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胡菊娣/江苏省江阴市中学中学地理教育担负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的重任,再加上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地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下面就本人在地理教学中尝试“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与同行商讨。一、文图结合,...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纳入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其中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是初中地理教学重要的育人价值所在。“人地协调观”是关乎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观念”,包括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基本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中学地理教育担负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人口观等重任.而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则成为地理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核心素养教学倾向是教师生成核心素养教学行为的前提,对学生最终习得核心素养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分析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的影响因素,建立了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和人地协调观教学行为的关系模型。通过对地域分布广泛的60位地理教师样本进行人地协调观教学行为、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及各影响因素水平测评,分析结果证实,地理教师的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受人地协调观教学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同时又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师的人地协调观教学行为。教师要有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教学态度;要加强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主观规范培训;教师要改善人地协调观教学知觉行为控制。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和教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以其思想性、地理性、实用性、时代性、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荨众多学科,对地理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对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但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还要有正确的持续发展观;懂得人类发展是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生活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开发与改造力度加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日益升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人地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担任高三的地理教学,由于年年都是接手新高三的学生,笔者对学生的高一、高二的状况了解得并不多。为此。如何在紧张的高三时段内尽快熟知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地理的正确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构建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就成了笔者在高三地理教学中面对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发展的严峻问题,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地关系的特续发展战略,是我们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科技的可特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现、资源观、环境观、科学现,形成良好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科技意识,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必须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9.
提高认识搞好高中地理教学大庆市第四十三中学宋立新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是中学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即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的重任,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提高全民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人地协调观指的是一种"看待人对环境的影响""看待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其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开发,将地理知识与人类活动、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服务于地理课程的专业地理思维.文章从高中地理教学展开论述,在分析人地协调观的重要价值的同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相似文献   

11.
汪维 《甘肃教育》2023,(21):67-70
人地协调观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地理素养,对初中生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意义重大。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教师观念、教学方法、课程开发、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增强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健全评价方式,这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刘强 《教育探索》2002,(3):63-64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念、资源观念和环境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围绕教学中创设的各种情景体验,作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切入点,使学生通过关注环境、体验生活,运用地理规律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相似文献   

14.
人地协调观作为中学地理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包含“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和谐”三个要素。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需要经过“感知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地协调观”“运用人地协调观”的循环进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背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及对自然条件和规律的利用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三个要素。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中学地理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包括长时间尺度下对人地协调观的感知、完整情境下对人地协调观要素的整体理解、真实任务下对人地协调观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直接影响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养成。在理论研究和经验借鉴基础上,开发了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量表。运用此量表对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该校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水平整体较高,但各指标有所差异,知识教学与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相比水平略低。其原因主要是:研究对象整体专业素养较高;研究对象教学理念较先进;研究对象团队协作能力强;研究对象人地协调观知识准备不足;课时不够等因素影响了研究对象人地协调观教学行为倾向。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提升对策:制订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倾向水平提升目标;加强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内涵、表现和测量指标研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优化教学方式;设计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教学行为自我提问清单。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最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系统观能够使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发展规律,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系统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为,系统是一种联系方式,是指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存在特定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始终注意狠抓“三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新的地理教育观认为,接受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地理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其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主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地理观念。而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就是科学地理观念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学地理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人地观的教育任务。目前,中学地理课科学人地观教育主要包括:科学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科学的人口观人口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遇到的一大难题。正确而又科学地掌握关于人口发展和分布的理论和观点,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前提条件。科学的人口观主要内容有:1.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人口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人口的数量,不单单是纯生物学自发作用的结果,而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产物,它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自然观、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素养,使他们能够形成初步应对我国在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等方面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本文就简析人地观念的内涵,详细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人地观念主题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最有效载体.在当今世界入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之时,地理科学以及地理课程的改革成为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