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文学史上以鬼为题材的作品也体系繁多、内容多样.其中,以小说类成果最多.但是关于内容为写鬼小说的称渭较多样和混杂.从文体上看,它与传统的"志怪"小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人一辈子不看一千部小说,活得太冤枉。一千部小说就是你的一千个世界。”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在课堂上对北大学生说过的一句话。读小说首先要读经典,经典的标准是什么?经典小说如何读?读曹文轩的《经典作家十五讲》,可以从中找到路径。  相似文献   

3.
一、字、词——有声语言塑造的基本单位有声语言有着极强的可塑性,正因为如此,才使语言艺术家们有了施展才华的可能,才使有声语言具备了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人们对听小说比看小说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爱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为听小说除了比看小说来得更加直接和省力外,还由于小说播讲比文字小说更加绘声绘色,更加生动形  相似文献   

4.
冀振武 《出版史料》2007,(2):122-125
巴黎赛纳河里圣路易小岛上,有一套散发着书香气的居室,那是旅法华人翻译家李治华先生的寓所。李先生1915年生于北京,从私塾到小学,就对语文有着特殊的兴趣,九岁时已识得五千个字,过两三年看小说自然不成问题。那时看的是《七侠五义》《小五义》《施公案》之类的石印本小说。  相似文献   

5.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当红青年作家兴安说,国内小说市场低迷,无法达到足够的发行量,缺乏真正“类型小说”作家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国外,每个“类型小说”作家后面都跟着一大批忠实的读者,而我们的作家好像永远搞不清楚在为谁写,给谁看。我看作家最需要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和分流。不要看不起“类型小说”,因地制宜,脱胎换骨,因材“写作”,搞好了照样能成为大师。丁  相似文献   

6.
甲:最近看些什么书? 乙:因为牙疼苦不堪言,所以只看小说以转移注意。 甲:看了什么小说呢? 乙:我看小说历来不喜欢依傍名著之作,无沦是“节外生枝”式、“表里映衬”式、“狗尾续貂”式,都不喜欢。但这种不喜欢还没有超过不喜欢牙疼的程度,而手边又只有一部台湾高阳先生所作的《红楼梦断》,因此只得拿起来看。此书全部为四册,现在看了两册,倒觉得有点意思。  相似文献   

7.
一本书起家     
我家有九个大书橱,顶天立地紧靠在屋墙边。再也没有书橱立锥之地了,便将阳台封闭,又安放两个。那么多书,“文革”期间损失的还没算上,其实都是从看一本书开始招来的。 我上初中一年级时候,我父亲见别家孩子会看小说,觉得我也该会,就买了一部《西游记》给我。我一放学,跑回家就抓起来看,看得连饭也无心吃了。父亲怕我误功课,再也不给我买小说。但很幸运,我家附近有个西安市场,里面有一家小书铺,卖书,也收购旧书。我看完《西游记》,就拿去和书店老板商量好,换他一部薄些的小说。看完之后,添一点钱换另一部来看。如此这般,在上初中三年里,几乎把这书铺里的小说看个遍。那时候我爱看打仗的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隋唐演义》、《杨家将》、《精忠说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东周列国志》等等,好几十部都看了。更爱看滑稽有趣的书,如《西游  相似文献   

8.
常听初学写作的年轻朋友说:“我近日构思了一篇小说,好,我现在讲给您听一听,您看怎么样?”接着,这年轻人就给我讲了他那篇小说的梗概.粗听起来,满不错,那构思中甚而有真正的绝妙之处.于是,我就点点头说:“写吧!构思很不错.”待他将写作的成品送给我看时,我也实在挑不出在构思上、结构上.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不合理  相似文献   

9.
张艺谋上小学的时候,有两大爱好:一是画画,二是看小说。爱上摄影是成年之后的事。那个时候,普通人家虽然没有余钱买书,却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借到书。张艺谋靠的是他母亲张孝友所在单位的图书馆,那里有大量藏书。张艺谋尤其迷恋那里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从名字上看,王安忆的小说新作《天香》似乎是一个谜:书既以《天香》为名,天香当是小说的魂,然而,什么样的香才称得上天香?没错,小说中有个天香园作为故事展开的空间,可天香显然不是天香,唯有那个让天香园灵动起来,活泼起来,拥有生机的存在,才可能是"天香"。  相似文献   

