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涵义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创造型人才的涵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涵义,从心理与行为、知识与技能、工作三个方面对其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
促进国土资源事业的改革与创新是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的.近年来,通过“百人计划”、“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人才”、“优秀工程师”的人才政策的实施,两院院士初步形成,年轻化科技人才日益增多,突出贡献专家等高端人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提供了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填补了国土资源的高层次人才政策的空缺.继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第一目标的原则、建立高层次人才成长体系、积极打造国际交流平台、营造人才优化氛围、是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政策培养体系建立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其特点,也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体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适应我国体育专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其特点,也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体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适应我国体育专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的巨变使我国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所需人才难求与培养出的人才就业难共存的二难困境。为了适应后危机时代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需要,我国高校有必要改进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学科建设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只有高素质的学科队伍,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学校的学科建设抓起,以学科创新为方向,大力加强学科建设,通过学科的发展带动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为了培养一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1991年我国开始试办工商臂理硕士(MBA)学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MBA教育。  相似文献   

8.
李望 《科学与管理》2001,21(5):32-34
<正>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日趋明显,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激烈竞争就是一场被称为“世纪末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21世纪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环境,不仅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一竞争的结果。因此,抢夺高层次人才,就是抢夺明天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1,(14)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竞争中的核心能力的体现,也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出来的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个体综合能力的体现。那么,怎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各高校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复合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系统性培养、实践性培养、团队协作培养等多方面进行了剖析和论述,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复合型创新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迫切需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例,分析了环境领域高层次人才发表SCI论文产出的总体概况、论文结构以及学术论文的国际影响,了解我国环境领域高层次青年人才成果的特征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基于Pajek软件进一步剖析了论文的合著关系,掌握该学术圈的主要科研合作网络状况,以期为我国科研管理部门制定人才发展计划和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为研究人员自身成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创新人才的识别与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当前我国创新人才极其短缺的现状,指出当务之急是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的识别、遴选与培养机制。主要阐述了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和识别的方法;依据创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建议营造创新的氛围和环境,通过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将具有潜在和未显的创新人才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应用型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简要分析,详细阐述培育教师工匠精神的可行路径,以期帮助高校构建良好教育环境与体系,培养出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针对教师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提高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核心,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的重点。陕西是一个人才大省,但中低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平均年龄偏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分布不合理等是制约陕西人才队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陕西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大力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二要加大引进力度,壮大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三要创新机制,改善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陕创业;四要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实现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科研需求为导向,分析了目前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基于科研兴趣、创新思维、专业技能与科研激励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新机制,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与国家发展的、可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建设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5.
张静一  刘梦 《科研管理》2020,41(7):271-274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代表国家级水平的科研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中心,既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要出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以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探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的模式,包括牵头建立跨院系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培养学术带头人;经费进修双保障,培养青年学术骨干;重视博士后培养,形成后备青年学术骨干梯队;积极引进有国外研究经历的优秀人才;国际化办学培养研究生。通过以上模式,凝聚、吸引和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层次科普人才对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普及起着无可比拟的关键性作用。中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攻坚阶段,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重视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国家科普软实力,改变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一体两翼"不平衡的现状。文章从高层次科普人才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当前对高层次科普人才的现实需求;通过对培养工作和研究现状的梳理,探究了我国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发展和规模、机制和模式以及外部环境(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等;最后,从组织体系、培养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加强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高层次人才构成看,国外引进人才与本土培养的人才是当前科研人才最重要的两个来源,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聚焦国内新材料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分别选取12名相同年龄段的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基于定量数据分析,从国际合作、科研成果产出、学者影响力三个维度对两类人才科研影响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群体中,引进人才在国际合作和成果数量产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学者影响力方面,引进人才组的平均H指数更高,本土人才组的平均π指数和RCR指数更高,本土人才整体科研水平与引进人才保持一致。结果表明,中国在吸引海外优质人才的同时也要积极挖掘本土高层次人才,为其提供优质的科研资源和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21世纪对高等教育培养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在选拔和培养优秀拔尖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单位在优秀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所开展的实际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勇于打破常规,大胆选拔一切可造之才的一些新思路。同时为适应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提出建立弹性的、宽松的淘汰和竞争机制,由此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高扬 《科教文汇》2009,(31):3-4
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是一国法制建设的基本要素,而只有高水平的法学教育体系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法律人才。我国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目标不明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诸多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素质法律人才的“产出”,难以适应我国法制建设与发展的要求。本文拟通过对我国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政策为例,从政策目标出发,在人才成长、学术成果等维度上构建高层次人才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采用描述性统计、断点回归等方法,探究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即使获得了政府支持,省级高层次人才也很难成长为国家级人才,而青年学者是其中潜力最大的群体;从实证分析结果看,政府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支持不能显著促进其创新成果产出;而地方政府是否应该继续维持对少数高层次人才的高强度支持以及如何破除政策实施效果的制约因素可能是未来人才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