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洪珏 《广西教育》2004,(10B):1-1
金风送爽,弹指间国庆佳节又来到了。回忆五十五年前,建国前夕,我的老师正在给我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前些时候,我给青年教师们讲传统教育文献,提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青年教师们跟我开玩笑说:现在都信息时代了,还要讲《三字经》吗?这是复古,还是怀旧?  相似文献   

2.
课堂写真一天课后,当我走进三年级教师办公室的时候,黄11老师向我埋怨道:“你看,《同步训练》中的 怎么24讲?”我反问她:你想怎么讲呢?”她严肃地说:都超出要求了,还有必要给学生们讲吗?”“是啊!在第一学段,学生只要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就可以了,像11 这样的题目确实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24但是这件事并没有结束,面对班上那些喜欢刨根问底的学生,我估摸着他们今天一定也会问这道题。于是,我为这道题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1.在调查活动中,暴露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展问题意识。2.在画图情境中,满足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77):23-24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系宋代王应麟所作,内容大多采用韵文,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它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中的"教之道,贵以专"是讲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导他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课业的选择要以精专为主。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教之道,贵以专"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这道题怎么做?”他拿过我的书问:“今天你们教到哪里?”我告诉了他。他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课文,很快讲出这道题该怎么做,还说了一句:“这些都是书上讲过的,要看书。”可我就没这个习惯,往往一拿起本子就是抄题目做作业。做作业时,感到某一点不能突破,便有些畏难。大概因为问问方便,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依赖思想,有些问题自己想也没想就急于问他。而  相似文献   

5.
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学术讨论会,亲聆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对教育工作的指示。他在会上宣读了几个中学生对当前教学、教育工作中搞灌注式表示不满的文章。这时,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说的那句广为流传的话:“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老把“教”或“讲” 当做了手段;而把“用不着教”或“用不着讲”当作目的。这对于把教学当成只是一股脑儿地“教”或“讲”,并且  相似文献   

6.
我想没有人会反对这句话:不论做什么事,有目标才能有动力。但家长们会说:“我天天跟孩子说必须出人头地!我的目标意识够强的了。”而老师们则会说:“我连期末考多少分数都给规定出来了,这目标还不明确吗?我的目标意识可谓强矣!”如此目标教育,在我看来是有问题的。这里讲的目标是家长和教师强加于孩子的“期望”,而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向往”。家长“望子成龙”的目标往往失之太远,而教师布置的考分指标又失之太近,孩子恰恰缺乏中期目标。家长设置的目标多数是一种“身份期待”(让孩子做“人上人”),孩子社会经验少,对此不会有多大兴趣;教…  相似文献   

7.
儒、道两家都重视“不言之教”。通过分析儒、道两家的典籍不难发现:从教学内容看,“不言之教”强调“道”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从教学方法看,“不言之教”强调“体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不言之教”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这一教育思想对于今天急功近利的教学现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对语文教学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好境界努力吗?”这段话为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指明了道路。怎样从“教”的此岸过渡到“不用教”的彼岸呢?——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探  相似文献   

9.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出的教学主张。在同一文中,叶老还对什么叫“用不着教”作解释说:“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叶老的这一论述,给语文教学提出了研究课题,指明了改革方向,展示了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0.
启发式教育     
语文课上,我教同学们如何体会词句的意思,在给他们讲什么是“奇迹”的时候,我举了个例子启发道:“假如一个人从十层楼上跳下来却一点儿事都没有,我们通常会说这是什么?”“这是幸运。”有学生这样理解,我不太满意,继续启发:“那么他又爬上十楼又跳下来,可还是毫发无伤,我们会认为这是什么?”“偶然。”学生还是不解其意。“如果他再次爬上去又跳下来呢……”“那绝对是犯贱,吃饱了没事干。”同学们开始起哄。“不,他习惯了。”嘟嘟最后总结。启发式教育@张静  相似文献   

11.
幼儿升入大班后 ,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是 :自己的孩子能写多少字 ?能做几道计算题 ?家长们填写“家园联系册”时 ,多半家长都要求老师多留一点作业 ,让孩子回家完成。而家长们所要求的这些作业 ,都是一些“死作业” ,如让孩子多抄几遍生词 ,多做几道算术题。这些“死作业”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讲 ,弊大于利。那么 ,幼儿园该留什么样的作业 ?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幼儿园教育不是小学教育的雏形 ,所以幼儿园不宜给幼儿布置一些“死作业”。时常有家长这样问我 :“我几乎每天都看见你们带着孩子游戏 ,为什么不给他们做做作业 ,写写字呢…  相似文献   

