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胡玉宁  李小涛  朱学芳 《情报杂志》2022,(10):130-137+155
[研究目的]针对融合主题词-引文的2-模知识耦合系统,提出数据优化指标以降低知识网络的复杂性,并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方法]对融合主题词-引文的知识发现过程进行解析,选取乳腺小叶癌作为案例,用耦合熵指数2-模知识耦合系统进行量化测度和演化分析;用突变系数进一步优化数据集,重点识别突变系数大于1的耦合因子对,并对2-模知识耦合网络进行内容可视化。[研究结论]耦合熵指数可作为2-模知识耦合系统的量化测度指标,突变系数可有效识别具有潜在突变性的耦合因子对,两项指标对数据的优化处理能有效降低2-模知识耦合网络的复杂性;具有较高耦合熵指数的主题词-刊名耦合因子对代表了较为成熟和稳定的学科子类和知识结构,具有突变性的耦合因子对表征和揭示了相关学科主题和知识结构的突变、转向、交叉和融合。融合主题词-引文的知识发现方法是对已有方法体系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
智库双螺旋法将智库研究视为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特殊性的研究主题,从智库研究的解析、融合和还原过程,基于DIIS的过程融合法和MIPS的逻辑层次法相互迭代,分析二者螺旋的耦合关系,并从时空域特征出发,形成一套完整而又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该方法来源于创立者长期的战略和政策研究实践,也有效地应用于多个国家重大研究专项、国家高端智库项目和若干主题研究领域。在智库双螺旋法的实践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文章从认识论角度提出需要消除方法使用中的认识误区,理解方法在智库工作中的真正作用,同时筑牢知识根基,根据研究问题赋予专业内容;在实践层面,要掌握智库双螺旋法在智库分析中的切入节点,避免平均用力,防止无限嵌套;就研究主体而言,要跳出自身的思维局限,不断拓展智库双螺旋法的使用场景,创造真正的智库价值。文章从理论层面对智库双螺旋法实践应用的思考,旨在探究智库研究规律,发展新的智库理论方法,构建智库研究范式,将智库双螺旋法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阐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内涵,对区域“两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设计了一个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的区域“两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值法构建了区域“两化”深度融合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4.
受"信息熵"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的启发,提出"引文熵"指标以测度期刊在科学网络中的"信息交流广度"。基于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以7835种SCI/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计算了每种期刊的引文熵值,测度出其相应的引文"信息交流广度",分析了"引文熵"的分布规律,并将两种引文熵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期刊引文链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引文熵"应用于学科层面,揭示了不同学科在信息交流网络中显现的"学科交叉广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张杨 《科教文汇》2010,(16):207-208
英国现代著名科学哲学家玛丽·赫西的科学哲学思想虽然渗透到了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但始终贯穿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本文就其方法论之“学习机器论”的三种认识论模式进行归纳和阐述,以便进一步理解她的“经验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代表了未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的新趋势。中科院在脑科学研究上具有深厚积累和特色优势,率先启动了"脑功能联结图谱"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选择感知觉、学习记忆等几种重要大脑功能,绘制其神经环路图谱,解析其信息处理加工规律;率先在脑科学和智能技术两大领域进行实质性融合,在先导专项中扩充了类脑智能研究内容,成立了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全面推进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深度融合,为我国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引领与支撑。在分析国际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文章阐述了中科院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方面的部署,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脑科学与智能技术融合的举措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打破学科界限、提倡学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创新举措为我国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综合类期刊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方法/过程】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999-2020年间发表的190万余 篇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源,通过构建期刊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测度指标,对该领域综合类期刊的综合性与学科交 叉性进行计算。【结果/结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类期刊整体的综合性在不断降低,综合类期刊载文学科分 布积聚态势明显,专业化、特色化趋势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综合类期刊载文的学科交叉性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 刊物开始关注和组织跨学科研究选题,逐渐由“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转变。但是由于我国综合类期刊数量繁 多,质量参差不齐,综合类期刊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仍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创新/局限】聚焦综合类期刊自身具 备多学科知识交汇的综合性特征和面向复杂问题研究的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特征,构建指标算法进行量化研究, 但是在期刊个体特征测度和学科交叉知识点的挖掘上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8.
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脑电技术为例,通过时序分析纵向探索知识的交叉路径,通过共词分析横向探索知识的融合主题,从而深入挖掘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与人文社科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机制,总结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内在规律。结果发现,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自1970年至今,脑电技术已促成了认知神经科学与12个人文社科领域交叉融合,且学科交叉数量在1990年后稳步增长;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一般发生在已有学科研究的薄弱环节,脑电技术的应用恰好弥补了传统人文社科领域对个体认知层面上的决策动机、情绪影响及注意力分配等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杜昊 《现代情报》2015,35(2):18-22
目前,我国"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其指标的探讨上,理论支撑明显不足。因此,"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是"两化"融合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围绕"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的需求分析、功能定位和理论依据3个方面来探讨,这3个方面理论也决定着"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的目标、方向和基础,对建立更加完善的"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融合研究是一种以复杂问题驱动、学科深度融合、创新研究领域和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特征的全新科研范式。目前中国的融合研究资助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形成完善的遴选机制与科学的资助渠道。为此,选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典型案例,在分析融合研究概念内涵及核心特征的基础上,对NSF资助融合研究的战略定位和具体举措、融合研究项目和成果转化设计的资助政策等展开系统研究。分析表明:NSF通过战略规划和投入计划保证资助融合研究作为战略优先事项之一,对融合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相关项目的提案要求、审查标准与处理流程等都形成了较为规范、具有融合特色的资助政策。在其具体资助机制中,通过“C-Accel计划”融合研究加速课程设置将融合研究的主题创意加速到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增长的融合研究”和“C-Accel计划”促进融合研究成果转化。NSF对于融合研究从创意产生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资助机制对促进中国融合研究发展提供如下启示:融合研究项目的布局应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融合研究文化;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培养融合研究人才;增设融合加速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  相似文献   

11.
