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发现桌上放着一支派克钢笔,就用几分讥讽的口吻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国的钢笔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掌握采访提问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记者若想在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采用各种技巧。在采访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拉近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互相感应的心理过程。一般而论,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感应是积极的、双向性的。即记者需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新闻事实,同时,采访对象也需要向记者倾诉困惑、反映情况和宣扬主张。 不可否认,在新闻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对记者的感应,有积极的、符合意愿的;也有消极的、不符合意愿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作过一次采访对象意  相似文献   

4.
2003年,新闻记者在履行自己的职能,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进行舆论监督过程中,采访权、安全保障受到侵害的事时有发生,自身的维权之路面临新挑战。记者采访被打屡屡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见诸媒体的记者采访被打事件包括:1月5日,《济南日报》和《山东青年》的3名记者在山东省宁阳县采访时被殴打;7月22日,《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遭环卫队十几个工人的围殴;8月1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等南京4家媒体记者到江苏省教育厅采访一个会议,被保安群殴;8月9日,广东电视台记者在采访广州海印布艺总汇时遭保安群殴;  相似文献   

5.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6.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7.
目前,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出现了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现象。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正规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  相似文献   

8.
巡回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巡回采访,这种采访方式,现在已不大采用了;与一些年轻的同志谈起,都不了解是怎么回事.可是在我刚做记者的时候,开头几次采访,恰巧都是巡回采访.现在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都按报道的内容,有固定的分工.如工业记者,农业记者,财经记者,文教记者,政治记者,等等.有些大的新闻单位,记者分工就更细一些,如文教记者中,又有教育记者、科学记者、文艺记者、体育记者.记者各有一个摊子,各有固定的采访对象和联系单位.如按记者的活动方式分,则有常驻记者,蹲点记者,机动记者……,活动的范围和采访的内容,一般也是指定了的.巡回采访则不同,出去跑一次,周游几个地方,巡回观察一番.没有具体采访范围,工农商学兵,党政军民学,都要看看;也没有具体的报道要求,一切由自己瞧着办.  相似文献   

9.
<正>新闻采访作为记者职业的首要任务,几乎是每个记者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 就要求记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同时,出于各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被采访者敢于向采访者说“不”。无论记者还是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都有着微妙多变的心理活动。记者如果懂得一些采访心理,善于运用心理技巧,不但能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也可以迅速找到打开采访对象心灵的钥匙,从而使采访成功。下面就来简单谈谈在采访过程中常用到的几项心理技巧。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采访形式.隐性采访隐藏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使采访障碍和干扰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1.
看的收获     
常言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这六个字生动地道出了记者用眼睛采访的重要性。在记者行业中,有些人认为,摄影记者、录像记者,那是一定要看的,不看则完不成报道任务;而文字记者的采访,主要靠座谈会或个别访问,看,似乎无关紧要,看与不看,  相似文献   

12.
采访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采访时除了要善于察言观色、进行现场观察外,了解采访对象心理也相当重要。特别是批评报道的采访,犹如短兵相接,少不了斗智斗勇,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既要对记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又要采取相应方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方在采访过程中互相协调配合,提高采访工作效益,达到圆满的采访目的。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而这种活跃的程度又与采访对象在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有的新闻同行把它称为“新闻座位”,按采访对象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中人物、局外人物;素材提供人、素材佐证人;顺意人物、不顺意人物等。座位不尽相同,意愿不相同,会导致他们临访心理活跃程度,乃至接受采访的意愿。显然,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除了素材提供人和部分佐证人外,作为报道对象的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批评的对象,难免  相似文献   

13.
一个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如何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人说,这是新闻工作的ABC,凡是搞过几年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有些记者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解决得很好。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记者活动缺乏主动性,不少人习惯于领导出题目,自己作文章。有的甚至是领导不给任务不出门,不带上题目不下去采访;即便有了题目出了门,也习惯于搞那种“单向采访”,眼盯一地,只问一事,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存在着“机关化”、“事务化”的问题,象这样的采访作风和采访方法,该算是表现之一吧。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记者想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郎平让他按照有关规定去开介绍信,写明采访内容,再到有关部门报批;至于自己接受不接受采访,那还要另说。 还有一次,至少是一次,郎平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不用翻译,自己直接用英文同各国记者交流起来。 因此,有不少记者反映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很困难。 同郎平有着相似职业经历的中国男排主教练汪嘉伟,不仅随时接受记者采访,愿  相似文献   

15.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不要做笔记?仿佛听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最好的记者在采访中是不做笔记的,有人则认为最好的记者是应该尽量做笔记的。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记者在采访中,的确要看具体情况办事,如果遇到一个不善于言谈的采访对象,当记者拿出笔记本,使对方更加紧张和被动的时候,记者就不宜当面记录。如果对方很自然,  相似文献   

16.
一次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感叹地说,你们有些记者不像记者,像导演.他告诉我,一家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要什么镜头,该做什么,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提要求,作为被采访对象,只是按照记者的要求去做.一次采访下来,感觉就像在拍戏.  相似文献   

17.
求真务实是新时期记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一手信息源炙手可热的新传媒时代,记者的采访工作更需严谨、真实,然而当下一些记者在既得利益和名誉的诱惑下,忘却了本身的职责,在工作中不求真务实,导致假新闻和新闻失实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剖析了记者采访工作中不求真务实的现状以及这种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继而提出记者采访中加强务实性的有效手段,指明记者采访工作中要将务实性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媒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记者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新闻来说,记者采访内容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该条新闻的价值程度如何,那么记者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采访取决于记者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了让新闻内容有价值,被大众所喜闻乐见,记者在平时的采访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采访好技巧,让采访的内容符合大众的接受度,以真实还原事物的本质,不夸大不虚构,让观众了解真正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9.
记者采访,怎样才能找到与别人不一样的起点呢?说到底要看采访者是否具备记者的特殊素质——过人的思想。换言之,“我要和你不一样”,正是记者那过人的思想在采访起点的确立和发现中的显露。比方,过人的思想,其思维指向是人们未知的新领域;其思维方法是与众不同的,求异性强;其思维  相似文献   

20.
采访权是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延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就当前引起关注的记者采访权问题发表以下看法 :记者采访的权利是一种公民间自由交谈的权利 ,记者没有、也不应有其它的特权 ;记者的采访权不是行政、司法和其它组织赋予的 ,因而权力组织无权剥夺记者的采访权 ;记者采访不是“执行公务” ,而是人民赋予的服务于他们获知需要的一种延伸的公民权利 ,记者应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