11.
你读过凡尔纳那本《海底两万里》吗?你见过德国人建造的真正的地下通道吗?你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可以远离人世仅在地下通道里却过上一种高科技的生活吗?如果你对上述问题感兴趣的话,你真的可以去读一本名叫《神秘的雾笛》(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即使你对上述问题不感兴趣甚至对小说类的文字都不感兴趣的话,你还是应该去读这本《神秘的雾笛》的小说。你绝不会失望。 这是一个类似《海底两万里》的传奇故事,但是故事是发生在当下,当然,也有未来。从题材上看,有科幻的含量;但从内容上看,它更吸引人的却是它亦真亦幻的奇特的…  相似文献   

12.
微记录     
正@口袋野史: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个旧式老太太,但是通过自学学会了认字,且很爱看小说。鲁迅的《呐喊》出版后,有人拿来给老太太看,并说《故乡》这一篇特别好看。老太太急忙带上眼镜看了,看完后说没有什么好看的,不过是乡间寻常的事,算不得小说。老太太爱看张恨水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纸皮书出版的蓬勃发展,被欧美书业界誉为出版史上出现的一次纸皮书革命。所谓纸皮书,就是我国通常称为平装书。纸皮书革命的标志是:从出版的品种看由开创时期单一的文艺小说已发展渗透到一切学科领域;从地域范围看由一个国家进展到广大的国家和地区;从发行和销售看由被  相似文献   

14.
让经济新闻充满魅力!越来越多的读者发出这样的呼唤。有读者曾感慨地说:如果看经济新闻能像看社会新闻一样轻松,像看小说一样有趣就好了。当然,经济新闻不同于小说,但是,新闻的重要、及时、新鲜、真实等特性往往比小说更能吸引读者、震动读者,这就是新闻特有的优势。因此,作为一个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应该学会运用新闻这一优势,认真研究经济,研究生活,研究读者,在经济新闻的判  相似文献   

15.
很早就想看一本"鬼文化"的书,可惜一直未能如愿。市场上充斥的"鬼怪"传奇,悬疑小说多是胡编乱造,就鬼言鬼。美国的吸血鬼系列在美国创造了一  相似文献   

16.
正房子是中国人心头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可以说在中国的土地上,围绕房子的故事是五花八门。小说《搬迁》也可以看成一部以房子为主题的小说,书中那个东北安装公司的整体搬迁,当然包括人事和物资的流动,但说到底还是房子的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房子,安装公司的人将没有居住的地方。因此,围绕  相似文献   

17.
短评     
没有阅读快感王彬彬(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 《尘埃落定》我看了一遍,写得不好。给我什么感觉?整个感觉就是没感觉。阿来想学《红楼梦》,写整个大家族的衰落。小说整体的叙述非常沉闷。精彩的地方不多,看下来让人觉得木头木脑的,没多少阅读、审美上的快感。 它以全票入选茅盾文学奖,大概因为小说有一种异域色彩,传奇色彩,让那些评委们觉得很新颖吧。当然啦,得茅盾文学奖的那些作品,我都没有读出多大的好来。  相似文献   

18.
上小学时,我就有一个写作梦:梦想自己能当一名作家。于是,为了不增添父母的经济负担,我就到村里藏书的人家当“短工”,报酬只有一个:借书给我看。在给人家扫地、放羊、割草等“义务劳动”期间,我断断续续看了《西游记》、《天下第一棍》、《月塘演义》等古典和武侠小说。不久,我竟痴痴地在练习本每一页的背面写起“小说”来,还请爱读小说的村里人品头论足。结果,村里人、老师和父母都说我“不务正业”。  相似文献   

19.
初做新闻报道工作,往往把精力用在钻研写作技巧上,不注意研究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思想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思想方法不对头,就会走许多弯路,据我自己的体会,起步伊始,要注意“三忌”: 一忌“未会走就学跑”。记得我刚搞新闻报道,看到老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十分羡慕.手痒痒的。于是也拿起笔来,第一次就写了篇三千多字长稿子,是消息还是通讯,自己也弄不清楚,送给老同志看,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后来,我学“乖”了一点,看报纸上登什么,就写什么;別人写小说,自己也写小说;老同志写诗,自己也  相似文献   

20.
书痴·书情     
上中学时,听语文老师讲酷爱读书的人常说:"饿了不找饭馆,而是找书馆"的故事,颇感幽默.因为那时我爱看书,大都是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主要是各类小说.开始是课间和课外看,后来发展到课堂上也看.老师告到家长,父亲责骂,母亲则风趣地说:"要是考大学论看书多少,你一定能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