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晏几道词:伤心人的感伤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几道是一位多情的感伤词人。由于他出身相门 ,而后又家道中落 ,谋生无计以至仕途蹭蹬 ,再加上他傲物睥世、敏感多情的性格气质 ,就使得他的爱情词显现出一种强烈的感伤色彩。其“艳词颇有藉诗酒风流自遣的有托而逃的意味” ,即对爱情至死靡它的追求成了他心灵的避难所。为了表达这刻骨的“伤心”意绪 ,在艺术上 ,他借助了“追忆”与梦境 ,借助于章法上的顿挫多姿以及语言上“字外盘旋 ,句中含吐”等艺术手段 ,并且注重向诗歌和慢词长调学习 ,从而使传统的令词在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上超越《花间》 ,呈现出一种开新拓展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2.
伤心人各有怀抱--晏几道、秦观词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几道的感伤词作多通过梦境、追忆等手法,抒发身世之悲、相思之苦,体现出幽缈空灵的艺术魅力。秦观的感伤词作则常常描摹凄迷的外在景物,映衬自己横遭政治打击的郁苦悲绪,创造出萧瑟凄厉的艺术境界。两在意象选择、章法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均别具特色,在中国词史上各有不同的价值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晏几道和秦观是中国词史上的两位著名词人,在北宋词坛上更是享有盛名,由于两人的作品皆以伤感著称,古人常将二者放在一起作对比研究.清人冯煦曾就此评价道:"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可谓十分中肯.论文在此基础上,从两位词人的身世遭遇、性格特征、题材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着手,对两位词人的"伤心"进行细致的审视和梳理.  相似文献   

4.
晏几道是北宋后期词坛上的一位纯情词人,他的词给当时的词坛带来异样的风采。与其他婉约派词人相比,晏几道的词更富风韵美感。当然,这都源于其特殊的出身与生活经历。他用灵动的笔调抒发了纯真的内心世界。晏几道在词中刻画了许多确指的苦恋对象,也侧面展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他是率性狂放的贵族公子,是苦苦追寻爱情的痴情人,是被生活无情抛弃的悲剧者。他以其敏感真挚的心灵,造就了《小山词》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小山词》反复出现一个主题;回忆。回忆这一心路历程转而成为《小山词》创作的心理态度。晏几道在回忆中寻找和反省生命的寄托和意义,自我放逐于感伤的回归之旅。这使得晏几道的精神特质及小词创作都具有了个性化魅力。  相似文献   

6.
李洋 《文教资料》2012,(11):3-5
本文结合"词人之词"这一词学理论,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题材与主题:艳情与身世之感的渗入;二是词的体制:音乐性与文辞美兼修;三是价值和功能:言情性和娱乐性的统一。从"词人之词"角度重新审视晏几道这位"古之伤心人"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词人的创作心理、作品风格和审美效果,走进小山梦幻般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7.
李婧 《华章》2009,(11)
北宋词人晏几道和南宋词人姜夔都写作了大量的恋情词,本文从二人情感表现、空间场景、使用意象、词作风格几个方面来具体探讨二人的恋情词作,并简要分析二人词作不同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北宋新旧党争的倾轧,迁谪、流放的命运,远隔亲人的痛苦,独居孤馆的幽闭,促使秦观的词作中流露出深浓复杂的感伤之情。秦观在感伤词的艺术表现方面,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景意象,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他的长调慢词章法跌宕疏朗,语言含蓄柔婉,为词体艺术的演进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晏几道的词常以梦境、回忆的形式,以歌妓和思妇的视角塑造美少年、才子、行客等男性形象,晏几道塑造这些"高富帅"的形象客观上展示了自己的才学和地位,他在失去富贵生活、人生郁郁不得志、以致心理失衡之后,主观上期望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获得心理的补偿。  相似文献   

10.
晏几道与秦观都以词之伤感著称。冯煦曾称二人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文章就此评语,从二人的情感、身世及词之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二人共同的“伤心”之处。  相似文献   

11.
浩然之气:孟子人生最高精神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生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培养和提升,他提出的“浩然之气”说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大至刚,配义与道是浩然之气的重要内涵,与人为善,忧患意识是“浩然之气”的修炼方法;动力忍性,反求诸已是“浩然之气”的修养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唐宋词产生的审悲快感入手,探讨为何充斥着悲哀、感伤、愁苦的词作能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一方面,结合中国原有的"以悲为美"的文学传统与文人心态、唐宋的时代特点及词人心态探讨其原因;另一方面,结合西方的悲剧美学理论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多写悲怨哀愁 ,江淹的诗作在这一方面很有代表性。但长期以来 ,人们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江淹在诗中展现的情感世界 ,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是 :在政治失意的悲剧性心理基础上 ,通过时间、空间的双重角度建构 ,交织着政治与生命双重悲剧感的一个悲怨世界。而江淹的擅写悲怨 ,亦是导致他后期“才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唷我之境”可再分为“小我之境”和“大我之境”,而“无我之境”更确切说是“超我之境”。这“三境界”与做学问的“三境界”可统一起来,但顺序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小我之境”,是执着于构成自我结构的一切利益、感受、知识等,这种“自我状态”绝对化必然与痛苦相生,是第一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回头”否定了对“小我”的执着,从而在“那人”身上发现相对的自我,是自我的一次解脱,也是新的觉悟,达到相对的“类我境界”,此第二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代表第三境界,一切障碍消除了,自我延伸到无限,体验到永恒,得到彻底解脱,获得对世界本质的完整认识和大智慧。  相似文献   

15.
曾强 《平原大学学报》2008,25(1):139-140
通过阐释教学的境域与教学时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结合教学的与境教学的时,合理地安排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审美文化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士人美学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士”的理论标准,士人的美学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形成,文章阐述了孔子审美思想论士人美学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具有强大作用的社会意识,它在现代社会的复兴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也必然从各方面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未来,宗教将朝着世俗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以“爱的精神”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中的梦境描写共有16处,其中李瓶儿、西门庆的梦境完全符合中医梦理论中对梦的成因的分析和阐述。这绝不是作者创作时的一种不经意的巧合,而是深谙中国传统梦文化的一种显现,对梦入文学的精心布置。其反映出的文化信息与文化意蕴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部古典小说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  相似文献   

19.
竹林七贤的精神境界有不同内蕴:嵇康、阮籍都仍以儒学为精神内核,表面上却采用玄学和自然主义形式;山涛、王戎徘徊于儒学与玄学之间,随时俯仰,是功利主义的代表;阮咸、刘伶借纵欲来达到性灵的苏醒,与儒学无关,略有玄学的自然迹象;向秀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玄学的范畴,他同样放弃了儒家的操守,但目的不是为了功利,而是玄学的自然和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