12.
一天,有个学生来到教研组,向老师借阅教学参考书。这引起了在场教师们的争论,有的主张借给他看,有的坚决反对,理由是,“教学参考书是专给教师们备课用的”。其实,这“理由”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把参考书借给你,到课堂上我讲什么?原来他的宝贝都在参考书里,教学内容都是从参考书里抄的。学生如果知道了这宝葫芦里的秘密,岂不有损教师的尊严?所以,教学参考书既是这些教师的法宝,也就成了字生的禁书。  相似文献   

13.
“卫星”系统的信息为什么能准确无误而又快速地传送呢?是因为“卫星”的位置是高于地球上的一切的。换个教学的角度,我们青年教师经验不足而热情似火,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站的角度不够高。那么如何做到能高瞻远瞩呢?青年教师应该给自己的教学也装上个卫星,时时站在高的角度,去吸收各种理论,把握教材,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备好学生,那样在课堂上才能顺利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而又怎样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呢?我认为,青年教师“教前功夫”必不可少,应该:博采众长,“汇”百家之识;研究学生,知学生之性;解读文本,“活”教材之用。一、博采众长,“汇…  相似文献   

14.
沈翔 《上海教育》2008,(19):58-58
回顾一年半的“伙伴合作”项目,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从中收益良多,教学、科研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科学教育,大学毕业后来到航华二中教的也正是科学,很希望能在科学这一学科教学上学有所用,教有所长。在之前的两年教学中,学校也给我找了师傅教我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但毕竟教的不是同一个学科,师傅也只能大致教我一些,对于一些学科特点很强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摸索。  相似文献   

15.
小朋友,上期我给你推荐的《三字经》佳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你记住了吗?当你或举书诵读,或闭目吟诵,陶醉在美妙的经文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时,你会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更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悄悄地雕琢着我们童稚的心灵!愿《三字经》陪伴你健康成长!一起来看看本期推荐给大家的有哪些精彩内容。主持人:小博士  相似文献   

16.
怎么也没想到给毕业班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竟然是关于爱情的。这是给学生的“三道金牌逼出来的课”。 那天上课讲实用文体书信的种类时提到了情书,女孩子们便不好意思地笑,我顺口就说:“笑什么?写情书本身是一件高雅的事,好的情书是真善美的集大成者。等一般书信、感谢信、倡议书的内容讲完了,若还有时间,我就给你们讲讲情书。”女孩子们笑着欢呼起来。 课很紧赶着上,关于情书的事早被我抛在脑后。 可是鲍雯来了,红着睑,垂着眼,站在面前:“陈老师,同学们再三催我来对你说,那次你自己说的要讲那个……不要忘记。”“我说要讲什么?”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是……就是那个……”“那个什么?”我还是不解。“就是上书信时。你说要给我们讲的那个……”“噢,讲情书?!”我恍然大悟,“同学们想让我讲情书?可书信  相似文献   

17.
一位青年教师正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当讲到“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时,一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道:“可以用吸管喝水,我们平时喝饮料都用吸管的。”“那时有吸管吗?”那位老师没好气地说。只见学生垂头丧气地低下了头,其他学生则发出了哄笑声。一位青年教师教学《美丽的丹顶鹤》,当读到“黄海之滨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时,一名小男孩插嘴道:“老师,丹顶鹤的第一故乡在哪里呢?”老师一时语塞,碍于有人听课便虚晃一枪:“这个问题下课再讨论吧。”小男孩只好怏怏地坐下,一节课也没再举手发言。课堂上,遭…  相似文献   

18.
<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Man on earth,Good at birth.The same nature,Varies on nurture.释义: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只是后天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才有了习性的差别。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With no education,There'd be aberration.To teach well,You deeply dwell.释义:如果从小不好好教  相似文献   

19.
常听许多老师说思想品德课难教,总听见“你跟他们讲半天大道理,他们也听不懂呀”诸如此类的抱怨。回想起自己教这门课的时候,似乎也有同感,不过有一回却是个例外。那是给四年级某班上《尊敬老人》这一课,课上我问了学生们几个问题:“你奶奶知道你爱吃什么吗?”“你爷爷知道你的生日吗?”“你姥姥知道  相似文献   

20.
我因为有别的会,不能来参加讨论,很遗憾。关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我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言里归纳为主要两点,一点是要认识语文是工具,一点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叶老讲语文教育,越到后来越强调这第二点。1962年叶老写了一首诗《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边有这么几句:“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1977年又应《人民教育》编辑部之请,写了一首论语文教育的诗,里边说:“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叶老又把这个道理归纳为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就是大家常常引用的“教是为了不教”。论起来,这“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不但适用于语文教学,也适用于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什么叫做教育?教育就是诱发学习者的积极的、主动的努力,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的一致意见。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填鸭式的教学法仍然占上风。我们不妨说,在教学问题上,可以有两种目的,适用两种方法,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越多越好。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