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王旭  李雨晴 《情报科学》2023,41(1):126-133
【目的/意义】通过对我国已经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有利于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近10年国家层面颁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构建政策工具、政策效力和政策主题的三维分析框架,并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进行多维度探析。【结果/结论】存在问题:政策工具使用失衡,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过溢,供给型、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匮乏;政策效力强的法律在政策总量的占比较低;在政策主题方面,我国政府倾向于信息安全保护管理政策内容,忽略了政府告知义务和个人权利保障方面的需求。优化建议:全面优化政策工具,增加供给型和需求型使用占比;增强政策效力,完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顶层设计,促进部门交流合作;扩大政策主题范围,细化告知义务与个人信息权利条款。【创新/局限】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政策文本数量,并进行国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单轸  陈雅 《情报科学》2023,(7):153-162
【目的/意义】可及性理论内涵多见于我国政策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但其提法并未普及。推广可及性理念,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理论,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有重要理论价值。【方法/过程】研究收集近年来我国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对政策文本使用扎根编码进行分析,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结果建立模型,阐释可及性提升的机制,建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提升的理论框架。【结果/结论】扩大供给、优化资源与服务配置布局、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标准化建设是提升可及性的主要途径,归纳其实质是量与质、个性与共性、时空以及要素与系统的统一,并提出发展策略。【创新/局限】研究使用扎根方法,以我国政策文本为视角去研究可及性理论,相对于用论文分析或问卷调查方法研究该理论,有一定创新性。研究提出可及性提高的机制和发展建议,对完善可及性理论体系有一定启发。局限是样本数量小,仅从政策文本分析,视域过于宏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为省级政府部门的非遗政策制定、完善和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方法/过程】利用内容分析与量化分析方法,基于“工具-主体-目标”三维分析框架,对遴选出的31省276份非遗保护政策文本予以编码,开展政策颁布时间演进脉络、颁布部门的统计,以及编码结果的单一和多维交叉分析。【结果/结论】省级非遗保护政策经历了“萌芽-成长-活跃”的发展周期,颁布主体部门协作程度较高,同时存在基本政策工具总体分布失衡,个别工具使用过溢,“政府用力过猛,多方无力参与”的非遗保护多元主体分布格局尚未改变等问题,并相对应提出了优化建议。【创新/局限】以政策工具为视角,针对省级非遗保护政策展开系统性研究;人工编码带有部分主观性,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结果误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探究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信息转发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服务政策,促进互联网环境健康发展.[方法/过程]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注的网络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文本资料,基于扎根理论对访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结果/结论]通过分析共得到77个概念,3...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国外代表性数字人文众包项目中隐私政策框架及内容的梳理,为我国数字人文众包项目中个人信息保护及隐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以及LDA主题建模对国外47个代表性数字人文众包平台网站的隐私政策进行主题鉴别和编码分析,梳理隐私政策的文本框架,并对不同发起平台、国家(地区)以及不同类型的数字人文众包隐私政策的结构框架与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与此同时,探索我国代表性数字人文众包项目中个人信息保护隐私政策方面的现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外数字人文众包隐私政策框架涉及信息内容、信息安全、信息存储、信息共享、信息使用、信息收集及用户权利7个维度,其中对信息收集、信息安全、信息内容3个维度关注度较高,对“用户权利”这一维度的关注度均相对较低;不同发起平台、国家(地区)及项目类型所属维度内容特征存在差异,相对来说,发起平台中档案馆和博物馆,发起国中英国和新西兰,在数字人文众包项目隐私政策的指标完整度较高,转录型指标完整度相对较低;较之国内数字人文众包隐私政策,国外政策的类目体系更加完整,内容覆盖面广,尤其是开始重视14岁以下未成年人群体;最后从隐私政策框架、隐...  相似文献   

6.
