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湖南桃源一个维吾尔族村落为个案,通过研究村落中维吾尔族与回汉村民的族际通婚,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因素对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的影响,分析了维吾尔族村落婚姻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回族的婚姻习俗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既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又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回族的婚姻习俗在结婚、聘礼、婚礼的意识以及离婚再嫁和一夫一妻制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回汉之间的通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且一直严格遵循着双方必须是穆斯林的准则.  相似文献   

3.
回族作为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与外来伊斯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有他本民族特殊的礼仪习俗。主要表现在饮食、婚姻、丧葬、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对回族婚姻形式发展演变的研究,对回族族际婚的主体双方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探究回族族际婚姻的真实情况,探讨回族族际婚姻对回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婚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开始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契丹族作为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在刚兴起时,其通婚主要局限在契丹族内,但是随着契丹族汉化程度的加深,政策的调整,其通婚范围开始扩大,开始与它统治下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通婚,当然这有很大的政治性原因,但是民族融合这一大主流也使得契丹族突破狭窄的婚姻圈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辽、金时期契丹人的婚姻主要是耶律和萧氏两姓间的通婚,进人蒙元时代,契丹两姓传统婚姻模式开始受到大的冲击,契丹人的婚姻呈现多样化特点,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均成为契丹人联姻的对象,而与汉人间的婚姻,又是契丹人婚姻发展的主流.多元通婚的日益普遍使得契丹人渐失本民族的特征,成为日后契丹族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亚 《考试周刊》2011,(84):239-240
湖北回族乡的回汉民族关系是和谐、互助的。回汉民族混合杂居,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民族通婚增多,有利于回汉民族的相互了解。学校教育是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回族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经济发展,回汉差距缩小,是回汉民族关系和谐的基础。与此同时,政府要关注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营造回汉关系的长久和谐。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笔者研究两晋南朝士族婚姻问题的系列论文之二。运用数据统计与量化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士族婚姻的两个原则是,不与庶族通婚,不与低等级的士族通婚,也就是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缔结婚姻。这种门第婚姻呈现抛物线形发展态势,西晋是其形成时期,东晋是其成熟时期,南朝是其衰弱时期。本文着眼于量的方面反映门第婚姻的具体内涵,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和婚姻观念的变迁,当前裕固族族际通婚日益普遍,且比例一代高于一代。影响通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群体层次的影响因素,也有个体特征因素。年龄、教育水平、族内婚观念、择偶观与交往圈等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族际通婚现象渐多.未婚青年的婚姻观念对本民族的发展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对未婚青年这一群体的调查发现,汉回两族未婚青年对通婚观念有很大转变,但依然在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家庭和本族族人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多元化主义背景下,美国异族通婚从异族裔通婚,异教通婚,进入到异种族通婚阶段。其主要原因有三,第三次移民潮中有色种族移民的爆炸性增加以及早期有色种族移民后代的同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逐步宽容和开放;多元化主义的倡导。  相似文献   

11.
宁夏是回族主要聚居区,回族与汉族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宁夏社会进步与稳定的基础。宁夏城市化使回汉民族人口出现双向和多向流动,回汉聚居社区的民族交往、民族态度、民族关系以及居民生活满意度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回族聚居社区的回汉民族关系的调查,分析了回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回汉民族关系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2.
结合《元代回族文学家》一书,对回族古代文学的产生时间、范围、评价尺度等问题提出个人看法,同时对元代回族文学的自觉化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汉族文学和伊斯兰教教律是影响回族古代文学形成的主要元素,对汉族文学的过继和民族文化心理是回族古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清朝自人关统治之始,便禁止蒙古族和汉族互通婚姻。但随着清朝对边疆的渐进统一,蒙汉交往逐渐频繁,蒙汉通婚成为大势所趋。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帝断然取消禁令,允许蒙汉通婚。嘉庆帝亲政后,于嘉庆六年(1801),再次禁止蒙汉通婚。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回族聚居区人口一经济相关性研究,选用1997—20101年人口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9.3分析技术,初步探讨了宁夏回族聚居区人口一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过程。其时间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回族聚居区人口一经济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协调发展类型不断提升,从濒临失调衰退类演变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其空间分异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回族聚居区内部各县的人口一经济协调发展度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同一年份各县人口一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也不同步。  相似文献   

15.
甘南藏区是以藏、回、汉为主导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回族作为甘南藏区的第二大民族,在甘南藏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关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史上回族的先祖最早于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今甘肃乃至西北的大地上,而甘南藏区回族的出现则已经是蒙元时期的事情,并且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兴盛起来。纵观整个历史过程,可以说回族在甘南藏区的产生与发展充满了辛酸与曲折。  相似文献   

16.
回族人口众多,居住也较为分散,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九门属于散杂居回族村,散杂居回族遵从伊斯兰教教规,受传统婚姻习惯法影响:对婚姻持严谨、慎重的态度,相对早婚,回女不嫁外,但又受到当地社会环境和其他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回族村民的初婚年龄有所升高,缔结婚约仪式逐渐向汉族风俗靠拢,有轻微的重男轻女思想等.  相似文献   

17.
二人台是流行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河北、陕西等五省区的一种地方小戏,是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高度结晶,多采用一旦一丑的演唱形式。二人台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的思想内容、鲜明的艺术特色,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无数民间艺人的探索与创新,从多方面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