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闻敏感性就是指记者(通讯员)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通讯员)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加入WTO,可以预想,我们的媒体将面对怎样激烈的竞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媒体也越发需要高素质的新闻记者。 真正的新闻记者,不但要具备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能力,更需要具备准确、生动表达新闻的能力。这就涉及到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和“语言敏感”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同行们常说,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这句话动态地描述了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从业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在工作过程中的活化、升华和运用.换句话说,它是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但是,只有动态的描述,还不足以说明和理解新闻敏感究竟为何物,它的实体应该是从新近发生事实中筛选、发现、识别、衡量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6.
7.
初为记者,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采访或写作,多少都带有一些盲目性。或者面对一大堆新闻事实材料,只觉其新鲜,却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或者认为事实材料都一般,没什么可写;或者等人家“送”题目等等。所有这些,其实就是一个缺乏新闻敏感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和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呢?  相似文献   

8.
9.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准确地识别事实的新闻价值的能力,是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素质。纵观中外新闻工作史上那些获奖的、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名篇佳作,其编辑和记者无不具有新闻敏感这一“特异功能”。当然,新闻敏感是通过分析、判断、预测、联想等诸种能力综合作用实现的,要增强新闻敏感,必须通过认真学习新闻基础理论,掌握新闻价值的诸种要素,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断地训练培养才能获得。但我认为,新闻敏感的基础是来源于对新闻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来自于对新闻报道工作的莫大兴趣。每每有人问起…  相似文献   

10.
费亮 《新闻前哨》2002,(10):34-34
一、新闻敏感的涵义及五种判断能力 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称为敏感。新闻工作者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素材,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是  相似文献   

11.
12.
陈和荣 《传媒观察》2005,(10):61-61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有的基本业务素质。新闻敏感对一个县市级“小报”记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记者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就难以发现新闻,难以捕捉到有重大新闻价值的重要新闻。  相似文献   

13.
冀平 《新闻知识》2001,(8):17-18
一个记者,尤其是一个出色的记者,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善于或者从人们都司空见惯的人人心中有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或者从“小荷露出尖尖角”的现象中,“捕捉”别人没有感觉到的深刻内涵。这种“发现”和“捕捉”,就是新闻敏感。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有一种较强的新闻敏感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强不强,素质高于否固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但重要的还在于对生活深刻感受的悉心培植。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感受越深,新闻敏感才能迸发越快,新闻敏感才显得越准,新闻敏感的平台才能越大。  …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面对同一新闻资源,为何有的记者就可以大浪淘沙火眼识金地掘出宝藏、捉到鲜鱼呢?而有的记者却对此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让人扼腕叹息呢?这主要取决于记者对这一新闻事件有无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判断和实现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是新闻传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它是新闻传者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范莉 《新闻前哨》2002,(9):24-24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靠天生的聪明和一时的灵感都不可能。一名记者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冷漠待之。美国的一位新闻学者说:“记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都好奇”,这是对新闻敏感最通俗的概括。作为记者对周围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打听,可以说保持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新鲜感是新闻敏感的先决条件,而要保持这种新鲜感,就要求记者经常注意周围的情况变化,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但如果没有新闻敏感,记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很可能会反应  相似文献   

19.
记得一位老记者曾说:“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陆水管理局上书全国人大》这篇消息能获全省市州新闻奖一等奖,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报道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新闻敏感。如何获得新闻线索呢?新华社著名记者徐人仲说:“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战地记者陆诒去重庆找周恩来,谈及新闻线索缺少时,周恩来对他说:“当你在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论什么,想些什么。”陆诒深受启发,随即去访问几个擦皮鞋的儿童、嘉陵江渡口的船夫和室内公共汽车售票员,写了不少访问记和特写,受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