孙瑞英  李杰茹 《情报科学》2021,39(11):157-166
【 目的/意义】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作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保障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将词频分 析、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用于政策解读与分析,推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方法/过程】本 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二审稿草案)》(2021年4月29日发布)的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词频分 析、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该法律草案文本进行研究,从而达到以更多视角挖掘分析法律政策条款 内涵的目的,以法律文本的分析为依据完成对我国个人信息推进现状的描述。【结果/结论】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的研究方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二审稿草案)》,归纳并揭示法律文本中所蕴含的个人信息保 护工作的运行机理,明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进程。【创新/局限】综合运用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内容分 析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二审稿草案)》的内容。但本文只针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进行 了分析,并未涉及策略、改进方法等更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陈燕红 《情报科学》2022,40(11):118-123
【目的/意义】在网络时代下,个人信息共享风险不断提升,为降低共享风险,提升信息共享安全度,本文对 互联网多元治理模式下的个人信息共享风险及其保护对策进行研究。【方法/过程】首先,从平台技术、国家政策、个 人等多个维度考虑,构建个人信息共享风险评估模型;然后,结合实际案例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计算个人信 息共享风险模糊评价分值,对比评语集,明确个人信息共享风险程度。最后,基于互联网多元治理模式,从国家层 面、平台服务商层面以及用户层面等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结论】在国家层面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 规、建立个人信息泄露举报制度以及建立信息审查体系进行信息保护;在平台服务商层面,需要设置平台请求授予 权限,完善平台方实施用户访问控制和个人信息匿名及加密技术,提供信息保护技术基础;在用户层面需要促使用 户个人树立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尊重他人隐私,自觉维护自己与他人的信息安全。【创新/局限】但本研究所提出 的保护对策中,尚未针对各种保护技术的实施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还应针对实施过 程进行细致分析,以期为网络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提供更加完善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谷镇 《情报科学》2021,39(12):93-97
【目的/意义】通过对个人信息的泄露给公民造成的损失和伤害的分析,能够帮助民众认识个人信息的重要 性,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及其原因,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的防护意识。【过程/方法】本文界定了个人信息与个人 隐私,进而从个人信息的产生、收集以及利用过程中个人隐私泄露造成的危害出发,进一步研究大数据背景下个人 信息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措施。【结果/结论】从各国对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的现状中梳理出关于我 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特征与信息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使国家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隐私保护法”法律制 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创新/局限】本文只是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个人信息及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再接下来的 研究中将深入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9.
杨奕  张毅  李梅  邓雯 《情报科学》2019,37(1):86-93
【目的/意义】通过数据挖掘、文本分析法整合公众分散的反馈意见,对比研究出台政策,对政府部门吸纳公 众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公众对共享单车政策征求 意见稿的反馈内容,采用LDA模型从公众反馈意见中发现并提取低维主题集合,汇总、组织、分析大规模文本信息, 以主题领域和隶属概率值两维度,对比公众意见与政策修订的差异。【结果/结论】从制度体系、政府治理、企业经营、 产品完善、用户规范五个分类主题及其概率值,评估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度以及政府对公众反馈意见的采纳效 果,以期为政府出台政策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泓序  何畏 《情报科学》2022,40(6):132-140
【目的/意义】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新的挑战,既有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模式亟待 完善,研究个人信息保护的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能有利于提出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相应的对策。【方法/过程】基于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状况,找出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发掘个人信息保护 的影响因素,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结论】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加大个人信息保护的投入,明确个 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界分,完善可识别化要素,重塑知情同意原则等,从多途径、多维度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创新/局 限】本文是对我国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的宏观研究,在微观层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层 剖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究公务员信息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公务员信息安全行为,建立 健全公务员信息安全行为规范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选择呼伦贝尔市公务员进行深度访谈获取数据,按照扎根理 论的规范流程进行编码分析。【结果/结论】构建了公务员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解释了其影响方式,提出 了提升公务员信息安全行为的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研究在线医疗社区医生主页中的医生文本信息与图片信息对患者择医行为的影响,期望为患 者在线择医行为的研究提供更深入的多源信息融合方面的理论依据,并为提高在线问诊的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意 见。【方法/过程】本文以信任源理论为基础,从影响信任的声誉可信度、能力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三个维度出发构 建患者在线择医模型,收集春雨医生网站文本、图片和其他相关信息,基于深度学习,识别医生照片中的面孔特征, 并基于多源信息,通过回归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结果/结论】医生的声誉可信度对患者择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 响,而医生的能力可信度负向影响着患者的择医行为。照片信息方面,严肃、不出众的医生外观形象能够促进患者 对医生的信任,进而正向影响患者的择医行为,照片的面孔吸引力可以削弱医院等级带来的负面影响。【创新/局 限】本文将图片信息加入患者择医决策行为研究中,充分考虑了患者生成信息与系统生成信息对患者择医行为的 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薇  池建新 《情报科学》2017,35(12):115-119
【目的/意义】现行制度在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全面有效保护方面存在着诸多漏洞,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必 要借鉴信息社会先进的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制度。【方法/过程】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模式比较法,分析美、欧在保障个 人信息安全方面的异同,探索保护和利用个人信息资源应有的理念和原则。【结果/结论】美国的隐私权保护和欧盟 重视个人信息自决权及我国宪法规定的保障人格权在本质上有相通的一面,与统一立法还是分散立法相比,我国 应建立结合自身国情、接轨国际标准规范、参考各主要国家立法实践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国外学术期刊科学数据政策展开政策评估分析并提炼政策内容要素,以期为制定与完善国内现行学术期刊科学数据政策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方法】选取国外学术出版商和学术组织两类学术出版机构最新发布的学术期刊科学数据政策,利用质性文本分析法构建政策文本分析类目体系、展开政策评估分析并提炼政策内容要素。【结果】依据国外学术期刊科学数据政策评估分析结果,针对国内学术出版机构的政策制定与完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论】建议参考与借鉴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科学数据政策实践,尽快制定与调整国内现行学术期刊科学数据政策,补充与完善其科学数据政策的核心政策内容要素,并注重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制定的科学数据政策之间保持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5.
