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宝安  周广卿 《精武》2005,(3):35-37
五行通背肘法单操 引手抱势:虚步,重心前三后七。前手掌心朝下为阳掌,高不过眉,低不过口;后手掌心朝下为阴掌,藏于前手肘下,两手在中线上交替动作,整体动作如毒蛇吐芯(图1)。  相似文献   

2.
赵宝安 《精武》2005,(3):46-47
韩鹏尧(1900~1974年)山东莱西人,身材修长,眉清目秀,一副书生面孔,自童年时随父亲来大连在西岗区东关街菜市场开了一家磨坊,吃穿有余,按现在话说应为“小康”生活。韩鹏尧从小就喜好听武林游侠故事,整天缠着父亲要习武功,其父便出资将他送到在大连设场专教通背散手的密友吴振东门下。吴振东河北文安人,  相似文献   

3.
五行通背拳述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琦光 《精武》2005,(3):28-29
五行通背拳。简称“通背拳”或叫“通臂拳”、“通臂掌”,古称“通背门”。继又称“白猿门”、“通臂猿门”。五行通背拳的技法主要取法于长臂猿的动作。出手以掌法为主。以摔、拍、穿、劈、攒(对应属金、木、水、火、土)五行掌的基本掌法、劲势为拳法的主体而得名。现在通臂拳传流的内容很多。主要的有五行通背拳、沧州通臂拳、白猿通臂拳、螳螂通臂拳、沙氏通臂拳、少林通臂拳和洪洞通臂拳、通备拳等等。虽名目相近。而其风格、特点、技法则不尽相同。但其理是一致的。本篇未能一一尽述。仅着重介绍五行通背拳(以下简称“通臂拳”)。  相似文献   

4.
赵宝安  赵伟 《精武》2005,(3):38-40
由于前辈秘而不传,加之学者多注重手法练习,很少练习腿法,以致误传通背拳“拳多腿少”,甚至说通背拳没有腿法。其实五行通背拳腿法多样。拳谱云:十字飞环去撩阴,手脚齐到方为真。劈搂穿挑拳加腿,暗腿奇出敌魂飞。用以强调腿法是击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段佩晶 《精武》2009,(4):22-22
通背拳是我国发源较早的武术拳种,属典型的长击拳法,据传早在宋朝赵匡胤时代,关西名将韩通擅长通背拳,并名噪一时,有:“太祖长拳(洪拳)为起首,韩通通背为祖”一说。明代的武学家黄宗羲在其《南雷集·王征南先生的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一句,这说明在明代时通背拳的养生技击价值就已经得到证实。清初于成,字洞滨,尤精此拳法名声大噪于武术界。风靡一时后退隐山林。目前我国通背拳的流传区域,主要有代表性的是大连、沧州、北京牛街,这三地盛传是五行通背拳,披挂通背拳,白猿通背拳。  相似文献   

6.
五行通背拳讲究“意贯神形,松静自然,柔活筋骨,运活气血,舒通经络,强壮体魄”。初学者,要首先单操“乾坤、混元、周天、子午、五行、中和”六种基本站状(桩),务求“三关贯通”。此三关的“关”字在五行通背拳中是指:“承载和完成人体运动的人的肢体和关节。”如:操习“乾坤”“周天”“混元”等系列功法时,一是要练活上肢的两臂和肩、肘、腕三个关节部位;二是要练活下肢的两腿和胯、膝、踝三个关节部位;  相似文献   

7.
赵宝安 《武当》2013,(10):42-45
肘法在散手和搏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屈臂为肘,肘尖坚硬,好似兵器锐韧,攻击力之强,堪称一绝。肘的招法隐蔽、疾速、短而猛,变化莫测,尤其在贴身搏击中可发挥出不可估量的攻守实效性。拳谚中有“手轻,脚重,要命肘”,“宁挨十拳,不挨一肘”等说法。在武林各门各派的拳法中,几乎都有肘击之法。  相似文献   

8.
五行通背拳总操法有108种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长击远贴衣发劲、击响见物的皮鞭劲及大劈大盖的气势,是五行通背拳独特的风格特点,而皮鞭劲是五行通背总操法的整体劲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劲力,其练出内劲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检验、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浅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伸肩是通背拳之母,那么中拳就是通背拳之魂。五行通背108总操法,在技击中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中拳”。中拳即通背拳三绝掌之一的追魂掌(又称钻掌)、狮子抖铃手、激步劈山炮、四门连手炮等,中拳以暗冷、急、快、残暴、毒狠为特点,专攻敌人心窝、裆部、咽喉、面部等中线要害,轻者伤残,重者毙命。  相似文献   

