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研发联盟作为企业解决创新资源不足的重要选择受到了广泛关注。该研究基于联盟控制与产品创新理论,分析了转型经济背景下联盟控制方式对于企业突变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联盟中的结果控制会提高企业的突变创新绩效,而过程控制则与企业突变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在影响突变创新时存在互补关系。同时,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会加强过程控制与突变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结合创新搜索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网络分析法,从联盟组合的视角出发,研究焦点企业应该如何设计与管理其技术标准联盟组合以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本文以中国汽车产业360家参与正式标准制定企业的标准联盟组合(共7个时间窗口)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样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在标准联盟组合中,企业拥有的关系数量越多,其创新绩效越高;关系强度调节关系数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企业个体网络密度越稀疏,其创新绩效越高;关系强度削弱了网络密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负相关性,当关系强度增大时,稀疏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会减小.  相似文献   

3.
从技术联盟、组织间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入手,提出了技术联盟经由组织间学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通过对我国生物产业173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深入分析了技术联盟的特性通过对组织间学习的作用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并指出了生物企业利用技术联盟提升创新绩效需要注意的方面和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研发联盟等网络组织的日趋紧密,企业能够获取和利用边界之外的其他参与者所拥有的知识、信息等技术资源进行创新活动,而无须拥有这些技术资源的所有权,因此如何突破企业研发边界获取异质性的溢出资源是企业创新中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本文从研发联盟中难以厘清且不断渗透的溢出资源出发,提出研发边界渗透性这一概念,并且系统分析了研发边界渗透性、惯例复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研发边界渗透性与企业突破式创新呈倒U型关系,但是与渐进式创新的倒U型关系不明显,惯例复制强化了研发边界渗透性与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倒U型关系,同时还发现,由于惯例复制,研发边界渗透性与企业渐进式创新也呈现出倒U型关系。研究结论对如何促进企业突破研发边界性约束,推动企业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创业企业在过去产品失败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创新策略调整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问题导向搜索理论,考察了平台上的创业企业在过去产品失败时,未来产品研发的搜索边界和搜索距离对新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利用来自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中获取的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期间的一组新数据集,借助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相较于创业初期研发成功的企业,在创业初期研发不成功的企业跨越先前的搜索边界,从事跨市场类别的产品研发更有利于企业下一款新产品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创业初期研发不成功的企业来说,在选定的市场类别中进行非本地搜索更有利于企业新产品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研究结论旨在丰富平台市场背景下创业企业的问题导向搜索理论,对创业企业在应用平台上的新产品研发策略选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SCP范式对影响研发国际化创新绩效的制度环境-社会嵌入结构-组织学习行为因素进行组态效应分析,选取42个实施研发国际化的企业案例,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了制度环境、社会嵌入和组织学习对企业实现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1)实现研发国际化高绩效有两条途径:制度主导下开发市场的基地打造型和环境复杂化下突破创新的联盟合作型,说明实现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并不唯一;(2)导致非高创新绩效的组态有三个,当东道国存在较为明显的制度距离时,通过直接派遣本国员工的方式建立关系结构不利于创新绩效的达成。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企业开展研发国际化,实现企业创新的复杂成因,对企业正确选择、规划研发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1—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实证探讨了经营期望落差对企业研发投入与广告投入的影响,以及未来绩效预期负反馈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当企业实际绩效低于经营期望水平时,经营期望落差与企业研发投入显著负相关,经营期望落差与企业广告投入显著正相关;未来绩效预期负反馈负向调节经营期望落差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以及经营期望落差与企业广告投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论对深入理解企业研发投入和广告投入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阮国祥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4):118-124
为促进提升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的跨组织即兴能力,改进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基于"网络—行为—绩效"的逻辑主线,从供应链网络惯例和网络权力的视角实证阐明其二者对跨组织即兴的影响,以及跨组织即兴在网络惯例、网络权力和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跨组织即兴对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供应链网络惯例的规范共识维度对跨组织即兴和合作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影响,网络惯例的行为默契维度以及网络权力正向影响跨组织即兴和合作创新绩效;跨组织即兴在网络惯例和网络权力对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的管理启示为:提升供应链成员的即兴能力有利于提升供应链竞争力;要发挥拥有网络权力的企业实施跨组织即兴的作用以提高合作创新绩效;在供应链合作创新中要重点关注网络惯例,使之不断更新与环境适配.  相似文献   

9.
