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 《中学教育》2008,(4):61-64
我作这一篇文的本意,其实是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又因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意见。总而言之: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罢了。但何以大模大样,用了这九个字的题目呢?这有两个理由:  相似文献   

2.
鲁迅 《高中生》2011,(4):25
自然界的安排,虽不免也有缺点,但结合长幼的方法,却并无错误。它并不用"恩",却给予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之为"爱"。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它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它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  相似文献   

3.
1919年鲁迅与卡夫卡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即父子关系问题。1919年10月,鲁迅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同年11月,远在欧洲奥匈帝国的卡夫卡写了那封著名的长信《致父亲》。如果将鲁迅与卡夫卡的观点和论述进行比较分析,便像是一场蕴含着中西文化不同特质的隔空对话。鲁迅的文章不啻是一篇批判封建伦常的檄文;卡夫卡所写的不过是一篇希望父子和解的家书。鲁迅更关注如何做父亲,卡夫卡则更关注怎样做儿子。鲁迅的文章立论明晰,尽管含义丰富、意蕴无穷;卡夫卡的家书表意含混,观点游移,作者的意图难以捕捉和把握。鲁迅与卡夫卡都是值得我们“久久凝视”的作家,是属于同一时代且“可做同解”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以及它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相似文献   

6.
王庭宇 《教师》2012,(19):111-111
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毕明 《师道》2002,(6):52-52
最近,一本《我平庸,我快乐》的书出现在市面上。这本书以一个父亲教育独生女儿的平实角度娓娓道来,亲切如日记,给人一种从“钥匙孔”偷窥两代人心灵秘密的感觉。在书中,女儿的母亲、老师和邻居们众志成城要培养一代天才,作者周洪却独具眼光,让女儿在“天才教育的重压下逃脱出来,获得一点人生应得的快乐”。该书出版后,在学生、家长、老师中产生了激烈的反响,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8.
怜子如何不丈夫———大大方方地爱自己的儿子   192 9年 9月 2 7日早晨。  上海福民医院。  “哇———”一个婴儿赤红的身子终于被医生从母腹里取了出来。  这就是海婴 ,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其时 ,鲁迅49岁 ,广平 3 2岁。广平难产 ,是经受了三十多小时的阵痛 ,通过手术才生下儿子的。  “小红象”是鲁迅、许广平对儿子的昵称。这昵称还是有来历的 :象多是灰色的 ,如果遇到白色、红色的 ,一些国家就视为国宝了。林语堂曾赞鲁迅在中国的难能可贵 ,誉之为“白象”。许广平则在《两地书》中借用 ,叫鲁迅做“小白象”。鲁、许将儿子…  相似文献   

9.
赵翼如新近出版的《有一种毒药叫“成功”》,从“母亲”的角度,以入微的体察和入骨的笔力书写了现实中那些司空见惯于普泛、悄然发生于日常的情事,让我们读出一种亘古未有变化的麻木,一种通常被安之若素的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0.
董旭花 《山东教育》2005,(36):42-44
用这样一个题目,总觉得有些忐忑,怕有抄袭之嫌.1919年10月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针对当时封建亲权、父权重的现象,呼吁觉醒了的人.各自解放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埋的做人”。  相似文献   

11.
80年前,鲁迅先生做过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雄文,对旧礼教的绝对父权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文中“若是老子的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的妙语,至今读来仍让人拍案叫绝。然而,斗转星移,时代变换。先生也许想不到,80年后的今天,“怎样做儿子”又会成为问题,并有讨论的必要了。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已有些时日了。近年来,我不断听到父母状告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新闻。好像是“多子多福”变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吃”。那些有子无着、风烛残年的老人大多不止一个儿子或女儿,而这些子女拒不赡养的理由大抵不外这几条:或曰父母偏心,  相似文献   