黄秦安 《科学学研究》2019,37(2):228-234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及其对科学与社会日渐显现的影响力,离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迅速发展,展现出了更为多样和充满活力的知识形态。离散数学的知识创新具有典型的数学范式革命性。作为对微积分范式的一种突破,离散数学超越了传统数学的知识界线,展现出在数学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新的哲学特征。与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发展相得益彰,离散数学范式具有离散化、算法化、计算性、复杂性以及与科学更为紧密的交互性等显著的当代科学革命特征,并显现出学科知识群与复杂性科学等独特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融合研究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范式,不仅会促进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而且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宏大挑战的一种重要途径。文章考察了融合研究的内涵和特点,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融合研究的概念;根据NSF十大投入计划和新的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发展融合研究在NSF中的战略地位;分析NSF支持融合研究的基础和融合项目的特点,并对第一批融合项目的实施作了介绍;总结出NSF支持融合研究可供借鉴的若干结论,并对我国发展融合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融合式研究成为以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目标的科研创新新范式。基于文献调研和中科院试点评估实践,本文对这种新范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融合式研究的评估逻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四个关键方面的融合式研究评估框架:解决问题的效果评估、学科发展的融合程度评估、创新活动的融合程度评估、权益相关方的融合程度评估。对此四项关键内容,本文提出了一些评估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为进一步探索融合式研究的评估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比分析了2003-2017年间中国、美国、日本国际论文的跨学科特点和发展态势,研究内容包括跨学科论文产出特征、学科多样性、学科融合网络特征和主要学科融合组合。结果显示,我国跨学科论文绝对数量的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和日本;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跨学科论文中跨学部论文的比例中国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中、美、日都以两个学科融合为主,尽管两个以上学科融合的比例中国高于美国和日本,但学科融合网络特征显示,中国学科融合网络的连通性、凝聚性和平均度数都要低于美国和日本。中、美、日主要的学科融合组合存在差异,工程学部在我国跨学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创新生态系统是近年兴起的热门领域,反映了学术研究前沿与趋势。对其学科多样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激发学术思想碰撞,产生新见解,为科技政策制定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过程]基于共类分析,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创新生态系统领域2002-2017年相关核心文献为目标,通过学科覆盖图,学科丰富度、均匀性、差异性和综合测度指标对比分析创新生态系统领域学科多样性特征。[结果/结论]创新生态系统领域整体学科多样性较强,主要集中于邻近领域或学科。且创新生态系统受其他领域的影响大于其本身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时序上,其学科多样性并无显著增强趋势,但总体上目标文献被引频率越高,学科多样性越强。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3 -201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从学科视角,对我国区域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成果产出量进行统计归类.建立了绝对优势指数、相对优势指数和进程指数,从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发展进程优势等3个方面对我国区域社会科学学科优势进行分析,得到我国区域社会科学的绝对优势学科、相对优势学科和发展进程优势学科的数量和种类是不同的结论,以期能够对我国区域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社会的发展,多学科领域间不断发生知识流动,使得不同的技术发生融合。对其进行早期识别和探测,将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机会,并调整技术创新战略。现有的基于专利的技术融合测量及预测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针对此问题,提出一个测度技术融合的框架,该框架以专利数据为依据,从聚合性、耦合性、均衡性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全方位的分析了技术融合所形成的整体网络以及构成网络的各技术主体,最后对网络的均衡程度进行了研究。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的纯电动汽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根据三个维度可以筛选出在融合水平较高且融合范围较广的技术,以及相对较稳定的技术组合。相关企业和研发结构可以根据筛选出的最优技术或技术组合进行选择性研发,推动相关产业的融合升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参与实验作为STS中新出现的研究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方法层面,参与实验吸收了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等研究成果对实践的关注,挑战了现有公众参与科学模式囿于议程、代表权、共识等概念的困境,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向对日常活动中物质实践的定制和分析。在理论层面,参与实验区分了ANT、存在论政治学等“经验化”存在论方案,试图在STS中建立一种“实验化”的存在论方案。“实验化”研究突破了“经验化”研究的方法论框架,但其存在论地位仍显模糊。本研究讨论了德勒兹与拉图尔对伦理问题的不同思考,指出了两者在伦理学上不同的存在论立场可以成为解释“实验化”和“经验化”之间对立根源的思想线索。在此思想线索的基础上,诉诸“遭遇中的生成”将为“实验化”存在论方案提供一条区分于“经验化”的立足之途,从而为在“公众参与科学”中促发更多具备可行性的实践方案提供一种可能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指示器",具有重要的社会评价功能,第一至五届评奖结果见证了30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历届高校人文社科奖统计表明:传统优势学科逐渐式微,新的主干学科格局正趋于形成;获奖成果高度聚集在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异军突起,差异化特色发展渐成取向;引领学者自觉打造学术精品,亟待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奖励机制;多学科综合研究尚有较大发展空间,跨学科研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20.
基于加权灰熵的科技金融体系有序性判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技金融体系有序性进行定义,运用问卷调查、专家打分法和信息熵原理构建科技金融体系有序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技金融体系有序性判别模型,考虑到评价指标的权重对灰熵结果的影响,提出加权灰熵的算法,使结果更加真实、合理;收集辽宁省2001-2011年的数据进行实例分析,为科技金融体系的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