当企业业绩低于行业竞争期望时,企业为改善行业竞争劣势会进行战略变革,但目前行业竞争期望落差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却鲜有研究.基于企业行为理论,以中国深沪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2-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行业竞争期望落差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管理者过度自信、组织冗余和行业竞争程度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行业竞争期望落差与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当企业实际业绩低于行业竞争期望时,为改变业绩困境,企业会冒险加大创新投入;管理者过度自信、组织冗余和行业竞争程度都会正向强化行业竞争期望落差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374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调查发现,跨国公司母公司对研发机构采取集权式管控模式会抑制突破性创新绩效,而分权和混合式管控模式并不是促进突破性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当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创新互动越强,即创新开放性程度越高越能显著提升突破性创新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不确定性程度高时,集权式管控模式对突破性创新绩效负向影响会变为正向影响。当市场不确定程度高时,创新开放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研究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治理,以及中国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汤建影  黄瑞华 《预测》2005,24(5):20-25,43
由于研发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跨越了组织的边界,因此具有更为复杂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微观机制,从合作伙伴的技术资源强度、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技术知识的壁垒属性、伙伴间的相容性水平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结合151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上述四个因素对研发联盟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研发联盟改善知 知识共享绩效的措施以及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沙亦鹏  叶明海  王玉馨 《科研管理》2006,40(12):262-271
企业家是一个公司的灵魂,其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果会影响公司业绩。文章以企业资源视角切入,整合高层阶梯理论、动机不对称理论和企业创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对企业家创新成果的特殊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文章以企业家参与研发的专利作为企业家创新成果的代理变量,利用2011-2014年中国创业板公司企业家参与研发的专利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创新数量来看,企业家参与研发的发明专利成果会显著提升公司业绩;从创新质量来看,发明专利成果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大于企业家参与研发的外观设计以及实用新型成果的贡献。该结论丰富了企业家创新的相关理论,对新时代培育、激励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家创新创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包月红  赵芝俊 《科研管理》2019,40(12):163-171
摘要: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是政府保护和激励私人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2005-2015年间77家农业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研究了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对私人农业研发投入与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利保护政策并未促进私人农业研发投入或者提高私人研发投入强度,而加计扣除政策则显著提高了私人的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通过设置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的交互项,发现专利保护的增强削弱了加计扣除政策的溢入效应。本文结论验证了已有的部分研究结论,建议进一步完善专利保护政策,加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广度和强度,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孙艳梅  郭敏  方梦然 《科研管理》2006,40(12):144-154
本文研究实体经济的风险承担行为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企业的风险承担行为显著加剧了股价未来的个股崩盘风险,但会降低崩盘系统性风险;其次,企业创新性投资活动具有独特性,能够降低代理冲突和缓解信息不对称,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承担与个股崩盘风险的相关性,而一般性资本支出则影响有限;再次,代理成本过高的公司中,创新性投资活动缓解企业风险承担与崩盘风险的正向关系的作用更为明显,一般性资本支出行为则容易作为代理冲突的表现,会降低企业风险承担与崩盘系统性风险的负向关系;最后,低流动性公司中,创新性投资活动对企业风险承担与个股崩盘风险的关系有积极作用,而高流动性的公司中一般性资本支出对于降低企业风险承担和崩盘系统性风险的负向关系更突出。上述结果表明,实体经济的风险承担行为对金融市场存在影响且因投资类型的不同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崩盘风险和企业风险承担行为等领域的研究,对促进企业创新性活动和维护市场稳定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由政府支持的公共研发部门(主要包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和企业构成了社会研发系统。