12.
"父亲"及父子关系问题,在任何文化传统中都体现着多重的文化象征意味,并关乎我们的信仰。鲁迅通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提出以"亲情之爱"取代传统"恩威"观念,以现代意义的"父道"规范取代封建主义"孝道"的文化启蒙主张。鲁迅对"理想父亲"的建构及其对"精神之父"的上下求索,可视为其毕生追求心灵成长及探索客观真理的一种文化心理隐喻。鲁迅试图在"强父"、"强子女"、"强家庭"与"强社会"、"强国家"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机制,构建现代意义的"父道"典范,这对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无常》因其与《朝花夕拾》格格不入的杂文化风格常常被研究者简单化处理.但鲁迅却借助无常这一特殊形象传达了对父亲(包括父亲和老师)的理想.寿镜吾和藤野先生在描写策略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是无常代表的"师格"的正面典范,同时也是在鲁迅人生中缺席的父亲角色的有力补充,三者最终统一于无常.《无常》体现了鲁迅一生对"人之父"孜孜不倦追求的轨迹,并将《朝花夕拾》从回忆型文本上升到美感与哲理并存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无常>因其与<朝花夕拾>格格不入的杂文化风格常常被研究者简单化处理.但鲁迅却借助无常这一特殊形象传达了对父亲(包括父亲和老师)的理想.寿镜吾和藤野先生在描写策略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是无常代表的"师格"的正面典范,同时也是在鲁迅人生中缺席的父亲角色的有力补充,三者最终统一于无常.<无常>体现了鲁迅一生对"人之父"孜孜不倦追求的轨迹,并将<朝花夕拾>从回忆型文本上升到美感与哲理并存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富有家庭教育传统的中国,历来重视父教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颜之推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堪称父亲角色研究的典范。西方亦然,早在古罗马时期,父亲(尤其是父子关系)的研究就已经为人们所重视。跨入新世纪,经济、社会的新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人文等综合素质,而某些素质的培养亟需父亲的投入与参与。因此,在时代的感召下,人们不能不思考父亲角色的定位,人们也不能不看到,一个“新父亲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6.
我一向对畅销书持有警惕,一方面因为近年来出版业空前繁荣,许多教育出版社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不仅忙不迭地引进加、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新论著,还大规模策划着课改系列丛书(其中不乏剪切复制粘贴之作);另一方面各类教育媒体纷纷推出读书栏目,摆在新书架上亮相的自然是包装精美的教育书籍,有时也出于艳羡盲从的心理,买了两三本回来,可没读了几页,就把它们陈列在书橱里,装点门面。在书店里与这本书相遇并相知,倒颇有些缘分。初看书名,以为是家教一类的科普读物,再看副标题“文化名人谈青少年教育”,倒引起我的一些兴趣,这些文化名人眼中的…  相似文献   

17.
我一向对畅销书持有警惕,一方面因为近年不出版业空前繁荣,许多教育出版社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不仅忙不迭地引进加、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新论著,还大规模策划着课改系列丛书(其中不乏剪切复制粘贴之作);另一方面种类教育媒体纷纷推出读书栏目,摆在新书架上亮相的自然是包装精美的教育书籍,有时也出于艳羡盲从的心理,习了两三本回来,可没读了几页,就把它们陈列在书橱里,装点门面。  相似文献   

18.
用高价买了一张票,兴冲冲去听一场流行歌曲独唱音乐会。当那个女孩子般的男歌星唱起《是雨还是泪》,顿时,超级分贝排山倒海而来,一万名听众统统站起来,使劲挥手拍手,拼命蹬地板,和台上的歌星一起唱道:“……分不清是雨还是泪,是清醒还是昏醉,是爱情还是受罪,是错还是对!”其声如地震如山崩,其势如海啸如天塌,震耳欲聋,真有当年革命语录大家唱的气派!一曲吼罢,观众个个泪流满面。我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记叙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三个主要场景的精彩描写道出了孔乙己最终成了"孔乙己",让读者在鲁镇酒店的小格局中看见了当时的大社会。  相似文献   

20.
方仁工,1956年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市北中学名誉校长,上海市中语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获“上海市十佳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出版有《童话十家》、《耕耘散记》、《方老师信箱——写给中学生的心里话》等著作,其中《童话十家》荣获全国首届儿童文学理论优秀著作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