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本性是柔性管理的本质体现,是实现柔性管理的思想精髓和核心理念。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是柔性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化。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以人格化为标志,是对以制度为中心的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的超越,是现时代语境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走向人本性和现代性的一种思维范式与实践范式。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是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管理,向以生命论为基础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范式转换的应然选择。推行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有赖于正确处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关系、坚守和践行人本管理理念、优化管理组织结构与形式、培育良好社会资本等几个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进一步得到了改善,人们的重心转移到了孩子的教育方面,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与标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学生教育教学的管理方法,不断地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高等教育柔性管理范式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超越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是现代语境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转变的一种新的途径,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3.
柔性管理的思维范式及其实践路径——以高等教育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柔性管理强调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管理对象的独特性决定了柔性管理的价值取向与思维范式,即以人为本是实施柔性管理的思想精髓;开放式评价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主要途径;组织机构优化是柔性管理的重要职能。在其实践路径上,可以构建自主管理平台,确立沟通激励机制,促进刚性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语境下,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者集团所共同接受的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者的共同信念。范式作为学科生存的基本范例,主要是提供高等教育管理行为中生成疑惑的具体破解方式。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存在悖论现象,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的转换应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语境下,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者集团所共同接受的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者的共同信念。范式作为学科生存的基本范例,主要是提供高等教育管理行为中生成疑惑的具体破解方式。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存在悖论现象,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的转换应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大众化呼唤柔性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从本质上可归纳为二类:一类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既有一般管理的内涵,又具有本身的特征。一般说来,其概念为: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区别在于:它的出发点首先是人,而不是事和物;它的管理方式是非强制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持久的,而非表面的、短暂的;因而,它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认识活动,高等教育研究可以生产知识也可以建构意义。无论致力于知识生产还是意义建构,高等教育研究的首要作用都在于对高等教育现象作出独到的解释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或公众分享。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的“人为性”,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对于高等教育实践的改进具有不确定性。实践中那些切实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观念或政策未必具有智识意义上的学术价值,而那些学术意义上的经典文本也未必都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基于此,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应用性不能忽视但也不宜高估,高等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刻认识高等教育现象,并建构关于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大众化呼唤柔性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将“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引入高等教育 ,可以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符合高等教育“质”的进步需要。  相似文献   

9.
南非于1994年新民主政府成立之后,在高等教育系统采用了合作型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具有独特的南非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合作型管理依据联合型原则,允许政府外部力量和各种教育协会或者机构介于政府和国家高教系统之间发挥作用,实施具有计划性、协调性的掌舵型管理模式,其发展进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合作型管理的发展进程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如何合理分配权力、平衡系统内外关系并调动各方利益集团的有效参与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意义的发现是人的实践本质。实践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实践活动专指人的主体活动,是属于目的性的、能动的、创造性的主体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切人认识的实际出发点,也是人的一切认识的根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大致经历了学科体系范式、经验实效范式、化价值范式的三次转换,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转换过程反映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轨迹。未来高教管理学研究范式将走向个性范式,关注人在高教管理中中的个性解放,为实现个性化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标杆管理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最易行、最直接、最实用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也是全球公认的一种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高校开始引入标杆管理。本文在对标杆管理内涵与发展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高等教育标杆管理的实施步骤与途径,并进一步展望标杆管理作为科学的管理手段如何在今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为我国高校实施标杆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拐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深刻把握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统筹好"四个一流"建设,开拓我国本科教育新思路,用新理念、新措施、新标准、新机制、新技术、新保障、新文化引领并带动中国高等教育新发展;必须走向理论指导发展的新阶段,组建高等教育智库联盟,提高高等教育研究服务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治理作为公共治理范式的理想类型,分别对应于高等教育治理的"国家控制"逻辑、"民主回应"逻辑、"绩效责任"逻辑、"法权平衡"逻辑。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国家在四种理想类型的高等教育治理范式中分别扮演行政指令的发布者、行政法治的守护者、质量的监管者、合作伙伴关系的促进者等角色。实践表明,不同理想类型的高等教育治理范式通常以"混合"模式同时出现,等级、法治、市场以及网络等不同类型的治理话语与隐喻相互交叠,因应了高等教育治理中多元且冲突的利益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是一个典型的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涉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财政拨款者(政府)、校友、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等众多利益主体。本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从分析高等学校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类型和特征入手,阐述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策略,即服务为中心策略、大数据决策策略和生态化发展策略,以期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从而全面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基本职能。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市场的特征,形成了高等教育市场,或者使原有的高等教育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高等教育市场是指以市场的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它是一种准市场和不完全市场。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与现实基础,理论基础包括新自由主义、知识商品观和高等教育私人产品观,现实基础包括高等教育规模扩展、高等教育财政紧张、福利国家撤退和国际组织推动等。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国家化范式萌生于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之后的现代民族国家,成熟于洪堡的柏林大学,其理论基础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与国家形成理论.该范式将民族国家的世界视为一个个利益分割的世界,民族利益和国家忠诚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出发点;主张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并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加以控制;高等教育应为民族国家培养精英,自觉成为国家的工具.这种高等教育的民族国家信念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遭到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各种局部的修正已经难以应对整体性的压力,范式的转型势成必然.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哲学思辨范式、科学实证范式、人文主义范式的转换中,经历了经验总结、学科发展、理念成熟、科学运行、人性回归等过程,但其都是在社会—人这个大的研究框架下展开的。以文化—人为架构的文化学范式赋予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新的价值理念和研究使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文化学范式将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作为研究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基本前提假设是教育属于文化领域,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文化为境域的管理活动;研究规范、方法和程序是确立文化—人的研究框架,运用文化哲学和文化学的观点与方法,将文化、教育、人联系起来,分析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及高等教育与人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9.
北大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发展与范式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对北京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在最初的大约15年中,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以比较研究为主,形成了以国际的视野、跨学科的路径、实证的态度和方法上的多元性等为特点的研究风格。在知识分化和组织变迁的双重作用下,北京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转型的趋势,主要表现在逐步有意识地超越原来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问题意识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层对话。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近30年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知识分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对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知识自主性提出了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高等教育学需要建构独特的理论话语、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并依靠这种自主的核心知识提出不同于经验知识的问题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高校形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大迁移。面对战争的残酷环境,中国高等教育不但没有停滞,反而在发展趋向上呈现出新的气象,形成了"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战略,注重理工类教育、边疆教育、社会教育等,呈现出蓬勃生机,凝练了中国大学强烈的爱国思想、自觉服务国家战略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学精神。抗日战争促进和改善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布局,并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植入西北地区,为国家与民族培养、积蓄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发展与创新了大学组织体系与民主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