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谢大家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来听讲座。这本身就说明了文学仍然是有力量,文学仍然是受关注的。现在有一种说法,说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文学已快要灭亡了。看来只要有语言、文字,有人的思想感情,文学就不会灭亡。我也非常赞赏南京图书馆能这样重视、关注世界读书日这样一个日子。今天讲的内容是我系列讲座的一部分,主题是“文学的启迪”。有14个题目,由于时间关系只讲前4个题目。  相似文献   

2.
感谢大家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来听讲座.这本身就说明了文学仍然是有力量,文学仍然是受关注的.现在有一种说法,说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文学已快要灭亡了.看来只要有语言、文字,有人的思想感情,文学就不会灭亡.  相似文献   

3.
江主席号召我们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我想说一点办报初期向群众学习的体会。我觉得办好一个报纸,最主要的要靠报社全体同志的努力。总编辑当然重要,各个部的主任也重要,编辑、记者都重要。但是我觉得光靠这些还不行,还要靠大家的努力。我讲三件事。第一件事,那个时候报纸初创,我们看完大样就到工厂里去看一看。有一天,一个老工人问我有个题目怎么办。因为我看大样时,改了一个题目。到了工厂后,改样的工人犯了难。因为我改的那个题目多了两个字,所以原来留的位置就不行了,需要重排。不仅标题要重排,而且文章也得重排。这样…  相似文献   

4.
苏童 《图书馆杂志》2006,25(7):81-88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这儿来听我胡说八道。基本上,我是属于一个在书房里的作家,不常以这样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其实我挺紧张的。确定我今天讲的题目,有一段渊源。前不久,我在复旦大学参加一个中法文化交流,和一个法国作家探讨一些文学的问题的时候,那位作家突然冒出一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算什么东西!”这句话经过了翻译,仍然是法语,却让我很震惊。我想不是她出了问题,就是我出了问题。为什么对一部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的经典,一个法国作家如此贬低它,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却下意识地要维护它?我想其中涉及的不是不同国别的文学观,而是不同的写作者的文学观,她也许不用多谈她不喜欢的理由,我却有必要谈我喜欢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文学和出汗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  相似文献   

6.
鲁迅式的眼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这几年,我每年都会去附近的大学作几次演讲.回想起来,我讲得最多的就是鲁迅.即便有时候讲别的题目,也不断会提及他,甚至大段引用他的言论.有意思的是,我举出的那些鲁迅的言行,常常引起听众的热烈反应.有一回我讲完了,还有学生陪我走出校门,为的是继续和我讨论鲁迅.一个七十年前就已经辞世的作家,为什么还能这样强烈地吸引今天的大学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语文教科书曾经把鲁迅描绘成一具冰冷的神像,姚文元式的御用文人更把他歪曲成一根粗暴的大棒,以至到了八十年代初,不少大学生普遍对鲁迅敬而远之.为什么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鲁迅反而重新获得了年轻人的热烈的关注呢?  相似文献   

7.
上图讲座     
到上海图书馆来做讲座,我的确有些诚惶诚恐,上海人文荟萃,是我们国家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图书馆又是精神、人文、知识高度集中的地方,所以到这儿来开讲座和在别的地方就有点不一样了。另外,我对上海图书馆有特殊的感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就要先讲一点我自己的经历。我是上海人,离开上海已经很多年了。14岁那年,我去安徽当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后来生病吐血,又回到上海治病。前后大约有3年的时间,我上午在街道做共青团的工作,下午准时到图书馆去看书。开始是去静安区工人俱乐部的图书馆看,后来就到上海图书馆来了。下午一两点钟来,晚上九点闭馆再走。天天如此。我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可以这样说,我是在上海图书馆上的大学。那时家里比较困难,住在静安寺,当时的上海图书馆在人民广场,离家比较远。妈妈每天会给我5分钱坐车。而我把这5分钱省下来,徒步走到上海图书馆,在路上用它买一个桃酥饼,因为晚上太晚回家,肚子有点饿就先用这个桃酥饼顶着。步行回家以后全家人早已睡了,我吃一点母亲留给我的咸泡饭,再看一会儿书才睡。在这段难以忘怀的日子里,我读完了能在上海图书馆找到的所有俄罗斯小说,在上海图书馆,我上完了我的“中文系”。所以说,我对上海图书馆是有特殊感情的。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反腐文学和大众的阅读权利。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题目呢?正好大前天巴老“走了”。这是件让许多人感到痛心的事。它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感慨。我想,今天是否应该把我们交流的题目再扩大一点。巴老“走了”以后,一个文学时代结束了,我们作为还活着的人,应该怎么做?作为一个人该怎么做?作为一个文学人该怎么做?当代的文学应该怎么继续做下去?今天,我想用我的创作实践经历和大家一起沟通一下对中国文学今天和未来的思考,以及对我自己的文学道路和中国文学道路的思考。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搞所谓的“纯文学”创作的,写过在文学圈里颇有些影响的长篇小说《泥日》、《桑那高地的太阳》等作品。当时我之所以我会用那么大的功夫去做纯文学,其实和我的  相似文献   

8.
梁衡 《传媒》2000,(7):47
我曾写过一篇谈散文写作的文章,题目是《试将稿纸当画纸》,讲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相融。新闻和文学之间其实也是一样,所以我在写作新闻时常会不自觉地且把新闻当文学。 文学是艺术,新闻也是艺术(虽然人们不大肯把新闻归入艺术)。它们至少有二点相似,都是文字艺术,又都常常以人为表现的主体。 新闻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写出读者最想知道的东西;又学是  相似文献   

