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训是大学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学生对校训的认同是大学发挥育人作用的前提与基础。研究发现,多数学生比较认同所在学校的校训,学生对大学校训的认同不受性别、就读年级、就读学科专业类别和学校类型影响,但会受学习校区因素影响。学生对大学校训的认知停留在表层内容,对校训的情感认同还有待进一步涵养。目前大学校训发挥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了提升学生对大学校训认同,高校要强化校训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校训文化区;要深入挖掘校训文化资源,以故事传承校训文化;大学领导者要身体力行,做校训认同的引领示范者;学校还可加强以校训为代表的学校文化管理,凸显校训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训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大学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升华。校训功能的发生,需要广大师生的大力践行,而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在大学的主要活动场所,在课堂上实践校训精神既有利又有意义。本文以湘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实践校训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校训是高职院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百所国家级高职示范院校校训的研究,阐述了在构建高职院校校训过程中需要规避的"三个误区"和需要实现的"三个结合",论述了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中践行高职院校校训作用的工作机制、载体平台。  相似文献   

4.
校训是学校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在工作学习中遵循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经过潜心研究,将我校的校训确定为: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学生以合格成才为光荣.我的治校理念,从校训谈起.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校训中蕴含的三种经典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互通共融、高度契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校训教育和校训践行是校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现方式,同时也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广泛开展校训教育活动,使大学校训“亮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新起来”,成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学校领导要成为践行校训的推动者,大学教师要成为践行校训的引领者,大学生要成为践行校训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6.
校训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高度概况,不仅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而且也是对师生实施价值引领的重要方式,好的校训能够让全校师生刻骨铭心,过目不忘,融入自身的血液,影响一辈子。那么,什么是好的校训,如何确定学校校训呢?好的校训应该突出全面性。长期以来,诸多学校对于校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制定校训,面向的是学生,影响的也是学生,校训是对学生实施硬性要求的一种方式与体现。事实上,这是对校训的一种错  相似文献   

7.
校训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校训的内涵和特点分析出发,通过对校训的德育功能进行分析,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校训的德育功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优秀大学的校训 ,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具有高度警示意义的语言。这些优秀的校训 ,既深刻地激励着莘莘学子 ,也对社会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们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我经常就一些大学的校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这些富有智慧的语言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和对人类优秀文明的追求。下面就以六所大学的校训为例 ,作一简单的分析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 ,与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与真理为友”。这句流传了 3 0 0多年的校训直到今天仍然以其深刻的哲理…  相似文献   

9.
校训是大学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校训与核心价值观契合共振,是涵养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源动力,是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过程的统一。校训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精神风貌和个性特色,是学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凝结和升华,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切入点、契合点和肥沃土壤。在大学校园中传播和弘扬校训文化,既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又对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报刊撷英     
小学校训:能否不喊口号“你是否还记得你所在学校的校训?”看到“团结、勤奋、活泼、创新、文明、守纪、求实、进取”的校训,你是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北京市东城区教委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学校的校训。校训仅是标语口号?东城区教委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0所小学中,有49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式的口号,所占比例高达98%。50所小学的校训共涉及用词38个,用词范围狭窄,普遍存在着重复使用的问题,各校校训千篇一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勤奋”、“团结”、“创新”、“文明”4个…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如何践行"励学躬行"校训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和分析:为什么要再次开展校训教育?应该怎样学习践行校训?教师怎样在践行校训中身体力行做表率?着眼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院师生学习、实践的实际,试图提出对学生成才、老师育才有所帮助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金绅 《教育导刊》2014,(8):46-48
校训高度体现学校基本的文化价值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促进个体进步的灵魂和精髓。但在校训执行中,存在校训存续难,印记传承断层;校训空泛化,形式主义严重;校训政治化,缺乏人文情怀等问题。因此,精致调适校训的理路,深度追问校训的价值功能,自主建构心中“最美的校训”,是校训回归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以朝鲜族中小学校训为例,通过对部分校训的分析研究,浅析教育理念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校训对培养学生人格起着启迪心智、锻造品质、树立三观的作用。校训作为教育理念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有效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优秀的道德精神品质,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积极的影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校训是学校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在工作学习中遵循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经过潜心研究,将我校的校训确定为: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学生以合格成才为光荣。我的治校理念,从校训谈起。 一、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教育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15.
正《说文解字》中说:"训,说教也。"所谓校训,即学校告诫学生应遵守的原则性准则。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和育人理念的集中表述,是对学校所坚持的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浓缩,也与该学校所属国家民族、所处时代及所在社会紧密相连。我们的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道,首先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承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脉。无论是直接援引古训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还是运用语体文加以改造的浙江大学校训"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南通大学校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历史、价值追求、精神面貌、特色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关系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字标识的形式凝练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呈现一所学校的文化精髓。校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特有的"精气神",塑造中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良好行为。1.校训价值定位:凝练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辞海》中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定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北京市近500所中小学文化示范校校训价值取向进行梳理与分类,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北京市中小学校训的发展现状与育人目标。总体来说,北京市中小学校训更多地关注了求学健体、德行培育,大体可以分为理想信念类、品格养成类、文化求知类、健康隐喻类、愿景育美类。1.校训关注学生理想与信念培育一些学校校训的表达中,关注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训"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海淀区二里沟中心小学校训"走向明天",探索走向明天的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18.
田明 《甘肃教育》2013,(15):16-17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如何发展,学校的生长点在哪里?许多学校把焦点对准学校文化建设上,以此构建和谐学校文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一、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一是校训不易记忆,难以理解。有些学校的校训太长,有些校训大人理解都相当费劲,学生就更难理解,因此,很难获得师生的普遍认同。有的学校的校训没有自己的特点,成为校园中可有可无的"摆设"。好的校训是一所学校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  相似文献   

19.
<正>一、创设良好的校风1.制定校训、校歌、校徽、校服,举行各种仪式。学校文化中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不可小视,好的校训能影响几代人,好的校歌,学生能唱一生。这些势必感染、熏陶、影响、同化着师生,这就是学校文化。健康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是学校的无价之宝。学校要形成自己特色的校风,要制定好校训,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体会校训的含义,便于今后落实在行动中。并设计反映积极向上的校徽,创作催人奋进的校歌。还可  相似文献   

20.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宗旨和治校风格的概括。新建地方高校在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中,制定好校训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章论述了新建地方高校校训制定的意义,从若干典型校训的分析中得出启示,指出制定校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