10.
通背拳在我国北方流传很广,在武坛上亦久负盛名,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背拳流派较多,在辽宁省以五行通背拳流行最广,其风格特点是:劲力要求冷弹柔进,坚韧交错,腰背发力;步法要求闪展灵活,虚实分明;动作要求连贯圆活;手法要求甩膀抖腕,立抡成圆,肩臂松顺,放长击远。五行通背拳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在实战中行之有效,且在健身益寿、防治疾病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贵仁刘贵仁,1947年出生,现年64岁。11岁开始习武,先从秘宗拳徐承宝大师学习,徐承宝大师过世后,跟随梅占元老师学习功力拳,在摔跤队摔过跤,练过拳击。后拜在韩鹏尧门下开始系统的学习五行通背拳及形意拳。并次参加省市武术比赛,拿过多次第一名。尤其精通五行通背拳,曾写过数万字的练功心得和体会,得到大家的好评。1964年学于韩尧先  相似文献   

12.
赵宝安 《精武》2007,(5):22-23
植根于大连地区的五行通背攀之所以名播海内外,是与威名赫赫的韩鹏尧先生分不开的,韩鹏尧为大连五行通背拳的形成与传播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其一生颇为传奇。  相似文献   

13.
韩宝轩 《武当》2014,(2):27-28
五行通背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优秀拳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稽考传统通背拳术,乃“外练势,内练气,气势混元,阴阳互根之母法也”。  相似文献   

14.
李红梅 《中华武术》2007,(11):59-60
通背拳又称"通臂拳""通备拳",是我国武坛久负盛名,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拳术之一。通背拳的流派较多,主要有:白猿通臂、五行通背、活叶通背、劈挂通备、太极通背等。关于此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尚待进一步考证。到清末民初时,通背拳大为昌盛,好手辈出。河北、京津一带的张策、刘月亭、刘智和辽宁的修剑痴等均是近代通背拳名家。他们不仅继承了通背拳术,并且不断充实、创新和发展了拳法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  相似文献   

15.
《精武》2008,(2):58-58
通背拳术串珠共六趟,每趟四手。共二十四手。此二十四手即是前法二十四手拳术串成。然每一手要练习一来往。名日两趟。四手练习四来往。即是八趟。此八趟要贯穿练习才成为一套。此法即是一手练习分为两趟。四手练习共分为八趟。但是一趟串珠四手。六趟串珠共二十四手。又因每一手分为两趟,于是一趟串珠分为八趟,六趟串珠共合四十八趟,此串珠之法。  相似文献   

16.
韩宝轩 《精武》2008,(5):24-25
上世纪20年代。辽宁武林出现了一位轰动一时的武术大师,他拳艺精湛。注重武术道德修养,拳品与人品之高,堪称通背楷模.武林同道交口称赞他为“燕北大侠”,赞扬他为通背拳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就是著名武术家、  相似文献   

17.
赵宝安 《武当》2011,(12):27-29
五行通背前身——祁家门五行通背拳是由"祁家门"演化而来。据有关资料中记载:祁信,浙江人氏,生卒不详,自幼聪明过人,臂力很大。他从师学艺数十年,武艺非凡,技术超群。因性  相似文献   

18.
赵宝安 《精武》2011,(1):50-51
五行通背拳总操法有108种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长击远"、"贴衣发劲、击响见物"的皮鞭劲及大劈大盖的气势,是五行通背拳独特的风格特点,而皮鞭劲是五行通背总操法的整体劲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劲力,其练出内劲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检验、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浅的标志,能否更好地区分、练出皮鞭的“九柔一刚”——内劲与外劲及它的瞬间变化,  相似文献   

19.
韩宝轩 《中华武术》2004,(12):30-31
五行通背拳突出以理推术、以势求法、科学教学、重在“意导”的实践理念。所谓“意导”是指“人的大脑中枢神经意识支配肌体做出符合自我意愿动作的能动作用”。所以,只有强化大脑中枢神经意识的支配作用,思想才能高度集中于练拳的动作而排除其他杂念的干扰;只有神经意识充分、专注、准确地指挥和协调人体各部器官系统机能的运动变换,才能不断提高神经系统接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达到迅速、准确地传递和接受大脑对人体动作变换的信息,才能真正高质量地精练五行通背拳。  相似文献   

20.
燕侠 《中华武术》2002,(5):38-39
天还没亮,家住沈阳皇姑区的郑剑锋就已经出了家门。他推着自行车,健步如飞地奔跑在宁静的街道上。时光尚早,街上行人稀少,白天熙来攘往、热闹非凡的沈阳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偶尔驶来的汽车的轰鸣声会打破黎明前的寂静,除此之外,就只听见郑剑锋那“嗒嗒”的脚步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