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在推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效能,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在理论刻画科技人才投入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剖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介作用并提出研究假设;采用全局参比的DEA-Malmquist方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测度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状况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固定效应和SYS-GMM法探索性构建静态和动态中介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2000—201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计量检验科技人才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并进行内生性检验。研究发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并呈现"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短期内科技人才在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巨大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且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科技人才与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间存在显著中介效应,但不同区域表现出差异化的中介效应主导机制。长期内区域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累积效应明显,且动态模型较静态模型的影响作用和中介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企业使用的研发成果和技术可能来自自身执行RD活动,也可能是来自于其他企业RD活动,故企业使用研发成果中隐含的RD投入更能真实反映RD投入对生产率的贡献。本文利用耶鲁-加拿大技术流动一致矩阵测算北京制造业分行业使用研发成果中隐含RD投入,并实证检验了企业执行RD投入、使用研发成果中隐含RD投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执行RD和使用研发成果中隐含RD投入对生产率具有正影响,且后者的产出弹性系数比前者的高一倍。  相似文献   

3.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减税降费等政策背景下,研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财税〔2015〕119号文件的颁布作为准实验,使用2008-201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施行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通过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而实现的;(3)这一政策效果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以及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5.
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是中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以《中国制造2025》政策出台为准自然实验,利用A股上市公司2010-2019年数据实证检验了智能制造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发现:(1)智能制造政策能有效促进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智能制造政策一方面诱导企业增加无意义或低效率的研发投入,降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增加有效发明专利数,进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3)智能制造政策作用效果在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市场化程度地区的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证实了智能制造政策的作用效果,并部分打开其作用机制黑箱,对下一阶段智能制造产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研管理》2025,46(1)
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6—2019年分批实施的单项冠军培育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企业创新视角;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选择性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单项冠军培育政策能够促进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单项冠军培育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优化人力资本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民营企业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单项冠军培育政策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创新激励效应。最后;单项冠军培育政策通过促进实质性创新实现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本研究为政府完善单项冠军培育体系;充分发挥选择性产业政策创新驱动效应;进而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明志  姚鹏 《科学学研究》2020,38(8):1381-1389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建设的核心要求,而这需要产业政策的有效配合。基于一定的逻辑推演,探索性地建构了产业政策作用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结构和融合的三分框架。研究发现:(1)创新是产业政策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通道,并主要通过高市场集中度、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本培育及重点产业政策实施形成作用。(2)政府的\"赢家挑选\"行为对结构变动形成一个初始冲击,并辅之以投资结构引诱、空间结构改善而最终实现结构优化,进而通过集中度改变、不良结构趋减传导至创新。(3)创新和结构的双优化,最后汇聚成融合效应,并通过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集群政策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8-2017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创新数据,从研发操纵视角,实证检验了加计扣除政策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加计扣除政策激励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而研发操纵抑制这种激励效果;(2)随着加计扣除政策2013年和2015年的两次修改,民营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得到一定治理;(3)研发操纵在盈利、非家族、非高新技术及税收监管弱的民营企业中更显著。本研究不仅为税收政策引发的激励扭曲效应提供微观证据,还为完善加计扣除政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8-2017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创新数据,从研发操纵视角,实证检验了加计扣除政策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加计扣除政策激励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而研发操纵抑制这种激励效果;(2)随着加计扣除政策2013年和2015年的两次修改,民营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得到一定治理;(3)研发操纵在盈利、非家族、非高新技术及税收监管弱的民营企业中更显著。本研究不仅为税收政策引发的激励扭曲效应提供微观证据,还为完善加计扣除政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耿强  吕大国 《科研管理》2015,36(6):137-144
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相关国内文献,大多集中在检验中国企业是否存在\"出口学习效应\",对如何产生\"出口学习效应\"的具体机理较少涉及。本文认为,产生\"出口学习效应\"的主要原因来自企业出口后的研发概率与绩效更高,在出口过程中企业会更有可能选择研发投入,且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更为显著;本文以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基于多达100万个样本点的大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后选择研发投入的可能性会增加21.63%,而研发投入的选择,给这类企业带来了每年约7.3%的生产率提升。中国企业的出口不仅可以发挥比较优势,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也是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更加自主选择研发投入,并在中长期提升生产率,获得动态优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