魏宇航  田园 《情报科学》2021,39(12):53-59
【目的/意义】高校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会让高校的声誉等受到直接的影响,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 情传播过程,并总结出其影响因素,这对于高校舆情的治理及学生工作的开展而言意义非凡。【方法/过程】以微博 用户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选取的典型案例为研究话题,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原始文本数据进行编码分析, 研究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影响因素。【结果/结论】构建了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影响因素模型,并结合时间维度 通过案例对其模型进行了阐释,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创新/局限】本研究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所选 取的典型案例进行扎根理论研究,探索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过程影响因素模型,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具有一定创 新意义。但由于本研究仅针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叶艳  代君 《情报科学》2017,35(5):20-24
【目的/意义】此研究将个人感知融入跨学科情境,揭示了从个人信息行为向协同信息行为转换的诱因,为 图书馆开展跨学科信息资源服务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方法/过程】本文对跨学科任务情境进行设定,构建 了跨学科协同信息行为的诱发因素模型,并对高校学术研究者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结论】得到研究人 员在解决跨学科问题时的信息行为特征,并验证了信息源视域和协作时机是个人信息行为向协同信息行为转换的 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合翔 《情报科学》2018,36(9):136-141
【目的/意义】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分析和呈现网站资源的利用情况。【方法/过程】本文针对网站信息资源被 访问利用的概率与频次,借助地图和年轮等视觉隐喻,提出了若干评价指标和一个视觉化的信息资源利用分析框 架。通过基于特定编码的日志数据及可视化的手段,考察了样本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在特定周期内的实际利用率、 探索效率,以及资源活性、资源价值的强度、分布及变化等特征指标,并基于资源发现与资源发布的关系假设,分析 了由资源利用特性反映出的用户的资源需求偏好,及网站方资源建设与发布的策略与模式。【结果/结论】本文提出 的可视化分析框架可以直观地呈现网站资源利用的范围、分布、强度及时序特性,为网站的资源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向剑勤  陈立军 《情报科学》2019,37(9):103-108
【目的/意义】基于Open Site Explorer平台数据,分析和揭示网站层的我国图书馆共链关系及结构。【过程/ 方法】从该平台下载我国169所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网站的根域名入链数据,基于网站层的共链关系矩阵绘 制共链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共链网络的节点中心性、块模型与核心-边缘结构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该 平台数据能够清晰地展现我国图书馆网站之间的共链关系结构,图书馆类型、实力及其所在地区的发达程度,对图 书馆网站在共链关系网络中的网络特征及其网络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但在网络中影响力最大、最重要的图书馆 网站却是实力处于中上水平和中西部地区的图书馆。该平台既能为图书馆网站建设提供依据,也能拓展网络计量 学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疫情现象危害社交媒体用户的身心健康,信息过载是全媒体时代信息疫情的主要表现形式。探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成因和影响,能为信息疫情的应对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获取原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并借鉴压力源-应变-结果理论,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前因后果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前因包括用户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信息过载直接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间接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应对行为。【创新/局限】应用质性分析方法从多维度系统地探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驱动因素和影响机制,有力补充信息过载领域现有研究。后续可通过实证方法、大样本数据验证模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胡吉明  钱玮  李雨薇  文鹏 《情报科学》2021,39(10):11-17
【目的/意义】本文以主题为核心,从外部属性和内容属性两个视角展开政策文本结构化解析,直观反映政 策核心内涵,挖掘政策文本语义,为政策内容解读提供新模式。【方法/过程】利用LDA2Vec主题模型实现基于上下 文的政策文本主题识别,同时借助位置和语法规律提取外部属性,以此构建政策文本结构化解析的描述框架。【结 果/结论】“互联网+”政策文本解读的实证分析发现,本文所提框架有助于直观展现政策要素,有效揭示政策文本主 题分布,以及进行大规模政策领域文本的批量分析和解读。【创新/局限】通过结构化解析框架展现政策文本的形式 化特征和主题性特征,帮助政策相关群体把握政策制定的特点和侧重点,目前深层次内容解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