在此系统内,企业的研发投资决策变化,会影响公共研发投资杠杆作用的效果。本文运用FGLS方法,利用2009-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省际面板数据,从社会研发系统的视角,探讨了当系统内企业受政府RD资助强度变化时,公共研发投资对企业研发投入杠杆作用的变化。研究发现公共研发投资的杠杆作用存在区域差距,在政府对企业RD资助强度大的地区,政府支持高等院校研发会促进本地区企业研发投入,且促进效应会因其对企业RD资助强度大而加剧,但支持科研院所研发会挤出本地区企业研发投入;而在资助强度小的地区,影响则完全相反。因此各级政府在进行公共研发投资时应注意科技投入的精准化,合理搭配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与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关系展开理论研究,认为海外研发中心的设立,是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在国际化战略中追赶发达国家企业的重要方式,并对于母公司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选取汽车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证明:海外研发中心能够更好地将获取的国际资源转化为专利数量为代表的母公司创新绩效,但对专利质量为代表的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国有控股企业因国内政策支持反而会受到东道国的某些限制,从而抑制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当企业自身能力较弱,无法独立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时,企业可以采用并购海外技术先进型企业并在并购企业所在地建立研发中心的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我国汽车制造业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显著影响创新投资,本文使用2009—2017年企业微观数据,基于B-样条展开的非参数分位数模型探究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非线性异质影响,发现:(1)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资影响存在“倒U型”非线性特征,存在适度金融化水平促进企业创新投资最大化;(2)金融化在不同分位点存在显著异质效应,表明金融化程度对企业创新投资具有不同影响模式;(3)非国有企业、高技术企业在高分位点对金融化的敏感程度更高,随分位点提高最优金融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低分位点的企业更多表现为抑制作用,表明缺乏创新投入的企业利用金融资产进行套利的动机更为强烈。本文研究表明,中国企业不应盲目追求金融化程度,应与自身创新能力相适应,为通过选择合理的金融化水平达到提升创新投资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吴素春 《科研管理》2014,35(1):33-40
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效途径,而RD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密切相关。利用创新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数据,基于改进的知识生产函数,对创新型城市内部企业不同RD模式的创新产出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内部研发的产出弹性远高于RD合作的产出弹性,并且无论对知识型还是经济型产出都呈现稳健性;不同的RD合作模式的创新绩效也存在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企业研发实力、城市研发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企业集聚度和国际化程度,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影响企业对RD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已有研究侧重于探索供应商如何为制造企业提升研发创新,但忽视了非研发创新的内在价值。事实上,非研发创新同样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鲜有研究探明供应链情境下非研发创新的结构与前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破解如何提升研发创新与非研发创新,并探明供应商为制造商带来更多的研发创新还是非研发创新。选取538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实证结果表明:(1)制造商——供应商社会资本各维度均正向影响研发创新与非研发创新;(2)相对于研发创新,结构资本与认知资本更能提升制造企业非研发创新;而相对于非研发创新,关系资本更能提升制造企业研发创新;(3)社会资本各维度对非研发创新的各维度(产品或工艺改进、模仿创新、技术引进与市场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厘清了制造企业制造商——供应商社会资本不同维度提升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的差异性影响,为制造企业提升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提供理论解释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0.
赵毅  王楠  张陆洋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131-138
基于科创板上市公司2017-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研发强度与企业成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研发强度与当期企业成长呈"倒V形"的非线性关系,最优研发强度应不超过4.42%;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且只有当研发强度超过6.83%时才能促进下一期企业成长,二者呈"U形"的非线性关系;最优研发强度对当期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比对下一期更大.成果可辅助科创企业理性权衡短期风险与长期收益,实现最优研发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