9.
我先要讲的问题是,我很长时间都无法接受我是在写散文这个现实。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我用普通的人都能读得懂的方式来表达我的一些文化观念。有那么多理由促使我必须出行,在出行的过程中,我及时地在表达我出行的感受,如果不写下来的话,下一个景点就把上一个景点压倒了,由于这样的理由,我写了一篇篇这样的东西,后来被大家称之为散文。我说我没有写散文,我只是在写文章,散文没有这么长的或者散文没有这么多的概念在里面。所以今天我是第一次谈散文。 德国作家海涅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欧洲文学发展到现在有三  相似文献   

10.
我们缺少什么样的编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定我讲的题目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编辑》,在这里我想换一个题目,讲一下《我们缺少什么样的编辑》,这两个题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我从反面来讲,是希望更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先向大家介绍一个编辑成才的公式,即长×宽×高。长是专业特长,即专家;宽是知识面,即杂家;高就是政治素质,即政治家。这是一个三维世界,有我们的发展空间,缺少哪一个维度都不行。我们缺少什么样的编辑,或者说需要什么样的编辑,我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记者出去采访一般总会有一个题目或者叫线索,这个题目或者线索就是新闻线索。完全没有题目、没有线索的采访是不多的。新闻线索就像是记者生命中的血液,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讲一讲如何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获得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2.
成放 《新闻实践》2011,(5):73-74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为题目踌躇再三。偶尔翻到一篇文章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终于放下朱丹的宣传,来讲讲这个做文化的夏燕平"——这意思正符合我所想,就把它演绎成现在的题目。去年底,10集纪录片《西湖》在浙江卫视播出后,好评如潮。在众多的赞誉中,最集中的是它的书卷气。一部电视片的成功,与主创人员的读书是怎样链接的?于是就想采访一下总导演夏燕平。《西湖》总导演有两个,我只认识其中的夏燕平,他是我多年的忘年交。  相似文献   

13.
在做这个调查之前,有一位行业专家讲过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如今讲CTP,再没有印刷企业问CTP是什么,就好比市场上出现一件新产品,有一两个人跟我说这个产品如何,我可能不会放在心上,但当有八九个人都与我谈论这个产品时,我肯定会去关注,进而会去跟用过的人了解,再后来可能就变成了购买者。相信CTP在国内普及及应用即将进入一个高峰阶段。”的确,在广东东莞的广印展上,有许多印刷企业在参展,现场调查表明,这些印刷企业绝大部分都有CTP,有的还不止一台。这样的情况让我们对CTP在国内的应用情况也抱有非常大的信心,对2007年中国CTP应用投资意向调查有了更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我想讲的心里话。很久以来,我就想讲这句话,但却被另一句话镇住了——不当出版商,要当出版家! 当出版家固然是正确的。这点我明白。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不能当出版商?这两者之间就那么水火不相容吗?难道一当出版商就不能当出版家了吗?我想了很久仍不明白。  相似文献   

15.
文学院的朋友一再给我打电话,叫来讲一次。我迟迟不愿来。不是我架子大,是散文不好讲;拿不出一些有用的干货,或者说几条听后就能使的规律,就对不起各位,自己也丢脸。各种文学样式都不好直接讲。作家聚会———常常叫笔会———没一个人一二三四、又演绎又归纳地长篇大论,都是乱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经常受到邀请去参加一些与文学没有关系或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会议。如推广生物肥料的会议,营造幸福家居会议。当我问到会议的主办者为什么要邀请作家与会时,他们基本上都是这样回答:为了热闹。于是我明白了,所谓作家,不过是一个到处凑热闹的角色。前几年,台北曾经召开过—个美食与文学的关系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人一边品尝着天下的美食一边讨论文学,这大概是地球上最美好的一次会议,但会议的主办者偏偏把我这个世界馋的人给忘记了,这件事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的—个参加了这次盛会的朋友,受到会议精神的启发,写了一本才华横溢的著作,题目叫做《完全壮阳手册》。这是一本充满了想像力的食谱,其中有—道名菜叫作,南山猛虎,  相似文献   

17.
这题目有点怪。蒿子杆儿是什么玩意儿?为什么和王朔联系在一块?这您就不明戏了,文学讲究“悬念”,咱不是侃文学吗?总得有点弯弯绕。以前我不读王朔,只是耳闻,不知怎么留下了一个“小痞子”的坏印象。这半年来,从读《空中小姐》开始,我一气读了他七本书,感到他确实是个人物。总的印象是:王朔的作品将文学教化功能隐藏在欢愉功能和审美功能中,用群众能“解读”的手法折射时代,把  相似文献   

18.
记者梦     
我的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她常常捧着报纸给我讲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妈妈那里得知这些“故事”都是记者写出来的。为此,我羡慕得要死,盼望着有一大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会写故事的记者。这个梦我一直做了十多年。当我从孔孟之乡入伍来到东北的小兴安岭,这个梦仍然时刻萦绕着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就自封为“见习记者”,写起稿来。连队、机关、深山哨所,都留下了我心碌的身影。有时为完成一篇稿子,竟忘记了吃饭。于是乎一份份稿件就这样带着我的梦幻,带着遐思飞往报社、电台。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可我采写的稿件如…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忏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位朋友,感谢大家今天冒着寒冷来到上海图书馆听我的讲座。我原本以为自己是了解托尔斯泰,了解《复活》的,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个题目。可是当我开始准备时,才发现自己选了一个多么难的题目,因为托尔斯泰太伟大、太庞杂、太丰富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条理清晰而又有一定深度地向大家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他的《复活》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我越读,越看、越找资料,就越是觉得这事太难。所以这几天我几乎一直在这种诚惶诚恐的心情下度过的,今天下午来到这里,我就觉得现在是关键时刻了,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反正就这样了,我准备到什么程度就讲到…  相似文献   

20.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