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集图形、声音、色彩、文字于一体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讲初中语文第五册高尔基的<海燕>一课,由于北方内陆学生根本不知道海燕为何物,怎能谈得上理解海燕搏击高空,似箭穿云的雄姿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则可以先投影出海燕的图片,再播放海燕在海面上飞翔的录像,这样,学生就对海燕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讲解海燕的习性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学生就容易理解,所获得的知识就比较深刻.  相似文献   

2.
《海燕》是一首精美的散文诗,是一首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颂歌。它产生于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1901年),当时俄国工人革命情绪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专制统治的根基。《海燕》以精湛的写作技巧和激越的战斗旋律,塑造了象征革命者勇于搏击风浪、敢于冲击黑暗的海燕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暴风雨的强烈渴望,预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统治必将崩溃,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3.
【总体阅读思考】一、文章是写海燕吗?重点在海燕吗?为什么题目要用《海燕》呢?题目既然用了《海燕》,为什么却占用全文多半的篇幅来写家燕? 二、家燕和海燕是什么关系?作品的重点在赞美燕子还是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阅读入门指津】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前半部分描写家燕,后半部分描写海燕,在二者中间,有几段很重要的文字,是我们把握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关键部分。这是文中的三、四、五自然段: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  相似文献   

4.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为增强语言效果和塑造艺术形象,往往使用一些特殊的标点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其中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结尾叹号的运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巧设疑问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善于引导学生探求各类文章的精妙,应精心设疑,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把握课文、领略文章的奥秘。 郑振铎先生的状物散文《海燕》描写极为细腻,抒情绵延真切,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味出作者借燕子的描写抒发的思乡恋国情,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本文题目是《海燕》,作者当时又身处海上,他见到的是海燕,却为什么从描写“故乡燕子图”起笔呢? 学生们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展开了热列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这样安排是独具匠心的:因为作者当时为了避开国民党的屠刀被迫远赴西欧,思乡恋国之情尤切,可以说乡愁一直缠绕于心灵,难以排遣,当他  相似文献   

6.
学习《海燕》,要着重理解以下两点。 (一)明确作品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高尔基说:“在象征下面,可以巧妙地把讽刺和大胆的语言掩盖起来,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海燕》正体现了作者这意图。在作品中,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俄国那些形形色色的不革命、假革命而惧怕革命的人们;壮阔无边的大海象征俄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乌云、雷电、狂风象征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7.
象征是一种创造性的创作方 法,修辞手法是语言艺术的一种创 造。文学家常用象征或修辞法,状难写之物于目前。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战斗诗篇──《海燕》,是作者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 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海燕”在俄文中有“暴风雨的报信者”或“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 者”的意思,作者用她来象征俄国无产阶级革 命的先驱者,整篇散文诗通过对海燕的赞颂,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广大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作品通篇运用象征手法,如用海鸥、海鸭…  相似文献   

8.
近三十年间从中学毕业而又没有读过高尔基《海燕之歌》(以下简称《海燕》)的人,大概是不多的.是《海燕》(或又加上《母亲》选段如《在法庭上》等)使新中国的一代学生青年最初认识了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的伟大代表者”的高尔基,并由此进而认识近代俄国和俄国革命.即使在“四人帮”横行的年月,《海燕》仍然作为“传统篇目”印在不少地方自编的语文课本中,没有中断.“四人帮”不是有一个“空白论”(胡说什么从巴黎公社到“样板戏”是无产阶级文艺的一个空白)么?江青不是曾经狂叫要“把高尔基倒过来看看”么?江青的一条“咬狗”(借用鲁迅先生语)不是曾经咬住高尔基不放,说什么《海燕》表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么?然而有几个人去理会他们?!而《海燕》竟也成了“四人帮”拼命地搬了一下却最终打在自己脚上的一块石头.《海燕》在中国学生青年中的影响并没有泯灭,反而在扩大.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酷地屠杀共产党人和疯狂地迫害进步知识分子,年轻的革命作家郑振铎,其处境十分危险,他于是年五月二十一日只身乘船赴法国巴黎避难。《海燕》便是作者选取旅欧途中片断生活的感受写成的。《海燕》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文中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了故乡美丽的春  相似文献   

10.
帅世红 《新疆教育》2012,(9):132-133
1927年,国名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乘船前往巴黎。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的思乡之情。于是写下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此时作者离开故乡,托身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作者明知眼前所见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仍称之为“我们的小燕子”,可见作者心中割舍不断的是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1.
文本乃是教学的根本依托,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读高尔基的《海燕》时,反复诵读,仔细品读课文,随作者一起赏海燕雄姿。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思考结构特点,充分体现阅读的个性化,品味修辞妙用。引导学生以"暴风雨来临时"为题拓展练笔。  相似文献   

12.
海燕     
《课外阅读》2012,(14):69
海燕与信天翁的体型差不多,但是个头较小。它们有坚硬的钩嘴和管状的鼻孔。海燕是杰出的飞行家,人们常常赞美海燕敢于迎接暴风雨的挑战。海燕分布在世界各大洋,在南极地区海燕的数量较多。海燕每  相似文献   

13.
《海燕》是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散文诗代表作,诗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只身处暴风骤雨之中的海燕,文中海燕象征了积极斗争的革命者,并在与海鸥、企鹅等的鲜明对比中,热情赞扬革命者无私无畏、勇敢向前的精神。基于《海燕》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从象征、对比和拟人等层面,深入解读其艺术手法,感悟文中的诗意语言和精妙修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郑振铎(1898—1958),是我国现代作家、文学家。他于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乘船从上海启程旅欧。《别了,我爱的中国》,写的就是作者这次旅欧离国时的景象和感情。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海燕》中的《离别》篇。《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篇抒情散  相似文献   

15.
曹芳同学问:“《海燕》通篇用了象征手法,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革命先驱者,如果说‘革命者就像勇敢的海燕’就用了比喻。请问,象征和比喻有什么区别?”在文艺创作中,象征手法往往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  相似文献   

16.
“当革命的暴风雨将要到来的时候,最初飞来的几只海燕,掠过了乌云弥漫的太空,歌唱出战斗的曲子,即使说有的羽翼还不够健强,声音还不太嘹亮,但毕竟是时代的预言者,时代的战士.”①蒋光慈的诗歌对于中国的诗坛来说,正是这样的海燕.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看到过“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韵景象吗?如果没有亲眼在海边见过,那从电视画面上也可以看到——更可以从书本中了解到。高尔基的《海燕》就为我们展现了勇敢的海燕的姿态,高尔基本人也正是像海燕一样在社会的暴风雨中高傲地自由地展翅飞翔。  相似文献   

18.
一、海燕 海燕在大海飞翔 诗豪为真理歌唱 二、白杨礼赞 黄土高原伟丈夫 中华大地好男儿  相似文献   

19.
蛋岛:坐落在印度洋塞舌尔群岛内,有一个面积为40公顷的“蛋岛”。每年7月,成千上万只海燕结伴来此度“蜜月”,配偶、产卵,岛上遍布海燕蛋。最多的一年该岛海燕蛋总数达416.5万只之多。  相似文献   

20.
在执教<海燕>时,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知、读中品、读中悟情、读中思.运用多种形式,采用各种语调反复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把海燕的美和对暴风雨的渴望表达出来,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抒发情感,迁移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