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SP.一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新型解决方案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不仅缺不资金,更缺乏信息系统建设的专门人才和维护经验,为此,介绍刚刚兴起的,专为中小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服务的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er Provider,ASP),它次为中小企业实验信息化提供一种新型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唐国锋  但斌 《科研管理》2015,36(4):136-144
激励机制设计是解决应用服务外包中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方法,外包合作时间对激励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合作时间如何影响应用服务外包激励机制设计的问题,以客户企业期望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在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所拥有的服务能力及努力水平不可观测下,建立两阶段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分析了外包合作时间与合同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外包合作时间较长时,合同激励效果与收入共享比例正相关;外包合作时间较短时,合同激励效果与收入共享比例负相关;对客户企业而言,在寻优中随着合作时间的增加,收入共享比例反而会降低。  相似文献   

3.
应用服务提供商(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网络时代诞生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学术研究上,ASP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组织科学的知识.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软件、硬件、网络技术等;在应用实践方面,ASP引领IT服务企业塑造全新的运营模式,使用户提高竞争力.赢得未来的成功.本文通过对ASP的综述分析,从基础理论、相关问题、产业发展和研究动态等方面.对ASP进行总结研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并对后续的工作提出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4.
ASP模式下关键业务应用服务外包中的激励契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怀飞  张旭梅 《科研管理》2012,33(11):68-75
采用ASP模式下的关键业务应用服务,ASP客户能够优化业务流程,改善运营绩效,然而ASP提供商的能力不足和道德风险也会给ASP客户的业务运营带来风险。针对ASP提供商的能力构建和激励问题,通过建立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对三种不同能力构建模式的ASP提供商在提供关键业务应用服务过程中需要执行系统运营服务和业务咨询服务两项任务的激励契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对ASP提供商在两个维度上的任务进行激励时,对三种能力构建模式的ASP提供商将分别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并最终对ASP客户的业务运营绩效带来影响;ASP提供商应该根据自身已经具备的资源和能力选择合适的能力构建模式进入关键业务应用服务市场;ASP客户应根据市场情况选择胜任的ASP提供商并设计相应的激励契约对ASP提供商进行激励。  相似文献   

5.
随着行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传统制造业受到了较为强烈的冲击,促使产业链条不断升级,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现阶段,国内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旱已成为国家整体产业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RMIE)的重点实施战略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理论,进一步剖析该项战略的具体应用状况,以期优化实践。  相似文献   

6.
基于JSP的制造业信息化网上申报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齐二石  王慧明 《情报科学》2004,22(8):992-994
为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测评结果的如期发布.开发网上数据申报系统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基于新一代动态网页技术JSP的制造业信息化网上申报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于立  王忠吉 《现代情报》2007,27(9):202-204,206
本文在分析ASP模式运行过程的基础上,利用价值链理论对ASP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ASP市场价值链的概念及其模型,并对模型中的主要价值活动进行了阐释。使我们在认识和培育我国ASP市场以及开展ASP模式应用方面得到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ASP模式外包中企业核心IT能力及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ASP模式IT服务外包中核心IT能力对企业掌握自身IT命运的重要意义,对构成核心IT能力模型的九种能力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核心IT能力构建模式和路径,并分析了企业构建核心IT能力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已高度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南海作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制造业重地,其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在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通过分析南海制造业信息化现状,对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对策建议,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南海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南海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ASP信息化改造已成为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并且对于我国中小机电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ASP模式改造系统功能、结构、关键技术问题及核心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但斌  刘利华 《软科学》2007,21(3):34-36
基于制造企业的价值链,提出了面向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体系结构,描述了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定位问题,分析了面向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类型及特点,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面向产品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的三种典型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效率为研究对象,基于两大产业互动作用展开研究,分析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影响因素,建立互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选择DEA作为互动效率的评价方法,并构建相应评价模型;以我国30省市及细分行业截面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揭示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效率现状、特征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两大产业关联、改善产业资源投入结构、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业管理水平和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以服务商的服务创新努力投入水平最大化为目标,设计考虑制造企业参与的特殊合作服务创新契约并分析其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创新最优契约的存在以制造企业服务创新预算足够大为前提,且最优契约条款随着预算增大而增加,服务商保留收益增大倒逼制造企业增大服务创新预算;制造企业参与投入对服务商的服务创新最优努力投入水平产生正向影响,服务创新固定支付对最优服务创新条款产生负向影响;服务商的最优服务创新努力投入水平与服务创新的价值系数及其分享服务创新产出份额正相关,与其投入成本系数及制造企业参与努力成本系数均负相关,与外生随机变量对服务创新产出的影响系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相对于其他地区成本上升的原因,提出其进行产业转移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国内外对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梯度推移论。所不同的是文章对我国的经济区域和经济梯度进行了再划分,并以此划分为依据对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如何在国内区域间进行梯度转移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5.
洪丽 《现代情报》2011,31(11):31-33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指出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论述了高校图书馆构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高校图书馆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主体架构进行了规划和设计。  相似文献   

16.
邵魁德 《现代情报》2010,30(5):46-48
河源是广东一个欠发达地级市。公共图书馆事业较为落后,其信息服务工作水平、数字化程度、服务条件等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由于办学水平的要求,当地高职院校图书馆已发展成为地区最大规模的图书馆,已成为地区资源共建共享的中心图书馆。以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中心,建立区域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是欠发达地区集中资源、利用资源、调整服务结构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一项新举措。  相似文献   

17.
区域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联盟的必要性、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区域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效率从服务的广度、深度、质量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肯定了区域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的经济效率与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加快区域创新速度、提高区域创新效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目标。从分析公共政策的目的出发,以经济学视角解读公共政策效率,指出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一般均衡、获得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过程即为公共政策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将公共政策的外部效益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求是提高公共政策效率的有效方式。搭建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是政府公共政策在促进区域创新方面的重要实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科技资源的共享性,以及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配置区域创新资源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洁  张旭梅  但斌 《软科学》2010,24(2):75-78
以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关联为切入点,提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基于共生性的融合模式、基于内生性的融合模式、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分析了三种融合模式的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需要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