993年至今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记者和主持人,<焦点访谈>主持人、记者、制片人,<国际观察>、<高端访问>、<环球视线>节目主持人等.  相似文献   

12.
林文 《视听界》2009,(3):97-99
我从2003年被中央电视台派往巴黎常驻,巳经经历了整整五年的驻外生涯。其间许多新闻事件的报道,都没有固定的模式,但都有其特殊的制作流程。  相似文献   

13.
14.
驻外记者远离大本营,长年在基层工作,采访写作主要靠自己去完成,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而,要当好驻外记者,最重要的是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和发现新闻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传播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的一部分,而驻外记者又是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驻外记者历史构成一种独特的政治叙事,从这种叙事角度既可以了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一隅,也可以窥探近代以来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还可以场景式地回顾中华民族觉醒和解放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17.
姚立 《中国传媒科技》2003,(3):13-13,25
<正> 说起驻外记者的酸甜苦辣,有一点令我感受颇深:那就是科技的发展使驻外记者的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发稿来说,如今的记者恐怕很难想象20年前国外记者站的工作状况了。笔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曾三次驻外工作,亲身经历了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18.
右仁 《新闻三昧》2004,(9):34-34
我国媒体日益走向世界,见多识广的老记们搞些可供国人学用的借鉴式报道,多好!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要讲政治意识.政策意识、大局意识.这是无庸置疑的。把握正确的报道导向是驻外记者的基本功。驻外记者常驻国外,与在国内最大的不同就是长期处于驻在国舆论或者西方舆论的包围之中.每天都要接受他们的灌输和熏陶。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受到当地官方和舆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它跑。这当然是很危险的。因此.驻外记者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脑子中必须时刻上紧“政治”这根弦,遇到问题时必须过一下脑子:我们中国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应该如何把握这个问题.掌握什么调子?  相似文献   

20.
1980年5月初,我飞越碧波万顷的南太平洋,来到被称为“南方大陆”的澳大利亚。这是我在澳大利亚四年半记者生活的开始。习惯于北半球生活的人,第一次越过赤道,进入气候和生态环境都很不相同的另一个半球时,不免有新奇和兴奋之感。应当说,在赴澳之前,我对这个国家了解不多。但是,当飞机飞临澳大利亚上空时,我立刻被机翼下出现的这个在地球上“年纪”最大、景色独特的南方大陆吸引了:黄褐色的大地,从白浪滚滚的太平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